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资讯中心 > 综合新闻 >

广西出台管理办法 推进工业遗产保护利用

2022-05-26 | 编辑:中机教育网 | 来源: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官网 | 浏览量:

  随着工业转型升级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批重要工业遗产面临灭失风险,这些问题凸显加强工业遗产保护的严峻性和紧迫性。近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结合实际,起草《广西壮族自治区工业遗产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办法》),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工业遗产的保护管理与升级利用提供了新思路。

  申请工业遗产要具备多个条件

  《办法》指出,广西工业遗产是指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工业长期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具有历史、科技、艺术、社会价值,经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评选认定的工业遗存。原经工业和信息化部评选认定的国家工业遗产同时纳入广西工业遗产进行管理。广西工业遗产核心物项是指代表工业遗产主要特征的物质遗存和非物质遗存。物质遗存包括厂房、车间、仓库、作坊、矿区等生产储运设施,与工业相关的管理和科研场所、其他生活服务设施及构筑物和机器设备、生产工具、办公用品、产品、档案等。非物质遗存包括商号、生产工艺知识、原料配方、管理制度、企业文化等。

  申请广西工业遗产,应具备工业遗产核心物项产权明晰,工业特色鲜明,遗产价值突出,保存状况良好,管理水平较高等条件。

  其中遗产价值应具备以下1项以上的价值: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在中国、广西历史或行业历史上有标志性意义,见证了本行业在世界、中国或广西的发端,对中国、广西工业化进程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与中国、广西经济社会变革或重要历史事件及人物有紧密联系,包括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工商化、“156项重点工程”“三线建设”、国家支持广西投资工业项目、经济体制改革重大实践等。

  具有较高的科技价值。工业生产技术或工艺重大变革具有代表性,反映某行业、地域或某个历史时期的技术创新、技术突破,对后续科技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具有丰富的工业文化内涵;对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化生活变迁有较强的影响力;形成了在国内或区内有影响力的工业精神、生产制度或企业文化;反映一定时期工业生产及其相关社区生活的时代特征和社会风貌。

  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工业生产或生活设施构成的工业景观具有较强的独特性或代表性,反映特定历史时期或地域的风貌特色;设备设施、建构筑物、产品对某一生产技艺或企业有较强的代表性;对工业美学和现代工业设计等产生重要影响。

  以原址保护为主

  在保护管理工业遗产方面,《办法》也给出了很多具体措施。

  《办法》指出,广西工业遗产以原址保护为主,同时做好相关档案资料、影音资料的留存。不宜在原地保护的可移动工业遗产,可以由博物馆、图书馆及档案馆等予以征集收藏、陈列展示。

  广西工业遗产所有权人应当设置专门部门或由专人监测广西工业遗产的保存状况,划定保护范围,采取有效保护措施,保持遗产格局、结构、样式和风貌特征,确保核心物项不被破坏。遗产格局、结构、样式和风貌特征出现较大改变的,应当及时恢复;核心物项损毁的,应及时修复。

  《办法》要求,广西工业遗产所有权人应当建立完备的遗产档案,记录广西工业遗产的核心物项保护、遗存收集、维护修缮、发展利用、资助支持等情况,收藏相关资料并存档。广西工业遗产所有权人应当配合建立和完善广西工业遗产档案数据库。

  在发生危及工业遗产安全的突发事件、自然灾害等情况下,广西工业遗产保护责任人应当及时采取相应处置措施,县(市、区)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应当协调有关部门、单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广西工业遗产安全。

  利用要与城市转型发展相结合

  在注重保护工业遗产的同时,广西也要求积极开发利用工业遗产。

  《办法》指出,广西工业遗产的利用,应当符合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要求,充分听取社会公众、专家智库的意见,科学决策,保持整体风貌,传承和发展工业文化;应当与城市转型发展相结合,注重生态保护、整体保护、周边保护,与自然环境人文和谐共生;鼓励通过产业融合等手段,创新广西工业遗产活化利用模式。

  《办法》要求,广西工业遗产在进行商业化开发时,应注重发掘利用工业遗产蕴含的文化、精神等深层次价值;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和企业依托广西工业遗产建设工业博物馆、工业展览馆、工业主题公园等公益设施,发掘整理各类遗存,完善收藏、保护、研究、展示和教育功能;支持利用广西工业遗产资源,开发具有生产流程体验、历史人文与科普教育、特色产品推广等功能的工业旅游(研学)项目,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打造具有地域和行业特色的工业旅游线路;鼓励利用广西工业遗产资源,建设工业文化产业园区、特色街区、特色小镇、创新创业基地、影视基地、城市综合体、开放空间、文化和旅游消费场所等,培育工业设计、工艺美术、工业创意等业态。

  此外,《办法》还强调,鼓励利用广西工业遗产资源,开展工业文化教育实践,培育工业文化研学实践基地(营地)、高校思政课实践教育基地;创新工业文化研学课程设计,开展工业科普教育,培养科学兴趣,掌握工业技能。同时,加强工业文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鼓励开展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研究,加强工业遗产资源调查,开展专业培训及国内外交流与合作,培育支持专业服务机构发展,提升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水平和能力,扩大社会影响。

    X关闭
    X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