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深化 制造业人才培养模式再升级
2018-11-21 | 编辑:中机教育网 | 来源: 中国工业新闻网 | 浏览量:
中国制造业长期面临“人才匮乏”问题,因为利润率极低,制造业能给予高级人才的薪水并不具备竞争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更喜欢呆在写字楼里,而不是满手油污地去研究制造技术,这已成为制造业发展的难题。如何从校企合作的规划战略方面做出改善,共推装备制造业发展,近日,由中华职业教育社与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主办的“全国装备制造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现场推进会”在长沙落幕。来自全国各地的110所学校和30多家企业的350多名代表齐聚一堂,分享经验、展示成果,共商产教融合大计。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王瑞祥在大会发言中表示,产业发展与职业教育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共同体,而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实现共同发展的最佳途径。
据统计,目前全国职业院校装备制造类专业的开设点数、在校生数、毕业生数均占全国总量的20%左右。10年来,职业院校平均每年向机械企业输送毕业生120多万人。调查显示,当前行业骨干企业的重要工段、关键岗位上的技术工人,近80%源自各类职业院校。职业教育已成为机械工业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主阵地和主渠道。
模式提升
产教融合让人才和技术通过实践迅速融合为一体,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创新力,为学生工读结合、勤工俭学创造条件,又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同时促进地方经济繁荣发展。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华职业教育社理事长陈昌智在讲话中指出,职业教育已经成为与经济社会发展最为紧密的一种教育类型。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培养高素质、高水平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必须通过校企合作,构建“融合式”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校企利益融合、制度融合、文化融合、技术融合、资源融合和人员融合,为建设制造业强国培养更多更好的能工巧匠。
王瑞祥强调,机械行业应借这次现场推进会的契机,团结引领行业加大技术技能人才建设力度,在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抓创新、求实效。
首先要提高认识,营造环境。其次要整合资源,建立机制。要在政府部门支持下,积极推进建立“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院校主体、社会支持、协同共进”的产教融合工作机制,奠定好工作基础。再次是要发挥优势,搭建平台。要充分发挥行业专业技术资源优势,办好各级培训基地、行业人才培养联盟和行职委等服务平台,推进专业师资培训、职业院校和示范专业点建设与评价,开展多种形式的产教融合发展项目。
最后,落实责任,突出主体也非常重要。王瑞祥指出,要推进落实企业法定责任,强化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推动更多校企共建协同创新基地、师资培养基地和学生生产性实训基地。加快形成校企双制、工学一体的育人格局。推进工业文明和先进企业文化进校园,大力培育“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
成效明显
大会期间,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四所职业学校、博世汽车部件(长沙)有限公司等四家企业和校企合作项目学生就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经验做法和体会进行了大会分享。
也就在近日,“GF加工方案西南技术中心”和“成都航院—GF加工方案智能制造技术应用创新基地”在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正式启用,标志着该校加强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取得的又一硕果。
产教融合让育人效应得到有效显现、教师水平得到有效提升、校企文化得到有效融合、育人成本得到有效补充。成都航院与GF加工方案紧密携手,把创新基地合力打造成集智能制造技术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研发和社会服务为一体的国际领先、国内第一的先进制造技术服务平台,为促进高职教育创新发展,推动智能制造技术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瑞士GF公司亚太总裁CastellaLauren表示,西南地区作为中国精密零件和工具模具制造业的重要基地之一,而且成都航院12年来与GF公司合作成果显著,成都航院共建智能制造技术应用创新基地,成为中国区四大技术中心之一。基地由成都航院提供教育和人才,GF首批提供价值约2000万元人民币的高端精密加工设备与智能制造生产线系统,拥有面向航空、电子信息等精密加工领域的智能制造生产线和各类高端加工、检测设备,技术水平处国际领先水平,并不断持续更新,共同致力于制造领域工业企业研发最先进制造技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成都航院校长张蕴启认为,GF加工方案集团西南技术中心和成都航院-GF加工方案智能制造技术应用创新基地的成立,是学校积极探索产教融合的高职教育发展道路,全力打造校企合作典范的又一次成功尝试。
很显然,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产教融合实现了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贯通了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要素资源,既是对教育链、人才链的重构,也是对产业链、创新链的重组,因此高职院校需以产教深度融合来引领职业教育内涵发展。”
张蕴启表示,成都航院将以原有合作为基础,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谋发展”的愿景,与GF加工方案集团共建智能制造技术应用创新基地,着力开展现代制造技术研究、推广和应用型人才培养,以期更好地服务中国制造企业转型升级,更好地协同开展现代制造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智能制造技术,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
上一篇 上一篇:内燃机展企业全线升级主打国六牌
下一篇 下一篇:投资便利贸易自由中国力促形成矿业开放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