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项工程11项行动 江苏以“文化之力”为制造业赋能
2021-11-18 | 编辑:中机教育网 | 来源:未知 | 浏览量:
培育20个工艺美术特色区域;培育50个工业遗产活化利用重点项目,培树50家具有影响力的工业(企业)博物馆,打造30个省级工业旅游区,建成一批工业文化重点项目……11月17日,中国工业报从江苏省工信厅获悉,为更好地发挥工业文化在推进制造强省和网络强省建设中的支撑作用,《江苏省贯彻〈推进工业文化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正式印发,将围绕5 项工程,实施 11 项行动计划,力争到2025年,江苏省工业文化发展支撑体系基本完善,工业文化新载体更加丰富,工业产品的文化元素充分展现,“江苏制造”的品质内涵和美誉度显著提升。
加强工业文化载体建设
工业文化是工业的“软实力”,应如何发展壮大?《实施方案》给出了明确的思路。一是建立健全工业博物馆体系。建立全省工业博物馆基础资源库,推动各地建设具有地域特色和行业特征的城市工业博物馆、行业博物馆、工业档案馆、“江苏创造”技能馆、企业博物馆和工业历史名人纪念馆。依据全省工业博物馆体系,培树50家具有影响力的工业(企业)博物馆。
二是培育特色工业旅游项目。建立健全省级工业旅游相关标准及规范,支持各地利用当地工业遗存、工业遗址、博物馆、产业园区以及现代化工厂等资源发展工业旅游,培育一批工业旅游特色项目(线路),研发工业文化旅游创意产品,打造30个省级工业旅游区。
推动工业遗产保护利用
工业遗产也是工业文化的重要载体,为推动让工业遗产“活”起来,《实施方案》提出了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拓宽工业遗产利用的具体路径。
培育工业遗产重点项目势在必行。《实施方案》指出,要定期开展省级工业遗产普查,不断完善全省工业遗产地图。加强省级工业遗产项目库建设,择优推荐重点项目申报国家级工业遗产,探索建立分级保护利用机制。鼓励各地对于影响力大、文化内涵丰富,体现人文精神的工业遗产及名人故居,充分挖掘潜能,引进新的生产方式,在保持建筑风貌不变的前提下,对有保护价值的历史厂区进行统一规划和建设,因地制宜加以保护利用。推动大运河文化带等工业遗产项目活化利用,培育50个工业遗产活化利用重点项目。
同时,推动老工业城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支持南京、徐州、常州、镇江等老工业城市结合地方资源特色和历史传承,在保持功能协调、风格统一基础上,将工业遗产纳入更新改造范围,融入城市发展格局,实现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的转变。支持各地结合国土空间整体规划,因地制宜打造工业遗产文化带,提升城市品牌。
培育新业态新模式
工业文化在提升制造业品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更进一步促进工业文化与产业融合发展?
《实施方案》指出,要建立融合发展专家智库团队,鼓励高校、职业学校、科研院所、社会组织开展工业文化助推行业发展的路径模式研究。支持各地实施“工业文化+”系列工程,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推动企业实施工业文化+产品系列行动。弘扬企业家精神,组织开展“江苏制造突出贡献奖”评选,每次表彰50个优秀企业和50名先进个人。
《实施方案》明确,要培育工业文化新业态新模式。支持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推动工业文化创新发展,催生一批新技术、新工艺、新业态,进一步丰富中国制造的文化内涵。强化创新设计引领,推动工业设计从产品设计向高端综合设计服务转变,鼓励发展体现中国实力和文化魅力的设计产品和设计服务。推动工艺美术特色化和品牌化发展,加强对传统工艺美术品种、技术的保护与传承,培育20个工艺美术特色区域,推出一批工艺美术珍品。
完善支撑服务体系
为保障各项重点任务的实施,《实施方案》还提出了一系列保障工程。其中包括,培养工业文化专业人才。围绕工业文化学术研究、教育培训、经营管理、宣传推广等领域,打造一批领军人才。深化校企合作,强化工业文化人才培养,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培育一批工业遗产、工业博物馆、工业旅游以及其他工业文化新业态等方面专业人才。支持突出的工业文化专业人才参加“江苏技能大奖评选表彰”活动,获奖者授予“江苏大工匠”或“江苏工匠”称号。
强化工业文化政策支持。积极探索工业旅游、工业研学、产融合作、工业遗产和老旧厂房保护利用等试点示范,储备一批工业文化发展项目库,建立完善支持政策,推动工业文化重大项目建设。建立推动工业文化发展的工作机制,加强统筹协调,推动资源共享。
上一篇 上一篇:无人驾驶实已在广东港口和农业等多领域试应用
下一篇 下一篇:以竞促优 以赛促干 工业强市建设争先创优系列劳动竞赛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