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资讯中心 > 科教动态 >

安徽杂交稻机插平衡栽培技术研究 取得重要创新成果

2017-12-21 | 编辑:中机教育网 | 来源:科技日报 | 浏览量:

        杂交水稻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杂交水稻机插栽培技术久攻未克,长期处于试验示范的徘徊状态,严重制约了我国水稻生产机械化的进程。攻克杂交水稻机插这个最后的关隘,真正实现我国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意义重大。

  上世纪70年代我国杂交稻推广以来,几乎同步引进并改进形成的水稻密播毯形小苗带土机插技术只在常规粳稻上得到较好应用,但在杂交稻的应用上优势全无。因为这种栽培方式是在专用秧盘内以极高的密度播种,加之防止机插缺棵成倍增加了每穴苗数,不仅大幅增加用种量,更极大地制约了秧苗健壮生育,使杂交稻的个体强优势消失殆尽。造成的结果是,如此培育出的秧苗弱小,栽后死苗多、返青活棵慢,大田生育不良,结果产量不高不稳。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吴文革研究员带领一群青年技术骨干组成的“安徽省稻作技术研究团队”,依托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等项目,在张洪程院士、凌启鸿教授的指导下,联合省内外有关优势力量,通过12年的持续研究,率先揭示出杂交水稻简单套用日本引进的毯状小苗密播机插栽培导致的“三个生育不平衡”是杂交水稻机插久推不广的根本原因;并以破解造成“三个不平衡”的技术瓶颈为主线,采取“关键技术专题攻关—高产规律综合研究—关键农机具研制—区域技术集成—示范推广应用”产学研协同推进模式,选择机插壮秧培育、群体起点优化、大田生育平衡调控以及高产规律探索为主要突破口,农机农艺紧密融合,对杂交稻机插平衡栽培技术开展深入研究,取得多方面的重要创新成果。

  通过农机与农艺的深度融合,开发了两套适应不同机插特点的育秧新技术。根据稀播壮秧与成毯机插相统一的技术要求,从源头上解决了秧田与大田之间生育不平衡,适当延长秧龄,以缓解机插茬口季节紧张的矛盾。一是优化构建了“因种精量稀播匀播,依龄精准旱育化控”的杂交水稻毯苗机插育秧技术新体系,攻克了机插杂交稻稀播成毯、壮苗早发的技术瓶颈。二是创建了杂交稻中龄带蘖壮苗无植伤机插方法,更为有效地解决了机插毯苗育秧对苗质、秧龄的严重约束,使杂交稻钵苗机插育秧有了新技术。

  为了提高插秧机的适应性和机械栽插的精准性,该团队针对常规机插一穴多苗、群体起点大的突出难题,研明了不同稻作类型和品种类型杂交稻机插密度精准配置的技术参数与指标,并创制了新型插秧机及配套设备,并匹配“行株距与穴苗数优化配置”精准机插的“软件方法”,硬件和软件配套,实现了大田群体起点优化,促进个体与群体生育协调和生长平衡。

    X关闭
    X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