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初出茅庐”到“省级状元”的跨越
2019-10-22 | 编辑:机械工业教育网 | 来源: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机经 | 浏览量:
纸上得来终觉浅
程潇军在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就读数控技术专业,大三时就到江北公司实习,2015年7月毕业正式入职江北公司从事数控车工。同年9月,刚参加工作的程潇军看到电视直播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威风凛凛的受阅装备驶过天安门广场,得知这些受阅装备有自己师傅亲手参与制造的产品,他便暗暗下决心,一定要学好数控加工本领,将来自己也能为受阅装备加工精密部件。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程潇军学习专业知识从来不满足于书本,还要从实践中获取。他先后师从江北公司特级技师阎敏、高级技师李锐、特级技师杨勇,从这些大师身上学到了严、慎、细、实的工作作风。工作之余,程潇军一方面自学数控加工知识,另一方面经常虚心向师傅讨教最新的编程和建模知识。
在机床旁边的工作柜中,放置着许多工作中需要用到的各种刀具,程潇军每次都会把刀具分门别类摆放整齐,熟悉各种刀具的性能,保证在工作上提高效率,提高产品合格率。闲暇之余,程潇军向师傅杨勇学习损坏刀具的打磨技巧。他跟随师傅逐渐学到了各种刀具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打磨。这样既延长了刀具使用寿命,也让损坏的刀具变废为宝。“难得程潇军想学,我也乐意倾囊相授。”他的师傅杨勇感慨地说。
宝剑锋从磨砺出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经过4年的潜心钻研,程潇军练就了一身高超的加工技能,对刀具、加工材质有了深刻理解,经常对机床的先进功能和工艺进行挖掘,解决了多个生产加工难题。
记得有一年酷暑,车间来了一件试验产品,程潇军按照师傅的指导将工艺、刀具、量具都准备好后才开工。刚开始他还是信心满满,谁知半路杀出了个程咬金,遇到了两个非常难加工的尺寸,精度只有0.01毫米。由于所加工的位置有遮挡,眼睛观察有限,当时他心里压力特别大。满头大汗的他,周围稍微有动静,就会一惊一乍,生怕产品出现了问题,他反复地精心测量、计算、再动刀。当产品顺利下来时,他才感到自己的双腿和腰已经酸疼。
2019年1月,天寒地冻,在某喷管加工任务中,因零件属于薄壁件,加工易变形,加工精度高,部分尺寸和形位公差难以保证。再加上产品价值近百万元,超高的质量风险让许多人望而却步。紧急关头,程潇军主动请缨,承担该项加工任务。他将寒风刺骨抛到九霄云外,为确保每一个尺寸加工合格,积极想办法,向技术员建议在加工工艺上进行改进,增加减震橡胶,保证了零件不变形和加工尺寸及公差的要求,一次交检合格率达百分之百,为飞行试验提供时间保证。他的车间主任介绍:“该减震方法在车间获得推广,应用在许多薄壁零件加工,提高了车间的质量合格率。”
在刚结束的国庆70周年阅兵式上,他看到自己参与制造的产品雄壮地接受了国家领导人和人民的检阅,心头涌起无限豪迈之情。4年前的梦想如今变为了现实。
用奋斗书写奇迹
这次湖北省青年职业技能大赛车工比赛考的是普车,对从事数控车工的程潇军来说,意味着他不得不从零开始。在师傅的鼓励下,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他毅然报名参加比赛。
程潇军主动向师傅李锐请教,在师傅教了一遍之后,每天除了上班,他自己挤出时间来熟悉设备和琢磨普车加工技巧。这次比赛训练最难的是梯形螺纹加工,他就像牛顿研究万有引力定律一样慢慢地摸索着,从避免扎刀练起,直到胸有成竹一次成功。他加工某圆弧尺寸时,尺寸老是加工不合格,经过刨根问底,他发现原来是刀片厚度的问题,换上合适的刀片后,难题一下迎刃而解。
实操训练过程中,有心的程潇军记下每个步骤所需时间,不断调整加工各个尺寸的时间分配,针对重、难点尺寸进行强化练习。他每天把加工完的模拟件带回来给师傅看哪里有问题,经过师傅一番的“挑刺”,他晚上睡觉之前进行总结,第二天再试,不到完美不罢休。
9月初,程潇军每天进行“魔鬼训练”,白天做一套实操题,晚上学理论。为了达到考试的效果,他经常一站就是5个小时以上,不能按点吃饭。每次做完一套实操题下来,他手脚发软,腰酸背疼。这么艰苦的训练不是常人所能承受的,面对同事的不理解,他说:“敢于挑战自己才能到达成功彼岸。”
当得知自己获得技能大赛第一名时,程潇军没有惊讶,他说在最后三次的模拟考试中,他一次比一次好。这一路走来,程潇军从零开始,再到试一试,最后夺得第一名,这个奇迹是他用奋斗书写出来的。
不忘初心,筑梦航天。未来,程潇军会一如既往地践行“工匠精神”,对自己的技能水平和产品质量追求,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永远在路上。(李忠仕)
上一篇 上一篇:有效益也有效果
下一篇 下一篇:南京晨光加强云端营销推广宣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