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详解党的十九大报告关键词:进入新时代,谱写新篇章
2017-10-20 | 编辑:中机教育网 | 来源:人民日报 | 浏览量:
五年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
会内解读
高建民代表(河北省环保厅厅长):
五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河北不断推进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全面打响“蓝天保卫战”。去年,全省PM2.5平均浓度较2013年下降35.2%。
尹计平代表(河北省正定县塔元庄村党支部书记):
我感触最深的是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近年来,塔元庄村驶入了发展快车道。村集体年收入现已超过1000万元,人均年收入2.1万元,已经基本实现了农业产业化、养老市场化、旅游规范化,这些变化离不开党的好政策。
会外连线
李鉴修(河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过去五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我们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五年来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五年来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这些历史性成就的取得、历史性变革的发生,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面向未来,要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变为现实,需要我们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增强维护核心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进一步高举旗帜,坚定四个自信,保持战略定力,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进党和国家事业从胜利迈向新的胜利。
新时代
报告原文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会内解读
张异宾代表(南京大学党委书记):
我们理解“新时代”,最重要的是要理解总书记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方法,解释中国复杂的新问题的过程。要学会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方法论、实践论分析中国的现实。只有这样,才能深刻领会这个概念、这个判断、这个定位。
贾凤山代表(天津市河西区委书记):
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论断既是完全正确的,也是十分精准的。这个论断来自于实践并指导实践,高屋建瓴,它不仅很宏大,对我们基层实际工作也很有指导意义,因为认识新时代是开创新事业的前提。具体到自己身上,要用实际行动提升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活力和实效,只有这样,才能无愧于这个新时代。
会外连线
颜晓峰(国防大学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新时代”这个重磅概念让聆听报告的代表们心头一振,眼前一亮。时代是表述特定社会历史的范畴,不同社会形态、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发展阶段,形成了不同内涵的时代。对于国家而言,新时代表明我国战略任务的变化、发展坐标的前进、国际影响的增强。进入新时代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正是基于对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历史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性意义的准确认识,基于对新的伟大实践的正确反映,基于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高度概括。十九大报告提出“新时代”,是重大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必将大大推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宏伟蓝图。
社会主要矛盾转化
报告原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会内解读
金颖颖代表(中国工商银行温州分行营业部党支部书记):
报告中关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论断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可以从两方面认识:一是总结过去,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二是着眼未来,全党上下要齐心协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对金融业来说,要持续加大对小微企业、“三农”、精准扶贫等领域的支持,更好满足不同群体的金融服务需求。
郑俊康代表(广西柳州市委书记):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要求我们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我们要按照报告部署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努力实现更均衡、更充分的发展。
会外连线
辛鸣(中央党校教授):
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特征,也是我国生产力水平总体提高的必然结果。我们已实现站起来、富起来的目标,人民在解决温饱问题后,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更高要求,在法治、公平、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长。报告对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判断,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指明了方向。当前,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既有经济领域的,也有文化、社会、生态领域的;既有城乡发展不平衡,也有区域发展不平衡。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就是要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满足人民在各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
四个“伟大”
报告原文
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会内解读
陆志鹏代表(江苏南通市委书记):
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凸显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我们要按照推进伟大工程要与伟大斗争、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实践相结合的要求,突出党的建设对各项工作的引领作用,进一步丰富党建的内涵与路径。
徐根保代表(江西省皮肤病专科医院麻防科科长、康复中心主任):
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我们中心的8名员工每天的工作就是和自然界的疾病作斗争,今后在实现健康中国目标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新的困难,我们更要做好斗争和奋斗的准备。
会外连线
陈须隆(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战略研究所所长):
四个“伟大”特别提振士气,鼓舞人心,并讲清了四个“伟大”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了深入贯通,具有重大指导作用。敢于并且善于斗争是我党取得革命建设成功的重要法宝,现在我们面对充满各种矛盾的国内国际新形势,需要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夺取内政、外交和国防等各项事业的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华儿女的伟大梦想,也需要通过伟大斗争来实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我们要在党的坚强领导下,继往开来,增强四个自信,沿着新的长征路不断前进。伟大事业越发展,伟大梦想就越能实现。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伟大工程,它对其他三个“伟大”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我们一定要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搞好。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报告原文
围绕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会内解读
周江勇代表(浙江省委常委、温州市委书记):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让我更加坚定了温州作为“探路者”的使命担当。报告全面把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要求,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战略判断,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有战略层面的高瞻远瞩,又有战术层面的具体部署,既有总体规划、顶层设计,又有方法路径、具体安排。温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生动的实践。温州将在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以更加坚定的政治自觉,以翻篇归零的创业激情,不忘初心、大胆实践,奋力续写好温州的创业创新史,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温州的新实践新探索。
会外连线
储建国(武汉大学政治学教授):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等基本问题都做出了明确回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基本方略
报告原文
全党同志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更好引领党和人民事业发展。
会内解读
李恩东代表(河南省委副秘书长、省直工委书记):
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既需要基本理论、基本路线来提供思想指南,也需要更为具体、针对性更强的基本方略来作为行动导航。总书记提出的十四条基本方略逻辑清晰、指向明确、内涵丰富,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提供了有力保障。以“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这一基本方略为例,报告在阐释这一方略时提出,“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这同基层党建工作的结合度非常高,明确了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等重要、不可偏废的判断。在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方略的指导下,党建工作从思想认识到队伍建设、从考评述职到追踪问责、从刚性约束到精神滋养,方向将更为明晰,执行将更加有力,党的队伍必将更具凝聚力、战斗力。
会外连线
李洪峰(中纪委驻文化部纪检组原组长):
十四条基本方略,既是理论性的,又是实践性的,统领性、全局性、普适性都很强。基本方略不单指哪个方面、哪个领域的工作,而是对各领域、各项工作都具有普遍指导意义。从理论溯源上看,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是对党的十五大提出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基本经验”、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要求”的一种深度的综合、概括和升华。基本方略是对改革开放近40年来的基本经验,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改革发展各项事业的概括和总结。“必须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等都是从十八大以来积累的新鲜实践中总结提炼出来的,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新征程
报告原文
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会内解读
郑国光代表(中国地震局党组书记、局长):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是对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的准确把握。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我们要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吴朝晖代表(浙江大学校长):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必须率先建成科技强国和教育强国。
李龙梅代表(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校长、党支部书记):
特殊教育工作者更应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帮助残疾人和他们的家庭跟上社会前进的步伐,共享和谐美好生活,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作出自己的贡献。
会外连线
李佐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
开启新征程,要在基础性、全局性、长远性方面下功夫。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例,按照开启新征程的要求,应更多采取着眼长远的基础性、根本性措施,实现美丽中国的梦想。
全面小康六个“更加”
报告原文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党提出,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然后再奋斗三十年,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会内解读
吴锦代表(湖北省天门市委书记):
六个“更加”是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安排,符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符合当前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状况。
这就要求切实抓好六个“更加”目标的具体化、路径化、项目化。要始终突出发展和民生两大问题,以第一力度抓好“第一要务”,壮大产业底盘,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经济转型升级;要推动文化科教事业发展,用文化软实力构筑起发展硬支撑;要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基层治理的全部活动之中,切实加强以脱贫攻坚和民生改善为重点的社会事业发展,努力让经济总量、财税增量更多地转化为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让发展更有“温度”、幸福更有“质感”。
会外连线
陈文华(湖北省社科院助理研究员):
全面小康重在“全面”二字,注重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的小康、城乡区域共同发展的小康、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
全面小康,不仅要求让人民吃好穿好等物质层面的发展,还要求软实力的进步,要求我们逐一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努力让人民生活更加美好。
两个阶段
报告原文
第一个阶段,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第二个阶段,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会内解读
余德春代表(四川省丹巴县水子乡水子一村村委会主任、丹巴县水子乡家政服务队队长):
听了十九大报告的“两个阶段”的目标,很激动,我相信家乡的父老乡亲也会像我一样,对未来的生活充满憧憬。
徐大彤代表(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
十九大报告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角度,将任务进一步分解到了两个15年,承前启后、接续实现,具有里程碑意义。
“两个阶段”的战略安排给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吹响了催人奋进的冲锋号。我们要保持枕戈待旦的精神状态,奋力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壮丽篇章。
会外连线
王韶兴(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这一战略安排,使“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与现代化建设目标有了更好的对接。经过第二个15年,由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跃升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一个更加宏伟的历史性跨越,标志着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两个阶段”的战略安排,意味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将大步迈开。
这是我们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推进伟大事业的逻辑延续,是我们党开创未来、拥抱世界的宏伟蓝图。“两个阶段”的战略安排承载着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将以前所未有的创造力和带动力,全方位、深层次地改变中国、影响世界。
现代化经济体系
报告原文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会内解读
陈四清代表(中国银行董事长):
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对金融业改革发展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必须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无论经济怎么发展,实体经济都是金融发展的根基,金融必须紧紧围绕国家发展战略,不断为实体经济注入“源头活水”,把金融资源更多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中,让发展更加协调、更可持续。
会外连线
潘建成(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
十九大报告关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论述,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基础上,对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做出的全面部署,系统回答了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如何实现发展的问题。
新的时代条件下,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改变过去长期追求数量规模的发展模式,把发展动力转换到依靠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上。同时,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依靠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人是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一方面应当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另一方面应当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
乡村振兴战略
报告原文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会内解读
农生文代表(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委书记):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破解“三农”问题,促进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的治本之策。我们一定要切实增强做好“三农”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使农业现代化奋起直追,使之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同步发展,使城乡协调发展。
吴协恩代表(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党委书记):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总书记在报告里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让我们农民备受鼓舞,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农民的日子会越过越好。
会外连线
李国祥(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很好继承了党对“三农”问题一以贯之的重视并进行了创新发展。
报告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这就向社会各界释放了一个信号:资源要素配置要继续向“三农”倾斜,补短板,强弱项,“三农”事业大有可为。
报告明确提出,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这给广大农民、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投资者吃下了一颗长效定心丸,对我国“三农”事业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民主政治七个“协商”
报告原文
要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统筹推进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以及社会组织协商。
会内解读
郭兴利代表(四川省剑阁县法院开封镇法庭庭长):
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过去的实践充分证明,发挥多层面的协商民主,可以化解矛盾,凝聚共识,聚力攻坚。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这迫切要求我们充分发挥好协商民主的独特优势,统筹把握不同形式之间的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地把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凝聚起来,把改革发展中的矛盾化解下去,形成共识、凝聚力量、铸成合力,不断增加人民群众获得感。
罗联峰代表(湖北省宜都市委书记):
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作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优势的有力彰显,是党的领导下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保障。
会外连线
裴泽庆(四川省委党校副校长):
七个“协商”是对我们党协商民主经验的充分总结,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未来,伴随着协商民主的广泛运用,特别是迈向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程序化,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将充满生机与活力。
法治中国
报告原文
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加强对法治中国建设的统一领导。
会内解读
苏君代表(甘肃省白银市委书记):
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提出: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这是对立法工作的总体要求。依法立法是立法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是全面依法治国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首要环节,也是执法、司法、守法的根本基础。为了更好地依法立法,首先要依宪立法,立法只有符合宪法法律精神,才能使立法工作有序有度,实现维护法治统一的目标。其次,要贯彻党的方针政策,使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统一起来,形成全社会一体遵循的行为准则;再次,立法要严格按照立法法规定的原则、权限、程序进行,规范立法行为,提高立法质量,实现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的目的。
王红心代表(河北省沧州市公安局刑警支队政治处主任):
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依法打击和惩治黄赌毒黑拐骗等违法犯罪活动,保护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把保护人民人格权写入报告,这是一个积极的变化,适应了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保障人权、弘扬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对于在实际执法过程中保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会外连线
冯之东(甘肃省法学会理事):
全面依法治国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社会主义法治思想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拥有8900多万党员的执政党,我们党肩负着领导立法、支持司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的任务。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就是为了统筹领导方方面面的工作,科学、有序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为法治中国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中华文化新辉煌
报告原文
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会内解读
孟广禄代表(中国文联副主席、天津市青年京剧团团长):
十九大报告是新时代航程的指南针,其中关于文化的论述让我觉得很自豪。文化是我们国家的软实力。我们文艺工作者要进一步扎根人民、服务人民,真正把人民当作我们的老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文艺工作者就要拍属于新时代的作品,更好地捕捉新时代人民需要什么,出更多好戏,出更好作品。
陈正平代表(四川省自贡市歌舞曲艺演艺有限责任公司董事):
实现中华文化新辉煌,文艺工作者要有传承、有创新、有发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作品为创作出发点,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和永不满足的创新意识,打造更多新时代的精品力作。我对未来充满信心,文化发展必将迎来一个又一个艳阳天,中华文化也将在我们的时代不断攀登新的高峰。
会外连线
王旭东(敦煌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
十九大报告把文化繁荣和文化自信上升到了关系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伟大复兴的高度加以阐释。中华文明五千年,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为了将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地转化为面向现代、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文化,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我们必须致力于提高文物、文化从业者的能力水平,培养一批耐得住寂寞、潜心从事考古和历史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培养一批能够把文物与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有机结合起来的专业人才,充分吸收传统文化的养分,做到古为今用。
我们还要致力于加大人文交流国际合作,开拓国际视野,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报告原文
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会内解读
巴珍代表(西藏拉萨堆龙德庆区中学教师):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我们要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尤其是引导群众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价值观,使之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成为广大群众的共同价值追求。
杨剑华代表(广西贺州文联副主席):
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华民族以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个昂扬的姿态,不仅要有经济实力的支撑,也要有文化软实力的支撑。作为一名党代表,要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我净化、自我提升,做一名优秀公民;其次要努力多创作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作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努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公民个体的日常行为准则和坚定不移的信念。
会外连线
陈瑛(中国社科院研究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反映和代表着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24字不仅处处充满着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科学智慧,而且包含着浓郁的民族传统和强烈的时代精神,还和每个人的生活实践息息相关。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的铸魂工程,亟须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尤其是要每一个人从自我做起。
具体来说,就是要经常进行“双对照”:从我们的生活实践中对照核心价值观,用核心价值观对照我们的生活实践。在这种反复对照中,增强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念情感,抛弃种种错误的价值观,让24字内化到每个人心里,成为做人做事的灵魂支撑。
社会治理“三感”
报告原文
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会内解读
杨波代表(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大湾镇海嘎村党支部第一书记):
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郑重承诺。
我已经驻村7年,时刻见证和感受那片山山峁峁的变化:水泥路修到了每个村民小组,再不用来回走八个多小时山路去镇上赶场;提水工程也修好了,自来水通到家家户户,再也不用大冬天走几公里山路去挑水;我们还抓住机会养蜂、种药材、发展乡村旅游,人均纯收入7年翻了4倍多,1300多人脱贫……对村民们来说,这些都是翻天覆地之变,像是走进祖祖辈辈梦想的日子,就是总书记所说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未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的政策会越来越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村民们的日子也会越过越有奔头!
会外连线
李伟(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副院长):
可以用“民之所望,政之所向”8个字来评价报告中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内容。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三感”的提法以极大的同理心把握住了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人民群众对具体生活片段的感受是社会治理创新的“晴雨表”和“试金石”,反映了对社会治理工作的“认可度”和“满意度”。
“三感”互为犄角,成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主要构成。没有获得,幸福无从依靠;没有幸福,获得失去意义;没有安全,获得和幸福无从保障。
健康中国
报告原文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会内解读
李丽珠代表(山西省太原市精神病医院遗传研究室、老年精神病科主任):
作为一名医护工作者,看到“医养结合”写进十九大报告,我非常激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老年人同样向往美好生活。事实上,他们更需要精神的陪伴。此次报告提出要大力推进“医养结合”,构建“大健康”格局,充分发挥社会力量,这能很好地缓解养老压力,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各种问题。
贺星龙代表(大宁县徐家垛乡乐堂村卫生所医生):
身为一名基层代表,我深切地感受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首先,从基本医疗资源上看,覆盖城乡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极大方便了老百姓看病。其次,老百姓看病负担减轻了。第三,医疗卫生系统风气好了,医生的职业道德增强了,老百姓对医院的依赖度、信任度、满意度提高了,医患矛盾缓解了。相信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看病养老问题会得到有效解决,老百姓的生活会越来越好。
会外连线
张宏冰(北京协和医院基础医学院教授):
健康,是国民的立身之本。让人民群众公平地享有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充分体现了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将为健康中国的实现凝聚起更加磅礴的力量。
要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的健康服务,就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建立健全健康教育体系,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
此外,医疗体系、预防体系、卫生部门都应树立“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理念,坚定预防为主方针,坚持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共同努力推动构建大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全面提高国民体质,引导全社会树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打造健康中国。
美丽中国
报告原文
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会内解读
汪泓代表(上海市宝山区委书记):
这些年,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美好环境的渴望也越来越强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我听后非常振奋。一度人们觉得可以先发展经济,再保护环境。事实上,这种发展理念是不可取的。这就要求我们及时转变理念,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同频共振”。
童小华代表(同济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院长):
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强调,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其中,“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这一重要论断,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建设美丽中国的高度重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要和谐共存,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走出一条绿色发展道路,倡导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到2035年基本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需要大家在环境治理上出力,为国家发展美好蓝图作出自己的贡献。
会外连线
王毅(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院长):
新时代把美丽中国建设摆在重要的位置,有五个基本导向。
首先是时代导向,要在新发展理念指导下,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二是目标导向,使生态环境质量提升成为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
三是问题导向,进入新时代,优先解决人民群众感受最深的大气、水、土壤等污染和突出的生态破坏问题。
四是治理导向,美丽中国建设需要依靠制度建设和多方共同参与,提高全社会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五是全球导向,不仅要建立美丽中国,还要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要实现“美丽”这一目标,不是短期的追求,而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久久为功的过程,是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
报告原文
全面推进军事理论现代化、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军事人员现代化、武器装备现代化,力争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
会内解读
周旭光代表(武警湖北总队司令员):
这是习主席着眼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对强军事业作出的战略部署,为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指明了方向。武警部队肩负着维护国家政权和政治安全的重任,必须坚决响应习主席伟大号召,主动扛起建设现代化武装警察部队的历史担当,坚定不移朝着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目标努力奋进。坚决贯彻习主席改革强军重大战略思想,扎实推进部队编制体制调整改革,确保习主席改革强军的决策部署在部队得到坚决落实。
杨省根代表(海军某基地副参谋长):
过去五年,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海军的发展建设更是突飞猛进:国产航母、万吨级驱逐舰下水,亚丁湾护航、海外撤侨等等,基层一线官兵都是这些历史性变革的参与者见证者。我们要积极响应习主席号召,牢固立起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突出练兵备战,狠抓实战实训,到大洋深处、到未来海战场摔打磨练,到复杂海域实战练兵,练就过硬技术,练强打赢本领,确保一声令下决战决胜。
会外连线
张军社(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研究员):
报告首次提出的国防和军队建设四个现代化,对于我们扎实深入地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至关重要。实现这四个现代化,既是生成和提高军队战斗力的要求,更是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的要求。现代化的军事理论是对国防和军事活动的本质及其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能够正确指导国防和军事实践。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既包括科学的组织模式和制度安排,也包括科学的运作方式。军事人员现代化是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关键。而武器装备现代化则是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和重点,是衡量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重要标准。
六个“任何”
报告原文
绝不允许任何人、任何组织、任何政党、在任何时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块中国领土从中国分裂出去。
会内解读
张志军代表(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对台工作的重要理念和主要措施,为新时期对台工作指明了方向。两岸同胞是命运与共的骨肉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我们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尊重台湾现有的社会制度和台湾同胞生活方式,愿意率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的机遇。十九大报告表明了反对“台独”分裂图谋的坚定意志和鲜明态度。我们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绝不容忍国家分裂的历史悲剧重演。一切分裂祖国的活动都必将遭到全体中国人坚决反对。我们有坚定的意志、充分的信心、足够的能力挫败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图谋。绝不允许任何人、任何组织、任何政党、在任何时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块中国领土从中国分裂出去。这是我们党对历史对人民的庄严承诺和责任,在关乎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重大原则问题上清晰划出了红线,表达了我们的坚定意志,展现了我们的战略自信。当前,岛内“台独”分裂势力在文化、教育等领域不断推行“去中国化”活动,鼓噪“台独修宪”。我们要高度警惕形形色色的“台独”活动,绝不容忍“法理台独”分裂行径,也绝不坐视“渐进台独”侵蚀和平统一的基础。
会外连线
纪欣(台湾中国统一联盟前主席、《观察》杂志社社长):
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提出六个“任何”,宣示大陆有坚定的意志、充分的信心、足够的能力挫败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图谋,这是对“台独”最严正的警告,但同时又释放了极大善意,表示只要承认“九二共识”的历史事实,认同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台湾任何政党和团体同大陆交往不会存在障碍,也让台湾人民知道谁应该对当前两岸关系的低迷负责。报告也指出,必须继续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事实证明,“一国两制”是解决港澳历史遗留问题的最佳方式,也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式。
人类命运共同体
报告原文
世界命运握在各国人民手中,人类前途系于各国人民的抉择。中国人民愿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
会内解读
陈坚代表(贵州大学党委书记、校长):
报告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论述,体现了我们是一个有使命感的党、一个有责任感的国家。在中国改革开放赢得各方赞誉的当下,在中国理念、中国方案世界瞩目的当下,我们对世界发出呼吁、作出承诺、展现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说明我国已经站在一个新时代、进入一个新时期,可以为人类的命运作出更大的贡献。与此同时,对于我国自身而言,我们的课题也是世界的课题,把这些问题放在世界大环境下考量,体现了中国的胸襟和眼界,体现了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统筹。
周宇代表(外交部翻译司参赞兼处长):
从雁栖湖畔到西子湖畔,从联合国总部会场到达沃斯雪山脚下,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展现崭新局面,我国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不断提高,我国所倡导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越来越成为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站在中国与世界关系历史性变化的十字路口,展望未来,相信中国将继续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会外连线
陈须隆(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战略研究所所长):
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写入十九大报告,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不仅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也在为人类进步事业和人类社会发展作出新的重大贡献,也开辟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与实践的新境界。它将中国特色与时代特征、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融合在一起,是引领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潮流的大智慧,是指导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创造新辉煌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方略的重要内容,也是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实现中国梦和世界梦的重要指针,必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历史影响。
党的六大建设
报告原文
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会内解读
姚庆英代表(四川蒲江县西来镇两河村党支部书记):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员干部普遍增强了纪律意识、规矩意识,净化了党内政治生态,改进了工作作风,密切了与群众的联系。报告强调,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一旦脱离群众,就会失去生命力。这就要求党员干部要紧紧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增强群众观念和群众感情,把心思用在全心全意谋发展,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上,不断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
马春雷代表(上海市嘉定区委书记):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摆在了“四个伟大”中决定性作用的高度,说明了党中央对党的建设的高度重视。5年来,党的面貌“一年一个样、五年大变样”,干部群众称赞这是党和国家事业历史性变革中最突出、最显著的变化。报告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应加强党性锻炼,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坚定不移贯彻执行党中央的部署,扛起管党治党责任,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
会外连线
杨德山(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报告提出的党的六大建设,从实践基础看,源于十八大以来的全面从严治党,如“旗帜鲜明讲政治”“把纪律挺在前面”等,又立足于解决党内目前还存在的各种突出问题,如“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突出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现实性、针对性很强。从党建历史看,本来强调政治建设、纪律建设是共产主义政党,尤其是我们党与其它政党相区别的重要标志,但相当一段时间以来被一些人忽视,现在将这两个方面凸显出来,既是党建工作承继历史传统,又是“坚持问题导向,保持战略定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要求。
反腐败压倒性胜利
报告原文
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巩固压倒性态势、夺取压倒性胜利的决心必须坚如磐石。
会内解读
陈辐宽代表(山东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顽强的意志品质正风肃纪,反腐败斗争从“腐败和反腐败呈胶着状态”到“压倒性态势正在形成”,再到“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进而到“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有效遏制了腐败蔓延势头,党风政风焕然一新。报告指出,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巩固压倒性态势、夺取压倒性胜利的决心必须坚如磐石。纪检机关作为党内监督专责机关,应以更加科学、严密、有效的思路举措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为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作出应有贡献。
王进足代表(福建福州市委常委、福清市委书记):
5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整治腐败,“老虎”“苍蝇”一起打,如今,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全党全国人民都为之振奋。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专门提出加大整治群众身边腐败问题的力度。相对于“远在天边”的“老虎”,群众对“近在眼前”的“蝇贪”感受更为真切。应通过清单式确权、全方位控权、阳光化晒权、多元化督权等手段,进一步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遏制群众身边的腐败,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
会外连线
薛庆超(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研究员):
5年来,反腐败问题是群众非常关心的议题,也是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抓手。5年来,反腐败重大举措不断出台,既打“老虎”又拍“苍蝇”,查处高级干部上不封顶,没有“铁帽子王”,没有免罪的“丹书铁券”,一批腐败分子被反腐重拳击落。腐败问题是全球性问题,如今中国正探索一种有效的治理方式。随着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越往后执纪越严,党内法规体系越发完善,反腐败力度和高压态势不减,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和推进反腐败斗争,必定能够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
监察体制改革全国推开
报告原文
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将试点工作在全国推开,组建国家、省、市、县监察委员会,同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合署办公,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
会内解读
周农代表(湖南衡阳市委书记):
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将试点工作在全国推开,坚持和加强党对反腐败工作的统一领导,实现对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符合党心民意,令人倍感鼓舞。我国监督体系部门众多,虽各司其职,但反腐败力量有所分散。建立国家监察委员会,可以整合反腐败资源力量。国家监察体制的改革,也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需要,且符合国际通行规则。从党内监督、体制内监督,到国家立法监督,改革试点的全面铺开,既是全面依法治国的体现,也有利于实现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的有机统一。
潘志荣代表(内蒙古包头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检察院检察官):
党的十八大以来,检察系统查办案件的数量和数额越来越多,查办官员的级别也越来越高,展现了党和政府反腐败的坚定决心。同时,在部分省市试点成立监察委员会,这一重大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进一步扎牢制度的笼子,加强了对权力的监管,实现了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的监督全覆盖。下一步,试点在全国推开,这必将为取得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提供强有力的体制机制支撑。
会外连线
庄德水(北京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
十九大报告凸显了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政治地位,进一步完善了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更加明确了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不仅是强化国家权力监督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内容,旨在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特色在于法治反腐,要在试点实践基础上形成法律成果,明确监察委员会的职责权限和调查手段。报告进一步细化了国家监察的操作程序和工作规范,从改革细节入手丰富了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方案。
上一篇 上一篇:中国影响力到底有多大 看看这个项目的进展
下一篇 下一篇:全方位解读十九大报告:新提法新举措四十个!哪些与你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