王金富:40年,可歌可赞;未来,任重道远
2018-12-12 | 编辑:中机教育网 | 来源:中国农机化协会 | 浏览量: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农机化发生了深刻变化。从农民买不到农机、用不起农机,到今天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农机化率达到66%以上。40年时间,中国农业生产方式实现了以畜力为主向机械作业为主的历史性转变。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农业经营方式与农业科技、农业机械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使中国农机化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发展道路。
中国农机化发展得益于中国改革开放。正是由于改革开放,才使中国农机从体制、机制上解除了思想束缚,增强了发展活力,使中国农机拥有了足够的勇气和力量奋发作为。也正是由于改革开放,才使世界先进的农机理念、农机技术和农机产品得以进入中国,在为国人树立赶超目标的同时,与中国民族农机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中国农机化发展得益于中国农机企业奋发努力。40年以来,中国民族农机工业不忘初心,用智慧和汗水直面落后和困难,砥砺前行。在40年的历程中,数以千计农机企业的诞生和成长,两千多家规模以上农机制造企业承担起了中国农机化事业振兴的主体责任。40年的历史,是中国农机企业在国家政策引导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动力,艰苦奋斗的创业、创造的成长史。
中国农机化发展得益于中国农业深刻变革。40年前,家庭承包经营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40年来,中国农业坚持创新变革;今天,不论是从规模上,还是从结构上,中国农业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农机是农业生产基础要素资源之一,农业的发展与变化,催生和拉动了农机化发展。
中国农机化发展得益于中国农业技术进步。40年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坚持科技兴农;特别在主要农作物和大田农业等领域,坚持走规模化、标准化和现代化的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致力于推进农机与农艺、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40年坚持不懈的农业科技创新、模式创新,促进了中国农机化在需求、供给双侧的互相牵引和转型升级。
中国农机化发展得益于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创新发展。40年来,企业主导、政府推动、市场化运作的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了快速发展。农机企业以农机用户为关注焦点,不断创新服务模式;农机推广与管理部门紧紧围绕农业生产全面、全程机械化,聚焦薄弱环节,推动农机化服务补短板、提质量;各类新型农机经营主体不断涌现,跨区作业、代耕代种、土地托管、订单农业、互联网+农机作业等各种新模式、新业态遍地开花,有力促进了农机化事业发展。
中国农机化发展得益于农机人的成长和进步。40年来,我国以合作社为代表的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壮大;以农机手为核心力量的职业农业机械从业者正在成为农机应用推广的主要群体;农机院校与科研机构、农机制造企业、农机流通企业等各方面致力于优秀农机人才开发和培养;一大批高技能、高素质的农机人的成长支撑着农机化事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机化的发展有目共睹。但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目前,我国农机与发达国家农机相比总体水平不高,供给“不平衡”“不充分”等结构性矛盾突出,不但在农业生产的全程、全面机械化方面短板较多,而且在绿色、节能、智能化等新业态的培育和发展缓慢,行业整体发展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在行业发展的方针政策等方面需要进一步提高精准度。中国农机发展需要继续坚持改革开放,推动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需要打造工匠精神、工匠能力,提高产业发展质量;需要以人为本,大力度培育新型农机化经营主体和现代农机职业农民;需要坚持农机与农业生产方式、农业科技发展相融合,走中国特色农机化发展道路。
农机产业是全球性产业,中国农机市场是全球农机市场的细分市场之一,中国农机化是全球农机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既要站在全球市场维度思考中国农机化发展,又要站在中国市场维度,思考中国农机如何融入全球农机、借力全球农机。作为农机制造企业,需要在建设现代化、全球化企业的同时,支持全球农机化事业发展,致力于推动包括上下游产业链在内的全球合作、共享,打造全球竞争力。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农机化发展,解放了农村劳动力,促进了农业发展、农村改革和农民增收。新时代的中国,农业机械化将担当起引领中国农业生产方式变革,为乡村振兴增添新动能的历史责任。让我们不忘初心,一代接着一代干,为把中国农机打造成为现代化、世界级农机产业而不懈努力。
(中联重科副总裁,中联重机副董事长、党委书记,安徽省农机工业协会理事长 王金富)
上一篇 上一篇:常发农装获评2018年度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
下一篇 下一篇:100台东方红大轮拖以铁海联运出口南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