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资讯中心 > 企业动态 >

[三线故事]上辈人的爱情故事

2020-05-29 | 编辑:机械工业教育网 | 来源:未知 | 浏览量:

        近段时间,因工作需要,我翻阅了大量066基地在远安时发行的内部报纸,采访了许多当年第一批来基地的创业者,一直被一些人和事感动着。老一代066人筚路蓝缕史诗般的创业历程固然感天动地,他们的爱情故事亦同样可歌可泣,它既包含了志同道合的人生理想和超脱物外的精神追求,也有着无限缱绻的两情相悦和相濡以沫的纯真爱恋。

节俭办婚事
        新年过后上班,万山厂青年技术员罗天才满脸幸福地给周围的同志发喜糖,大家这才知道他只用了三十多元钱买些糖、烟等招待来贺喜的客人,简简单单地就把婚事办了。
        罗天才是该厂检验科技术员,虽长相清秀,但因性格内向,一直到27岁才经人介绍结识了宜昌市某厂女工小刘。俩人志同道合,都把工作和学习放在首位,这次结婚,小刘只请了两天假,婚后第三天就回厂上班了。
        小俩口的新房布置也十分简单朴素:小罗前几年用100多元买木料请人做的立柜、五屉柜、书柜,有的还没有上色上漆;床、桌子是周围同志帮助从厂里领来的,被子是现缝制的,甚至连结婚分房的钥匙都是领导催了几次才取来的。其实双方家庭条件都很不错,俩人的父亲都是外地职位不低的公务员,但他俩认为结婚阔气一时,不如好好工作学习夫妻恩爱一辈子。
        这件事受到了厂内外职工、家属的一致好评,大家都称赞他俩是一对好青年,既是晚婚的模范,又是婚事俭办的典型。厂工会送给他俩一份挂历,写着十个大字:节俭办婚事,树立好榜样。不久厂里放电影,放映前在银幕上用幻灯宣传他俩结婚从俭树新风的事迹。
        这是摘自1982年1月23日《066报》上的一篇报道。当时基地不仅响应国家号召,大力提倡晚婚晚育、俭办婚事、计划生育等,还贴心帮助青年职工解决婚姻问题,并将此举上升到是稳定人心、安定社会的高度,要求各级组织务必将此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据1984年7月26日报载,基地专门召集各单位工会、团委等部门一起讨论研究解决基地未婚大龄青年婚姻问题。还统计出基地职工中,25岁以上未婚女青年和26岁以上未婚男青年有250多人。其原因是有的因为有强烈的事业心,不愿分散精力考虑个人问题;有的因为上山下乡等参加工作晚,收入少,不好找;有的是因本人要求过高,一拖再拖。工会和团委联合发出婚恋登记表,请未婚大龄青年填写,并开展各种联谊活动,千方百计为青年们解决婚姻问题创造条件。各单位都活跃着一支“红娘”队伍,如在基地“双文明”建设先进集体江北厂101车间,经热心的女工们牵线搭桥,从1974年开始到1985年底,全厂已有三十对大龄男女青年喜结良缘。
患难见真情
        1981年底,相恋两年多的江河厂女工王玉梅与万山厂青工黎洪志领取了结婚登记证,并商定在次年7月份举行婚礼。可谁也没有想到,6月27日小黎突遭车祸受伤,第一节腰椎粉碎性骨折,致使身体下部神经功能失调,大小便失禁。玉梅每天一遍又一遍地为小黎清理和擦洗身子,经常是刚换上了干净衣裤,一会儿就又给弄脏了。为了使小黎能保持身体的清洁和衣着的舒适,玉梅把他换下来的脏衣服随时进行清洗,一件接着一件,有时一直洗到深夜。正值酷暑,医院没有任何降温设施,晚上放下蚊帐又怕小黎闷的更加难受,玉梅就整夜用扇子给小黎扇风纳凉,驱赶蚊虫,使他能安然入睡。
        由于日复一日的昼夜操劳,玉梅的眼里布满了血丝,原来丰腴的身体也渐渐地消瘦下来。小黎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加上长期伤病的折磨,他渐渐地丧失了治疗的信心,甚至几次产生了轻生的念头,并不断劝妻子离开自己。玉梅的家人也开始反对这门婚事了。一些给小黎治病的大夫悄悄地给玉梅吹冷风,劝她“不要耽误了自己的青春”。玉梅顶住压力,仍然一如既往地精心照料着小黎。
        不幸中幸运的是这对青年受到了来自基地各方面的关爱。原基地党委书记李建侯在武汉开会期间闻讯后,专程到他们的住处表示问候。小黎所在的万山厂派专人探望他,给他送去生活补助金和营养品,并为他联系医院手术治疗等。
        1982年11月16日,报道王玉梅照料截瘫爱人事迹的长篇通讯在《066报》上发表后,更是在基地各单位引起了极大反响。江河厂团委组织团员青年展开“王玉梅的行动表现了哪些品质?应该向王玉梅学习什么?怎样支持和帮助王玉梅”的大讨论。险峰技工班的同学们给王玉梅和黎洪志写信,并要资助钱和粮票。更有各单位职工在报上撰文发表感想,纷纷表示:王玉梅是时下在全国开展的“五讲四美”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典型代表,她对爱情忠贞不渝的行为体现了新时代青年的风貌,我们要以她为榜样,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牵手六十年
        崔秀林老人是我采访过的一位老066人,今年81岁的他,前年就已经欢庆钻石婚了。
        崔老与老伴虽是相亲认识的,彼此却是一见钟情,相恋一年后就成亲了。正是1958年大跃进时代,举行婚礼那天,在学校读高二的新郎和同学们突然接到要去修水库的通知,而且不准请假,也没法告知家人。新郎突然失踪,新娘是如何独自应对有众多亲朋出席的盛大婚礼的,老伴说早已忘记了,但崔老却清楚地记得他的人生可以说从此开挂。1959年高考,语文卷作文题是自命题,崔老写的就是参加水库劳动的体会,由于有深刻的印象,就像押对题一样,他轻车熟路,很快完成了作文,自己估分作文应该比平时高10分左右。后来他顺利考上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后 即参加了工作。这期间老伴一直在家抚育三个孩子,承担一大家人口的家务。1973年,崔老响应国家建设三线的号召,自愿调到红峰厂,一家五口才团聚在一起,结束了长期分居生话。
        崔老曾当过设计所所长和装配车间主任,这两个单位在工厂里一个是头,一个是尾,都是最忙最累的:任何一项研制工作,设计都是第一棒,要开足马力往前赶进度;装配是研制任务的最后一棒,无论何种情况,都要在规定的时间内交出合格产品。崔老经常加班加点,整天忙得不着家,家里的事全靠老伴操劳。晚年老伴有时也不免感叹:我侍奉了你们老崔家六辈人,祖父、父母、老伴、儿女、孙子、重孙。2010年崔老结束了返聘工作,适逢工厂举办厂庆活动,他获得了“红峰建设四十周年有影响人物”荣誉称号,为他46年的工作生涯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如今的老俩口身体硬朗,共同的爱好是培养盆景和养花,崔老侧重培养盆景,老伴则侧重养花。此外崔老还喜欢玩电脑、微信,把照片制作成音乐相册。崔老做这些事的时候,老伴就在一旁静静地做针线活。当年到远安时的5口之家,已衍生为有14口人的四世同堂的大家庭了,孝顺的儿孙们经常组织聚会、旅游,让老俩口尽享天伦之乐。
 
        在我采访整理的九位老同志口述历史材料中,年纪最大的90多岁,最小的也有70多岁了。他们在岗时均为单位主要负责人,常年繁忙的工作让他们无暇顾及家庭,孝敬父母、养育儿女、操持家务的重担几乎都由同样有工作的妻子承担了。就这样忙忙碌碌五六十年过去了,蓦然回首已是华发丛生、步履蹒跚,所幸另一半一直陪伴在身边,老俩口携手笑看夕阳、岁月静好。
        最好的爱情,不是完美无憾,而是你来了以后,始终在我身边,再也没走,一牵手,就是一辈子。这就是066人的爱情,没有过多的甜言蜜语,没有轰轰烈烈的誓言,只是用长情的相伴,真实演绎一起变老的浪漫故事。(梁燕)

    X关闭
    X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