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资讯中心 > 综合新闻 >

辽宁丹东打造“不是自贸区的自贸区”

2017-06-26 | 编辑:中机教育网 | 来源:中国工业新闻网 | 浏览量:

    辽宁自贸试验区的设立,标志着东北新一轮振兴进入了“制度创新、开放引领”的崭新阶段。与辽宁自贸区沈阳、大连、营口三个片区“唇齿相依”的丹东,有足够理由把自贸区的“溢出效应”作为新一轮经济增长的重要支点。

    自贸区的品牌效应,首先为辽东半岛地区带来巨大商机和全球关注,这种世界级的影响力是东北腹地城市无法直接分享的。抢抓“家门口的机遇”,丹东企业界嗅觉敏锐、行动迅速。丹东市一家专营出口食品的企业,5年前将总部迁往大连,最近又成为自贸区大连片区(金普新区)第一批注册企业。“更近距离地与国际市场接轨,快速获得国际市场信息,是企业设立大连总部的初衷。”其负责人形容自己现在是“前店后厂”:所谓前店就是大连更贴近出口市场,国际结算更快捷,引进国际优秀人才和资源更便利;所谓后厂则是丹东深耕多年,拥有原材料基地和加工制造优势。他认为,辽宁自贸区的建立,相当于把国际市场迁移至国内,在自贸区推动下,“包括丹东在内的辽东半岛区域需要加速融入国际分工,着力打造辽宁自贸区的配套区,找准定位、乘势而起。”

    目前,辽宁自贸区三个片区的定位,更多侧重于总部经济、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吸引全球500强跨国企业的总部和运营中心入驻,而其相应的生产制造环节将会向内陆腹地拓展、延伸。另外,辽宁自贸区沈阳、营口片区各30平方公里,大连片区60平方公里,总部经济和高端产业大量涌入,由于自贸区内空间非常有限,所以对项目是优中选优,“腾笼换鸟”的挤压效应会导致部分本土企业外迁。丹东可以充分利用临近三个片区的地域优势,一方面有针对性地加强与自贸区内跨国公司的技术、资本合作,深入参与国际分工和联动发展;同时,与三个片区主动合作、互为市场、错位竞争,做好承接自贸区内产业转移的准备,确保自贸区溢出项目“选得准、接得住、落得好”。

    政策对接。主动介入、深入梳理、复制嫁接辽宁自贸区政策细则,加强信息接轨,进一步厘清丹东市沿边开发开放的新思路和新举措,切实利用好辽宁自贸区对丹东建设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的辐射、示范、溢出效应,努力把丹东市打造成为辽宁自贸区的拓展区,为丹东加快建设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提供决策和组织支持。

    产业对接。主动对接辽宁自贸区三个片区的产业发展规划,深化与三个片区制造业、服务业领域的产业链、价值链分工,形成与之层级分工、错位发展的格局。强化对自贸区的定点招商,承接自贸区内高附加值制造业的产业转移,尤其是沈阳、大连的产业转移;承接自贸区内优质跨国企业的再投资,加强丹东与自贸区内高端制造业、互联网企业、现代服务业企业的合作;抓住总部注册在自贸区内的企业需要寻找生产基地、分销机构、物流节点等需求,优化自身产业结构,确保将自贸区的溢出效应和外迁企业转化为丹东实实在在的项目落地。

    服务对接。辽宁自贸区运行后,区内高端服务业的聚集效应明显。丹东可力争自贸区的生产性服务业直接为我所用,包括金融服务、商贸服务、航运物流服务等,例如丹东的中小企业可以利用自贸区离岸金融服务功能,申请国际融资,破解发展资金困难,提升成长空间。

    丹东一直被看作沈阳、大连两市的“后花园”,由于地缘上的亲近关系,分享了两地改革开放和产业转移的众多红利。面对自贸区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丹东不仅需要企业家“抢滩”,更需要从政府到民间普遍树立打造“不是自贸区的自贸区”的理念,建立一整套与辽宁自贸区全面对接、良性互动、彼此融合的组织体系和经济体系,力争形成丹东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与辽宁自贸区建设的正向叠加效应。

    X关闭
    X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