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资讯中心 > 综合新闻 >

中国食品安全进入“社会共治”新常态

2017-07-06 | 编辑:中机教育网 | 来源:新华社 | 浏览量:

    7月2日,在中国食品健康七星公约联盟秘书长严志农博士看来,近年来,中国的食品安全状况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不断完善。

  严志农博士说,食品安全法从整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转变为预防食品安全风险,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基本与国际标准接轨,中国的食品安全治理正在进入政府、企业、媒体等多方利益相关者协调共治的新常态。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组织抽检的25.7万批次食品的样品的合格率为96.8%,与2015年持平,比2014年提高了2.1个百分点。针对1300余家大型生产经营企业抽样检验的合格率分别为99%和98.1%,近几年没有发生重大的系统性食品安全事件。

  与此同时,中国的食品行业也在飞速发展。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食品工业总产值达11.1万亿元,同比增长8.9%,餐饮业总产值3.58万亿元,同比增长10.8%。

  艺康集团全球执行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裁王铁观察到,中国食品企业对于食品安全愈发重视,更加积极地通过与监管者、上下游企业和社会公众等进行食品安全方面的沟通和互动,参与社会共治。

  “从企业管理角度来考虑,最重要是要将食品安全文化贯穿到整个产业流程,通过技术和规程系统性地减少食品安全事件发生的比例。”王铁说。

  然而在中国食品安全形势整体向好的同时,食品生产、加工、运输、消费等整个产业链的相关技术和模式的发展变化为食品安全的防控带来了新的挑战。

  国家行政学院副教授胡颖廉指出,跨境电商的兴起使得食品药品的进口检验检疫有待进一步加强,网络食品销售成为一大监管盲区,婴幼儿配方奶粉、特殊食品等高风险食品的发展也为监管带来了挑战。

  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食监一司司长张靖介绍,当前政府已经针对食品安全的突出问题加强了监管布局,包括高风险食品、特殊食品、大型企业、小作坊、生产集聚区和食品安全问题多发区等领域。

  胡颖廉建议,在强化食品安全底线的同时,要加强食品质量标准体系的建设,倒逼食品行业进一步转型升级和供给创新,以适应当前社会对于食品质量和营养健康的更高层次的需求。

  “随着食品行业的技术和模式创新,我们的监管创新也要加速,食品安全本质上是一个经济问题,最终需要靠设计有效的市场机制来解决。”胡颖廉说。

    X关闭
    X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