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业40年增长316倍
2018-12-04 | 编辑:中机教育网 | 来源:中国工业新闻网 | 浏览量:
11月30日,在安徽省人民政府新闻发布会上,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党组书记、厅长牛弩韬以“改革开放阔步向前 安徽工业沧桑巨变”为题作了发布。
牛弩韬表示,改革开放,不仅开启了中国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新篇章,也开辟了安徽工业快速崛起、转型升级的新征程。40年来,安徽省不断做大规模总量、优化产业结构、提升质量效益,工业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大省向新兴工业大省的华丽转身,书写了改革开放大潮中地区经济从振兴到腾飞,再到跨越崛起的壮丽篇章。改革开放40年安徽工业增长316倍。
改革开放奠定了安徽工业“大起来”的基石。改革开放40年来,在向市场经济迈进的过程中,安徽工业经历了起始调整、起步改革、起跑提速、高速扩张和跨越赶超等“五个重要阶段”。改革开放之初,安徽就确立了以发展轻纺工业、兴办集体经济、发展中小企业、实施内涵改造“四个为主”工业发展方针,把工作重心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正确轨道;80年代,通过推行国有企业“利改税”改革和生产经营承包责任制,充分释放了市场活力;90年代初,在国有企业开展现代企业制度试点改革,大力兴办乡镇企业,重点发展轻工、家电、纺织、食品等产业,工业增加值在1996年历史性超越农业,实现了由农业大省向工业大省的历史性转变,1999年突破1000亿元。21世纪,安徽相继实施县域经济、轻工大省、工业强省、制造强省等重大战略,工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主动力、主引擎作用日益增强。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狠抓了技术改造、智能制造、专精特新、安徽精品、工业设计、民营经济、节能环保“五个一百”等一批特色品牌工作,工业经济呈现有速度、有质量、可持续的良好发展态势。2017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1.15万亿,是1978年的317倍,年均增长15.9%,工业占GDP比重由1978年的31.8%上升至41.8%,新兴工业大省地位基本确立,正在向制造强省加速迈进。
改革开放加快了安徽工业“立起来”的步伐。改革开放之初,原材料初加工是工业标志,安徽工业结构呈现工业产品数量少、质量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生活需要。40年来,我省加快推动工业由传统重化工向先进制造转变、初级加工向高附加值工业转变、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工业结构逐步优化升级,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在全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亮点。(1)80年代,培育了家电产业,美菱、扬子、荣事达等企业成为行业龙头。1994年,安徽冰箱、洗衣机、空调产量已分别位居全国第一、第二、第三,“轻工大省”享誉全国。目前,安徽四大家电产量已突破1亿台,占全国的1/4,全国每3台冰箱、每4台洗衣机、每5台空调就有一台是“安徽造”,正加速向智能化、定制化、个性化方向发展。(2)90年代,安徽省实施“九五一”工程,大力培育汽车产业,江淮、奇瑞成为国产自主品牌汽车的典范。全省汽车产量由1978年的约3000辆增长到2017年的133.5万辆,总量居全国第9,汽车整车出口连续8年位居全国第一,成为全国重要的自主品牌汽车产业基地。(3)2000年以来,安徽着力做好“无中生有、有中生新”文章,大力培育以京东方+科大讯飞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产值突破500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进入全国前10,安徽省已成为全国规模最大、技术水平最高的新型显示产业集聚基地,贡献了全球20%的智能手机液晶屏、30%的平板电脑显示屏,工业机器人产量位居全国前列,笔记本电脑产量占全球1/10。(4)目前,安徽正在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大力培育人工智能+芯片产业,加快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中国声谷”入园企业350家,2017年营业收入突破500亿元,安徽工业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改革开放激发了安徽工业“壮起来”的动力。40年来,安徽一方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另一方面大力促进以乡镇企业为代表的集体经济发展,大力培育非公有制经济。安徽民营经济发展和全国同步、与时代同行,从上世纪80年代初的“一枝独秀”,到上世纪90年代的“遍地开花”,再到新世纪的“春色满园”,实现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有到优的“蝶变”,呈现出起步早、贡献大、活力强等显著特征。起步早,年广久创立“傻子瓜子”,率先冲破传统计划经济樊篱,成为中国民营经济的“活标本”。杜应流、夏鼎湖、陈先保等一批民营企业家,敢闯敢拼、敢为人先,创办了应流、中鼎、洽洽等一批知名民营企业,成为民营企业实业报国的旗帜。贡献大,省委、省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发展民营经济,2013年、2018年相继召开两次高规格、大规模的民营经济大会,印发实施民营经济20条、30条及系列配套政策,民营经济撑起了安徽发展的“半壁江山”,创造了“56789”的喜人业绩,即贡献了全省50%以上的生产总值、60%以上的税收、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十二五”以来,安徽民营经济增加值从6700亿元上升到2017年的1.6万亿元,成为推动科学发展的主力军、稳增长调结构的主动力、增收富民的主渠道。同时,在全国率先出台推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的意见,在省股权交易中心创新设立“专精特新”版,大力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目前,安徽省1700户“专精特新”企业,以占规上中小企业8.4%的数量,贡献了14.7%的主营业务收入和20%的利润,“小块头”迸发出“大能量”。活力强,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扎实推进“四送一服”双千工程,制定实施降成本“20条、10条、新20条”政策体系,三年来已累计降低企业成本近1790亿元,今年底还将再降低300亿元,充分激发了经济发展活力和社会创造力。目前,全省每月新登记企业超过6万户,全省市场主体突破400万户,其中企业主体突破100万户。
改革开放提升了安徽工业“活起来”的水平。工业发展离不开开放合作,需要不断消化、引进、吸收国内外的新技术、新理念、新趋势。改革开放40年来,安徽坚持面向“两个市场”,用好“两种资源”,主动适应融入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合作分工,加快培育对外开放新优势。在引进来方面,(1)90年代,安徽省加快与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合作,搭建产业合作新平台。1993年,国家级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成为安徽省第一家国家级开发区,随后,国家级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芜湖出口加工区等一批开发区迅速成立,有效的承接了国际国内产业分工转移趋势,助推了地方经济发展。(2)进入新世纪,全面融入国家“三大战略”,皖江8市整体纳入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合肥成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在制造业发展上,安徽省主动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2017年,中德、中新苏滁等合作产业园建设稳步推进,江淮汽车与德国大众合资合作新能源汽车项目首台新车已正式发布下线,81家世界500强企业在皖投资兴业。在走出去方面,不断强化政策引导,大力支持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在产品创新中大踏步“走出去”,通过高水平参与国际产能合作分工,提升核心竞争力。目前,安徽企业境外投资合作目的地已扩展到137个国家和地区,充分开拓了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和印尼、巴西、伊朗等发展中国家市场,海螺水泥、马钢、江淮、中鼎、应流等一批省内企业进军海外,实施了一批境外收购和国际产能合作项目,设立了一批海外研发中心,“安徽制造”正在以更加自信、更加有力的步伐走向世界。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牛弩韬说,新成立的安徽省经信厅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践行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制造强国、网络强国“两大战略”,大力发展工业经济、民营经济、数字经济“三大经济”,主攻高端、智能、绿色、精品、服务五大制造,坚持“龙头+配套”、“基金+基地”、“平台+赛道”,打造一批先进制造业集群,为建设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上一篇 上一篇:全球电子信息产业逐鹿热点领域 江西抢抓机遇大有可为
下一篇 下一篇:甘肃公布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情况 带动性产业投资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