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伟华:用指尖与型号专注对话
2018-07-08 | 编辑:中机教育网 | 来源: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机经 | 浏览量:
“王伟华,你的航天基金奖评上啦!”“什么?”此起彼伏的铆枪轰鸣声中,红阳公司总装总调部高级技师王伟华抬起头:“真的吗?”黝黑的面庞上大眼睛忽的一闪,随即露出一排整齐的牙齿,双手搓来搓去,只是笑。
“王师傅请客!”生产现场一片欢腾。“王师傅请客!”工艺室一片欢呼。“王师傅请客!”调度室全员欢庆。这份大奖的众望所归也许就是对他25年来初心不改、潜心钻研钳工技艺的航天喜乐生涯的最好诠释。
业精于勤 “从小就喜欢动手”
王伟华至今还记得1993年的那个5月,结束技校的学习后,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提前一个月他就到红阳公司报到。“学校一共出了四个五级工,我是其中的一个。”从小就喜欢动手的他进入钳工这个专业立马显示出极大的优势,并在毕业时交出不俗的答卷。也许就是这种天生的喜欢与成就感,让他自然而然地选择了航天,并迫不及待地提前启动职业生涯,进入原生产准备车间成为一位模具钳工。模具钳工对手工作业要求极高,脱模精度要求也高,是一个容易出人才的专业。王伟华的提前报到迎来的是公司的特别惊喜:师从高级技师、原航天机电集团“航天技术能手”李家宁。李师傅不仅自己技艺高超,还非常善于传道解惑,先后培养出杨波、贺雄伟两位全国技术能手。王伟华到岗时,大师兄杨波已经跻身全国百名能工巧匠之列,并赴北京参加为期一年的集训,备战全国奥林匹克竞赛。“人家水平那么高,咱一时追不上也得跟着跑啊!”王伟华坦言,上进心和环境对人的成长特别重要。和高手同门竞技的经历让他在起步之初就形成了瞄准高端、博弈一流的意识和态度,为以后的跟跑甚至领跑准备了长足的精神动力。
肯干、能干、精干,王伟华如饥似渴地吸取着来自师傅、师兄等各路高手的实践精华与营养,并积极参与各种型号的实战演练,抓住一切机会学习、成长。时光不负有心人,2000年,科工集团第二届技术比武,王伟华一举成名,获得第二名的好成绩,先后被授予“全国技术能手”、“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等多项荣誉。
行成于思 “这份工作我很喜欢”
载誉归来,2001年,王伟华从原生 产准备车间调入总装车间,并在总装分家时毅然选择了部装。“总装车间环境好、待遇高,你是不是有点傻?”许多人不理解,王伟华却自有自己的考量:部装作业 比较弹性,总装相对磨人,自己是个急性子,闲不住等不得,有活就干、没活就琢磨点新技术,挺好。再说什么活都得有人干哪!“没事就琢磨点新技术”,让王伟华在日新月异的新型号中大放异彩。为增强产品适用性,突出灵活快速的特点,在某型号中对关键部件进行颠覆性创新,由以前临阵安 装改为直接装配。在产品设计和试生产过程中,由于合金校形后的尺寸精度差、装配定位基准差,导致部件对接时装配缝较大,严重影响产品生产顺利进行。王伟华带着六个兄弟一起攻关,通过装配前校正、使用检验模检查,提高零件成形精度,保证装配精度,减少产品装配校正工作量;又优化定位基准,使打磨量减少 90%;优化铆接顺序,使装配变形减少80%,有效保证了产品正常进行。
提效有一套,降本王伟华也有妙招。某型号部件为强度较高的钛合金材料,使用一般合金材质的麻花钻和鍃窝钻损耗特别大,加工几个铆钉孔就得换钻头,一个钻头价值上百,一件产品上有上千个铆钉,成本损耗惊人,而且来回更换钻头、磨刃浪费的作业时间更让人心痛。王伟华想到机加制造部报废的丝锥,灵机一动,将螺旋槽 进口丝锥前端螺旋部分加工成钻头切削刃,用于铆钉孔的扩孔和鍃窝,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加快了生产进度。“之前老是换来换去,可烦人了。师傅一个机灵就变废为宝,太厉害啦!”提起这事儿,小徒弟陈锡龙满是佩服,车间主任李悦煌也连连称赞:“给车间省好多钱了,又提高不少效率,这里外里,可是立大功了!”
誉源于与 “他这个人大家都喜欢”
“技术好,态度好,我们有难活儿都喜欢找他。”说起王伟华,总装总调部老技术员刘海英连连称赞,用了好几个“喜欢”。研制的产品难度大,过程特别反复。同样的研制任务,别人走一步问一步,但王伟华总会把问题想在前面,怎么修配零件精度、怎么协调部件配合、怎么保证总体精度,在工艺方案制定时就积极参与讨论;一样的工艺方法,别人干难免出错或停滞,但他一干就合格,还干得特别漂亮。“和一般的铆接相比,王伟华负责的这个部位属于反铆,空间有限,铆枪不能完全兼顾,王伟华就会在边角处换铆钳。虽然费事一点,但加工质量特别有保证。”说起王伟华,多年合作的工艺闫安也颇为赞许,虽然点子特别多,但关乎产品质量的许 多细节处理上,王伟华特别用心,一点也不怕麻烦。“王师傅人特别好,是我们电缆班的急救星。几乎帮过我们每个人。”说起王伟华,总装总调部的女子天团电缆班同志是清一水的赞誉。返修是电缆生产中经常碰到的麻烦事,小米大小的顶丝抹胶固化后又要拆除,还不能伤及螺口和漆面,要求用力既巧又狠,还很考验眼力和耐心。女工们个个头疼,一般人也不敢接。“这个活儿就王伟华干得了,也就他愿意干。”主 管电缆生产的调度梅力坦言,语气里满是感激。虽然是义务帮忙,但只要一个电话,王伟华总会第一时间增援。哪怕是电缆班加班他休息的时候,王伟华也是毫不推辞,立马赶到。一年下来,至少要处理200-300颗顶丝,而这样的义举他至少坚持了五年。从没向车间提过任何条件,或跟女工们表示过半分犹疑。
好技术、好态度、好人缘、好口碑,成就了王伟华25年来与日俱新的好成绩,也赋予了他从生活到工作的好心情。“这样干下去,再干25年我也愿意。”尽管46岁了,但说起工作,王伟华仍是满满的激情和干劲,对未来充满期许:“希望有机会能出去走走,看看同行都是怎么干的,学点新手艺。”对于这位五好员工,车间也是满怀期待:“希望有天也能成立王伟华工作室,把他的好手艺、好作风好好传下去,让大家都能用心工作、开心工作。”
上一篇 上一篇:湖北航天医院夺得航天三江“健康杯”
下一篇 下一篇:“标准”夫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