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习近平考察曲阜五周年之际
2018-11-26 | 编辑:中机教育网 | 来源:光明日报 | 浏览量:
五年前的11月26日,历史的高光时刻聚焦在孔子故里——山东曲阜。这一天,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考察,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
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传递了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明确信息,体现了党中央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坚强决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始终从中华民族最深沉精神追求的深度看待优秀传统文化,从国家战略资源的高度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从推动中华民族现代化进程的角度创新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使之成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性力量。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传承和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引了方向。
如何秉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智慧之光,守护好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如何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有效对接?如何在利益错综复杂的国际社会中克服困难、加快发展?五年来,山东在这些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并形成了一系列模式创新。
如何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
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北东野村是山东省泗水县尼山脚下一个很普通的小山村,距离传为孔子出生地的夫子洞不远。前些年,村里一个不孝顺媳妇对婆婆经常打打骂骂。可是,这两年,恶媳妇却像变了个人似的,不仅主动替婆婆干活,还大老远地跑到集市上给婆婆买衣买帽。
变化缘何如此大?北东野村党支部书记庞德海说,这得益于村里的儒学讲堂,是儒学讲师用故事教育了乡亲们。回忆起当时的讲课情境,庞德海记忆犹新:“当时村里的儒学讲师给村民们上了一堂关于孝道的课。说是古代一个村庄家里老人满七十岁后,就会被送到大山里自生自灭,有位老人被儿子挑进山里,孙子却把扁担捡了回来,还说,等你老了,我也用这条扁担来担你,吓得儿子赶紧将老人背回家……”
庞德海说,很多不孝顺老人的孩子,听了孝道课,脸上都挂不住,开始慢慢改变了对老人的态度。
“尼山是儒家创始人孔子的出生地,然而,儒学对于一墙之隔的北东野村村民来说颇有距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赵法生说,2012年底,他和山东大学的颜炳罡等儒学研究者到这里考察,发现圣人故里伦理状况堪忧,道德失范时有发生。村里老人住的房子被称为老人房,居住条件相对较差。有人不仅不愿意负担父母的生活费,而且每年几十元的新农合都不愿缴。
为了重建被破坏的乡村文化,2013年,赵法生、颜炳罡等学者决定在农村开办儒学讲堂,从孝道入手重建乡村儒学。同年1月16日,第一期“乡村儒学课堂”在这里开课,以颜炳罡、赵法生为代表的专家团队通过事例和道理结合的方式,讲授《论语》《弟子规》《孝经》等经典,每月两次授课,农忙时也不间断。一年下来,举办了20多次,每次开课日,都有三四百人来听。慢慢地,儒学讲堂改变了村子的风气——婆媳纷争的现象已经没有了,以邻为壑乱倒垃圾的少了,孝亲模范越来越多,助人为乐成为村民的新风尚。
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曲阜考察,他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
对传统文化,照搬照抄、拿来就用肯定是行不通的。最科学的传承方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的,是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如何转化,怎样创新?作为孔孟故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和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山东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并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使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秀价值理念、道德精髓与当今社会发展需要相契合,通过现代化的传播手段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民众心里落地生根,为民族复兴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
沉睡多年的儒学文化在泗水慢慢苏醒的同时,开始浸润整个齐鲁大地。2014年起,山东开始以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为主阵地建设乡村(社区)儒学讲堂,并列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目录。在民间和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如今山东乃至全国的很多村镇共建立了1万多个儒学讲堂,人们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向善向上的力量。
山东深入挖掘齐鲁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资源,丰富实践载体,推动中华传统美德融入群众生活,融入社会实践。全省文明创建整体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绩名列前茅,入选“中国好人榜”、全国道德模范数量居全国前列。全省建成善行义举四德榜9.5万多个、基层道德讲堂5.6万多所。积极打造干部政德教育基地,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为核心和主线,着力提升广大干部的为政之德。深入推进“厚道鲁商”倡树行动,推出一批诚信企业品牌。加强和改进典型宣传,使榜样人物更有感染力、更可信可学。实施乡村儒学和社区儒学推进计划,创新推进“图书馆+书院”模式,全面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经典诵读、礼仪教育在全省中小学全面推开。举办三届“国学小名士”经典诵读电视大赛、全省高校学生“论语大会”、国际中学生儒学辩论大会。发挥优秀传统农耕文化教化群众、淳化民风的作用,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道德规范,谋划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如何守护优秀传统文化这轮“皎月”——
打造多元、立体的文化传承体系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数千年来,中华典籍文献记载着中华民族过往的辉煌,铭刻着先民的创造,延续着民族精神的血脉,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去年4月,山东重大文化工程“全球汉籍合璧工程”正式启动。合璧工程是对境外中华古文献进行调查、回归、整理和研究的综合性文化工程,旨在完善中华古文献存藏体系,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系统典籍资源。这不仅造福学界,更造福传统文化,造福中华民族的文化延续。
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个讲清楚”: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山东大力实施一批重大研究项目,充分发挥理论研究的引领作用,扎实做好中华传统美德和齐鲁优秀文化的研究和阐发,打通历史与现实、马克思主义与儒学、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径。
在地处山东大学校园西北隅的文史楼里,有一间普通办公室,被学生们称为“校经处”。从2012年开始,山大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杜泽逊和他的学生一直在这里进行着汇校《十三经注疏》的工作。这部总量达万余页的大书,版本复杂,各版本间的文字千差万别,始终没有一种为学界普遍认可的当代整理本,学者们最常使用的,只能是近200年前清代嘉庆年间刊刻的版本。对《十三经注疏》主要版本进行全面系统的校勘,吸收历代成果,形成完整记载异文材料为主体的《十三经注疏汇校》,这一工作将为深入研究、释读儒家经典提供重要的文字参考,也为进一步整理出版具有当代水平的《十三经注疏》通行本打下坚实的基础。
而这只是山东大学“儒学重大基础研究工程”的7个子课题之一。旨在对历代数以十万计的儒家典籍资料进行整理和研究的“儒学重大基础研究工程”,还包括《百年儒学精华·孔孟荀编》《儒家史论文献萃编》《集部儒学文献萃编》《中国正义论》《儒学小丛书100种》《韩国集部儒学文献萃编》等其他子课题。目前,7个子课题均已取得初步成效,总成果将达到一亿字以上,成为海内外研究儒家文化的重要基础,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服务于当代文化建设,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立足齐鲁文化资源优势,山东积极整合传统文化研究力量,组织实施《子海》《齐鲁大典》等典籍整理工程,开展《孔孟正源》《儒道同源》《公道文源》《儒家思想与现代治理》等重点课题研究,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推出一批普及优秀传统文化的系列通俗读物;成立专门课题组,组织制作大型文化政论片《国运文脉》,策划推出同名系列图书,深入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四个自信”、中华智慧与全球治理等重大课题,加深对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文化自信重要论述的领会和把握,努力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播作出贡献。
多年的积累使得山东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实施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究”等重大课题研究,面向海内外征集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阐发方面的重点项目29项,在国家社科基金立项传统文化研究课题102项,《儒藏》编纂工程出版“史部”274册,《孟子文献集成》出版明代以前部分等。除此之外,还开展了一系列普及教育、实践养成活动,形成了群众集体参与传承传统文化的新局面。
放眼山东,一个多元、立体的传统文化传承体系逐渐形成:立足学术,成立山东省齐鲁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工程学术委员会,加强对齐鲁文化研究规划、论证指导;招揽贤士,制定“传统文化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造就高层次领军人物和高素质人才队伍;打造品牌,依托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和世界儒学大会等国际性重大活动,创造国际化儒学研究与交流机会;设置平台,建立传统文化研究阐发网络信息平台,集中发布优秀传统文化重大成果;创设奖项,以学术委员会名义设立传统文化研究重大奖项,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成果进行分类评选表彰。
山东还大力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系统普查传统文化资源,以文化遗产有效保护、合理利用、传承发展为主线,实施一批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曲阜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列入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示范区建设规划编制完成,孔子博物馆、尼山圣境等重点项目加快推进,同时加快“齐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规划建设。
如何面对“世界怎么了 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
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错综复杂的国际社会应当如何共存?变幻莫测的未来又将走向何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面对这一时代之问,习近平总书记给出的“中国答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5年多来,这一倡议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人民的欢迎和认同,并被写入联合国重要文件。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我国为全世界贡献的解决全球危机和全球挑战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在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的坚定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蕴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天人合一、天下为公、协和万邦、和而不同”的思想和智慧,具有深厚的文化品格。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基于中华文化和中国实践。
9月26至28日,第五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在山东曲阜举办。来自海内外的260多位专家学者,围绕本届论坛主题“同命同运,相融相通:文明的相融与人类命运共同体”,聆听世界不同声音,共话人类共同命运。
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是以开展世界不同文明对话为主题,以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促进中外交流、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的的国际思想文化对话交流平台,每两年举办一届,至今已经连续举办五届,对促进世界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发挥了重要作用。尼山论坛正引领着人类文明对话的持续深入与和谐发展。
目前,尼山论坛已成为全球知名的“世界思想哲学论坛”。与尼山论坛相呼应的,还有世界儒学大会等大批文化活动;以孔子诞生地——尼山命名的“尼山书屋”2013年首次落户马耳他,目前已纷纷在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的十几个国家落地;2017年4月,齐鲁文化丝路行启动,计划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政府间交流合作机制,把山东打造成“一带一路”国际人文合作交流中心和重要基地。
“计利当计天下利。”“一带一路”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典范实践。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以贯通古今的战略眼光,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千百年前,我们的祖先在大漠戈壁上“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在汪洋大海中“云帆高张,昼夜星驰”。当下,“一带一路”又将沿线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相互连接在一起。这条从历史深处里走来的合作共赢之路,目前已经得到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并参与,带动了各国经济发展,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倡议来自中国,成效惠及世界。
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讲话强调,我们不“输入”外国模式,也不“输出”中国模式,不会要求别国“复制”中国的做法。他还强调,世界各国人民应该秉持“天下一家”理念,彼此理解、求同存异,共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自信与自省、责任和使命。
今天的中国,正以更为成熟、稳健的步伐,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困扰全球的普遍难题和诸多挑战,期待着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越来越多好奇的目光投向了历史悠久的中国,投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世界看好中国,也在关注中华文化“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厚德载物”等理念与情怀的当代实践,这正迫切需要更多的如山东这样的路径探索、模式创新。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中华传统文化正日渐焕发出新的生机。走在伟大民族复兴道路上,中华民族的发展,要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面临诸多困境,人类要进步,要从中华传统文化中寻找智慧。让我们面向未来,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不断创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上一篇 上一篇:与民企共成长、共创新、共发展
下一篇 下一篇:湖北氢阳计划投资30亿元 打造全国首个液体储氢材料生产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