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资讯中心 > 综合新闻 >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60% 助重庆农业不断释放活力

2021-05-26 | 编辑:中机教育网 | 来源: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机经 | 浏览量:

  初夏时节,记者走进重庆市渝北区大盛镇青龙村,晚熟柑橘采收已近尾声,还有些许金黄的果实挂在枝头。这也意味着新一年的生产准备工作即将开始。

  除草、打药、疏花……这段时间,诸多农事让村里的农机队队长王斌忙得不可开交,但他却说:“虽然现在农活更加精细了,但土地经过宜机化整治后,有机器设备助力,干活比以前反而还轻松一些!”

  农田宜机化改造,不仅带来了生产管理上的便捷,更盘活了闲置的土地资源,发展了中晚熟柑橘2000余亩,有了规模,产业效益也成倍增加。

  这是现代化生产方式给农业带来的最直观变化。

  近年来,我市把农业科技创新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实施品种品质品牌建设工程、强化农机装备支撑、推动大数据智能化为现代农业赋能、深化农业科研院所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市农业农村委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我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升至60.2%,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也分别提高到52%、96.5%。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的研发和投用,让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活力不断释放。

  “芯片”研发先行一系列新品种加速成果转化

  本月上旬,大足区刚刚完成油菜收割工作。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当地总面积21万亩的油菜全都来自同一个品种——庆油3号,背后的原因很简单:出油率高。

  庆油3号诞生于2016年,由市农科院研究员、市油菜产业体系首席专家黄桃翠团队研发而成,因含油量高达49.96%,成为领跑全国的特高含油量油菜品种,实现了从“三碗菜籽一碗油”到“两碗菜籽一碗油”这一质的飞跃。

  纵观全国,在植物食用油里,菜籽油一直是“挑大梁”的角色。多年来,黄桃翠团队综合运用大田育种、细胞育种、分子育种等方法,精准、快速找到油菜里高含油的目标基因,通过聚合育种培育出了“庆油”品种,并从2018年开始在长江流域多省市推广使用。

  就在2019年,黄桃翠团队又研发出了庆油8号,将油菜含油量进一步提升至51.54%。此外,针对被称为“油菜癌症”的根肿病,还研发了庆康1号、庆康2号品种,将抗病率提升至95%以上。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近年来,我市立足山地特色,通过不断创新,提升品种品质,为农业植入“芯片”,确保粮食安全,提升人民生活品质。

  攻克了高温、寡照、小温差等不利因素的杂交水稻新品种“神农优228”,获2018年农业农村部首届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金奖;鲜食糯玉米种质资源研究、高品质甜糯玉米多元化配套保持国内先进,鲜食黑糯玉米品质提升领先全国;在国际上率先完成家蚕基因组测序“三部曲”,蚕丝及关链生物医用材料研究居世界前列……

  通过新品种的转化推广,2016年以来,我市常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3000万亩左右,粮食总产量连续保持在1000万吨以上,有力保障了市民的口粮。

  改农田造农机全市农机化水平达到52%

  “芯片”研发上有突破只是前提,生产水平也得跟上。

  重庆山高坡陡、土地零碎、宜机化程度低,是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最大短板,也是制约乡村产业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巴掌田”“鸡窝地”如何变成“聚宝盆”?首先便是要破除地形地势阻碍,化零为整,加快推动农机下地。

  为此,我市率先在全国探索推进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制定了农田宜机化改造地方标准《重庆市丘陵山区宜机化地块整理整治技术》,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截至2020年底,全市有32个区县实施示范改造项目585个,带动改造面积达78万亩,建成了一批万亩级规模化农业生产示范基地。得益于此,90马力以上耕作拖拉机、4——6行播种机、6行乘坐式插秧机、70马力联合收割机等农机得到广泛应用,全市大中型农机达到1.7万台。

  除改地适机外,面对山地地貌带来的地块不大等先天制约,我市还加快研发、改造更适应本地地形、农作物品种的小型农机设备,改机适地。

  作为我市的特色产业之一,青菜头收割难以机械化操作导致的效率低下,一直是榨菜产业发展中的“卡脖子”问题,其难点就在于地面高低不平,导致青菜头离地面高度不一,加上青菜头形状不规整,机器收割时要么根茎切不尽、要么损伤菜头。

  去年2月,市农科院农机所历时5年攻关,成功研发出国内首台榨菜联合收割机,实现了榨菜切根、打叶、夹持输送、提升归框联合作业,填补了我国榨菜收获机械化技术装备的空白。

  该机器通过机械原理,设计出了自适应仿地形割台,以及自适应柔性夹持机构,成功攻克了无损切根、无损夹持输送、茎叶分离等青菜头机收痛点。据去年试验示范结果,该设备收割一亩青菜头只需两小时,在实现机械化、标准化种植的前提下,作业效率达到人工的10倍以上。

  目前,全市农机化水平达到52%,通过机械化生产,平均每亩粮食作物节本390元、山地特色经济作物节本450元,旱地复种指数增加40%以上。

  延展产业价值链农产品加工总产值达到3163亿元

  发展现代农业,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关键还在于促进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从而延长产业链,提升农产品价值。这其中,农产品加工业作为连接工农、沟通城乡的第二产业,潜力较大、效益较高。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在2019年的机构改革中,市农业农村委专门成立了农产品加工处,为农产品加工业助力。同时,鼓励企业、高校及相关机构开展科技创新,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由大到小,农产品加工层次由粗到精、由初到深,促进产业提档升级。

  为支持创新发展,我市在政策扶持、发展模式上在全国创造了两个“率先”。

  一是率先建立了农产品加工企业奖补政策,于2019年、2020年分别安排7000万元、6000万元财政资金,对部分市场竞争力强、带动明显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了奖补,扶持企业开展技术研发、设备改造、智能化生产。

  二是率先建立了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园区和示范企业创建管理办法,近两年来,共创建认定了5个100亿级、4个50亿级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园区,培育认定了300户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

  在荣昌区河包镇,20余家粉条加工企业都已尝到了科技创新带来的甜头。

  近年来,自热火锅、方便粉丝等方便速食产品越来越受到年轻消费者的青睐。但市面上常见的方便粉丝等产品多为干态,在主打粉条产业的河包镇也不例外。

  干态产品不易煮熟,当地企业希望开发出湿态粉条产品,这一诉求与西南大学食品科学院的想法不谋而合。后者的相关团队通过研究,制定出了一套从配方、生产、包装到杀菌环节的质量控制体系,通过清洁生产抑制微生物生长,实现了湿态粉条在常温下保鲜期延长至半年。如今,该技术在河包镇的转化已实现年销售额近5000万元。

  通过创新拓展农产品品类、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截至2020年,我市农产品加工总产值达到3163亿元,同比增长3.1%,稳定带动30万人就业。 


    X关闭
    X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