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资讯中心 > 综合新闻 >

奋力谱写安徽制造强省建设新篇章

2017-08-29 | 编辑:中机教育网 | 来源:中国工业新闻网 | 浏览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安徽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经信系统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主动引领并践行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推动工业经济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安徽作为新兴工业大省的地位基本确立。

    过去五年,安徽工业规模总量实现跨越。2016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0081.2亿元,同比增长8.8%,首次跨越万亿元大关,主营业务收入首次突破四万亿元,位居全国第9位。2016年末,全省规模企业数达19382户,总量跃居全国第6位。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等16个行业主营业务收入超千亿元,较2013年增加2个。

    过去五年,安徽工业发展速度始终领先。2013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7%,居全国第1位;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8%,高于全国2.8个百分点,增速居全国第5位、中部第2位,继续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

    过去五年,安徽工业质量效益持续提升。2016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量首次突破两千亿,达到2078.9亿元,同比增长12.3%,增速位居中部第1位。完成技改投资6363.2亿元,总量跃居全国第4位。2013-2016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27.5%,超额完成目标任务。

    过去五年,安徽工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2016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实现产值突破万亿元,达到10161.3亿元,比2013年增长48.1%;全省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比由2013年的29.8%提高到2016年的37.2%,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由2013年的35.2%提高到2016年的39.8%。

    发展思路进一步明晰

    2016年以来,安徽认真对标习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拉升标杆、提高站位,完善思路举措,省第十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加快建设制造强省”的宏伟目标,省政府提出统筹推进制造强省、科教大省、技工大省建设。近日,省委、省政府召开了万人规模的制造强省建设大会,发布了《制造强省建设行动方案》,明确了“三大四强”的发展目标,即:到2021年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规模工业企业数迈入全国前8、前10、前5,实现“大”的跨越,培育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企业、产业、基地,实现“强”的晋级。同时,出台了支持制造强省、三重一创、科技创新、技工大省等系列配套政策,省财政每年拿出近100亿资金,其中支持制造强省建设“政策10条”资金规模达25亿元,主要以“后补助”等方式扶持企业产业做大做强,致力打造安徽制造“升级版”。

    新型产业体系加快构建

    安徽坚持一手抓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着力构建新型产业体系。

    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坚持改革、改组、改造相结合,促进产品、企业、产业升级,大力度推进新一轮技术改造,每年滚动实施亿元以上技改项目1000项以上。“十二五”期间,安徽累计完成技术改造投资2.17万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近1/4,占工业投资总额超过一半,对新增工业增加值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未来五年,全省计划每年实施亿元以上技改项目1000项以上,累计完成技术改造投资4万亿元左右,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全覆盖。

    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聚焦“三重一创”建设,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工程,先后分两批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24个,培育国家级、省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11个、102个,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电子信息“屏-芯-端”产业链条加速形成,集成电路驱动、存储芯片等7个重大项目列入国家重大生产力布局,2016年产值突破3000亿元,连续多年增速保持在20%以上。京东方、东旭、长信、华益等一批龙头企业和近百家上下游企业入驻安徽省,安徽已成为国内面板产能最大、产业链最完整、技术水平一流的新型显示产业集聚发展区。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推进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优化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治本良方。工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战场。

    全面落实放管服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建立健全“3+2”清单制度管理体系,相继建成并运行政府权力清单、公共信用信息共享服务和公共资源交易、涉企收费监管等平台。2016年全省新增私营企业15.9万户、增长30.5%,总数达73.33万户,比2013年末翻了一番。目前安徽每月新登记企业超1.5万户,是改革前的3倍。

    多措并举降成本。加强小额票据中心建设,建立健全产融合作机制,大力推进“4321”政银担风险分担机制和“税融通”业务,开展应收账款质押融资试点,不断扩大直供电交易规模范围。2016年,从制度、人工、税费、财务、用能用地、物流等环节入手,出台“降成本20条”,降低企业负担702.4亿元,今年又出台“降成本新10条”,预计将在去年基础上,年降低企业成本1000亿元以上。

    坚定不移去产能。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煤炭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实施意见,坚持综合施策、分业用策,2013-2016年累计淘汰化解煤炭967万吨、钢铁1059万吨、水泥1402.6万吨,关闭非煤矿山1315处。在全国第一个实现年产30万吨以下小煤矿全部关闭,妥善安置职工1.9万人,清除事故隐患源。

    制造业创新能力持续增强

    制造业是创新活动最为集中、最为活跃的领域,安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造创新平台,加快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步伐,全面推进制造业创新发展。

    搭建创新平台。突出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着力培育一批龙头型、引领性创新企业,2016年认定行业技术中心6家、总数达12家,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2家,总数达10余家;新认定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55家,总数达到1086家,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69家。目前,全省制造业研发机构占全社会的80%,研发经费占比超过70%,专利数量占比接近90%。

    推动技术创新。近年来,安徽先后研发出国内领先的新能源汽车、CVT汽车变速器、1600吨数控液压机床、重载车轮、低温余热发电、煤矿瓦斯防治与利用、大功率LED芯片、汽车覆盖件生产线成套装备等一批新技术新产品。蚌埠玻璃设计院攻克世界最薄0.15毫米显示触控玻璃实现量产;科大讯飞语音技术及应用始终保持全球领跑者地位,覆盖终端用户数超过7亿;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由中国科技大学主导研制成功,世界首条量子保密通信网络“京沪干线”合肥-上海段顺利开通。

    创新产品供给。搭建产学研合作对接平台,每年向全社会征集发布科技成果、技术需求1000余项,举办产学研用对接会10余次,推动科技成果加快转化。支持企业主导行业标准的制(修)订,2013-2015年安徽省民营企业共主导制定行业以上标准313个。大力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战略和“安徽工业精品培育行动计划”,每年开发省级新产品500个,遴选安徽工业精品100个以上。

    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

    立足安徽制造业基础,找准着力点和突破口,加快培育制造业新业态新模式,着力抢占制造业发展的制高点。

    主攻智能制造。开展两化融合“百企达标、千企对标”活动,省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达到535家,建成“智慧企业”5000家以上,全省两化融合指数连续多年保持中部第1位。开展机器换人“十百千”活动,每年在机械、汽车、电子电气等10大领域200家以上重点制造企业,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3000台。

    发力绿色制造。2016年全省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6.52%,完成“十三五”下降目标的36.2%。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实施节能环保“五个一百”专项行动,每年推介100项节能环保先进技术、推广100种节能环保装备产品、实施100个节能环保重点项目、重点培育壮大100户节能环保生产企业、100家节能环保服务公司,2016年全省节能环保产业实现产值1560.18亿元,年均增速超过20%。

    培育服务型制造。开展服务型制造专项行动,推动创新设计发展,连续两年成功举办“江淮杯”工业设计大赛,2016年创建省级以上工业设计中心60家、总数达115家。

    民营经济发展高地正在形成

    实施民营经济提升工程。实施企业发展培育工程,推动“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每年新增规模企业2000户。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行动,每年认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00户,总数已达1200户,140户企业成长为全国“隐形冠军”。2016年,全省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3907.5亿元,增长9.4%,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7.7%,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1.8%。

    搭建创业载体。培育认定省级小微企业创业基地30个、总数达135个(含国家级7个),省级产业集群专业镇24个、总数达213家。全国大企业“双创”现场会在安徽省召开,荣事达智能家居“双创”平台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中部地区首家国家级中德(芜湖)中小企业合作区挂牌成立。

    加快开放合作。深化开放合作,举办安徽省与全国知名民营企业推动长江经济带战略发展洽谈会,达成亿元以上民企合作合同项目806个,投资规模7355亿元。加大“走出去”、“引进来”力度,目前已有70多家境外世界500强入皖投资,460多家皖企在海外100多个国家、地区“开疆拓土”。

    X关闭
    X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