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资讯中心 > 综合新闻 >

正视“大而不强” 以新型工业化抢占制造业制高点

2017-10-31 | 编辑:中机教育网 | 来源:中国工业新闻网 | 浏览量:

       10月29日上午,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理事长朱宏任(原工信部总工程师)为“中国企联--德稻智能制造领航班之青岛阶段”的学员讲授了《践行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推进智能制造,抢占未来制造业发展制高点》。

    朱宏任在授课现场指出,中国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但也存在着“大而不强”的问题。如,2016年全球销量榜前十的手机品牌,中国品牌独占七席,创历史新高,但只有华为、OPPO、vivo、小米、金立和百立丰等六家企业盈利;2016年全球智能手机行业利润为537亿美元,其中苹果占据约449亿美元利润,三星占据约85亿美元利润,苹果和三星合计占全球利润的95%。

正视“大而不强”  以新型工业化抢占制造业制高点

图为朱宏任授课情景。(金国军摄)

    中国成为当今世界第一制造大国的标志

    朱宏任说,中国制造业占世界制造业的比重,在十九世纪之前的一段时间里,曾长期居于世界首位。自十九世纪中叶之后,英国、美国相继登上第一的位置。

    近代中国,许多志士仁人一直在致力探索工业强国之路。但只有1949年之后,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工业化才开始迈步。到1978年,中国初步建立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2010年中国制造业在世界制造业总产值中的份额已略高于美国。

    中国成为当今世界第一制造大国的标志有------

    第一、产业大国。已经构建起了门类齐全、体系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目前我国已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1个中类、581个小类,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工业门类我国都有。

    第二、产品大国。在22个工业大类中,我国纺织品、电力装备、交通工具等七大类行业规模名列全球第一。在 500多种主要的工业品中,水泥、粗钢、汽车、家电等22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

    第三、企业大国。随着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我国成长起来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和最多的中小企业。

    第四、贸易大国。我国是世界工业品出口第一大国。

    建军90周年朱日和沙场大阅兵,我军1.2万名官兵、一批现代化(套)军事装备,接受了习主席的检阅。立体展示了人民军队武器装备现代化信息化建设成果,展示了强国强军的风貌与决心。

    中国工业“大而不强”的主要问题

    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如,部分关键核心技术缺失,产品质量水平不高。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端装备、核心领域的芯片和控制系统等很多依赖进口。2015年我国集成电路进口金额2299 亿美元,而同期进口石油只有1345亿美元,成为国内第一进口大户。近八成的芯片依赖于进口,其中高端芯片进口率超过九成。

    另外,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形势严峻,资源利用效率低和环境问题突出,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体制机制束缚问题突出,生产要素低成本优势逐渐减弱,等等。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党中央的重大战略决策

    《十六大报告》指出,我国要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十七大报告》要求,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

    《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

    2015年7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车同企业职工座谈时指出,中国梦具体到工业战线就是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向经济强国迈进的必然选择。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构建产业新体系,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实施《中国制造2025》。

    世界主要经济体重构竞争优势

    美国。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上台的奥巴马政府将“再工业化”视为走出经济困境的重要路径,先后出台了《重振美国制造业政策框架》、《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美国数字政府战略》等纲领性文件。大力推动GE公司提出的工业互联网以及支持创新中心的建设。

    2017年,随着特朗普政府的上台,美国“再工业化”战略被进一步大张旗鼓地实施,各大国际知名跨国美资企业开始更加高调的回归美国本土。回归的企业大多数集中在信息、自动化、软件、传感和网络等先进制造领域。半年来,特朗普奉行美国优先原则,推进贸易保护主义,加速吸引制造业回流。

    德国。德国政府在提出《高技术战略2020》后,又提出德国“工业4.0”战略,提出在一个“智能、网络化的世界”里,物联网和服务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 and Services)将渗透到所有的关键领域,要通过构建与智能生产密切相关的信息物理系统(CPS),推动德国的工业生产制造进一步由自动化向智能化和网络化方向升级。

    法国。2013年9月法国总统奥朗德启动“新工业法国”计划,重新构建法国工业领域新的竞争实力,力图依靠技术创新推动工业全面复苏。梳理出34个优先发展工业领域,总投资35亿欧元,计划用10年时间让法国重振工业。

    2015年5月至今,时任经济部长、现任总统马克隆宣布“新工业法国”进入第二期,将智能制造作为重中之重,并提出要和德国工业4.0平台自然对接。

    日本。2008年以来安倍提出要实施日本的重振制造业计划。2015年6月9日,日本经济产业省公布了《2015年版制造白皮书》,指出:与德美的动态相比,日本很多企业都对进一步发展数字化持消极态度。倘若错过德国和美国引领的“制造业务模式”的变革,日本的制造业难保不会丧失竞争力。

    世界主要经济体重构竞争优势的启示:第一,着眼先进制造业:国家层面高度重视,把争夺经济,特别是重构用互联网支撑的先进制造业优势作为国家战略,以规划形式确定竞争重点和路径,以有力措施引导企业跟随。第二,构建智能化体系:互联网与制造业深度结合,形成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全价值链的信息传递与应用。第三,推动全领域创新:围绕产品设计、制造、流通、消费的各个环节不断融入增值服务,创造新的价值。第四,强化绿色低碳生产:利用智能分析实现资源最大程度利用和能源最小消耗,确立绿色制造的领先地位。

    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

    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世界强国的兴衰史和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

    《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第一次从国家战略层面描绘建设制造强国的宏伟蓝图,是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预测到2025年,中国制造业综合指数约为98.81~103,接近日本、德国实现工业化的水平,迈入制造强国行列;到2035年达到世界强国中等水平,到2045年将进入制造强国前列。

    2015年以来,国务院先后出台《中国制造2025》、《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等重要文件,明确了我国智能制造发展的战略定位和总体要求。

    工信部等相关部委也先后出台《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智能制造工程的实施指南(2016-2020)》、《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的建设指南》《“十三五”先进制造技术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等重要规划文和实施指南,明确了未来五年中国智能制造发展的重点任务和实施路径。

    在工作推动层面,初步形成了国家统筹引导、地方联动推进、行业强化协同和企业积极实践的多层次系统推进格局;工信部、财政部、发改委、科技部、国防科工局、国家标准委等国家部委先后出台多项政策措施,分别从智能制造专项、试点示范、科技攻关、标准体系建设、军工领域国产装备和条件能力建设等多个层面扎实推进,效果明显。

    近年来全国各省市共出台智能制造相关政策近百项,包括发布智能制造规划、制定实施方案、组织专项行动、设立专项资金、建立省级智能制造项目等。目前,中国已逐步形成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和中西部四大智能制造产业集聚区。

    两化融合贯标稳步推进,钢铁、航空、汽车、石化、消费品、民爆等领域积极开展智能化改造升级,推广应用智能制造新模式。家电、服装、汽车等多个行业组建了智能制造发展联盟。

    2017年全国19.3%的企业已经实现了综合集成,22%的企业具备了业务集成的良好条件,短期内有望进入集成提升阶段;63.2%的企业普及了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34.1%的企业实现了关键工序数控化,30.1%的企业实现了网络化协同,22.3%的企业开展了服务型制造,6.7%的企业开展了个性化定制。

    加快科学推进智能制造

    朱宏任说,当前跨国软件巨头正在加快布局智能制造生产控制和操作系统,而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所需的关键基础零部件与操作系统和工业软件却严重缺失,成为智能制造发展的“硬伤”。

    如果应对不好,中国有可能在智能制造领域再次陷入“落后-引进-再落后”的技术依赖陷阱,沦为国外智能制造服务商的长期“战略用户”,而自身无法实现产业升级和创新能力提升,丧失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战略机遇。

    虽然广大企业对于新一轮工业革命热情高涨,但在智能制造认识、路径选择、改造方向和重点、实施策略等方面还存在许多困惑和误区。目前大家普遍重视智能制造的技术特征,即各种先进技术、装备、软件和系统的应用,而忽视了智能制造出现的最基本的驱动力。

    这一次工业转型与前三次工业革命的一大区别,就是改变以往从生产端向消费端、从上游向下游推动价值创造的模式,从用户的个性化价值需求出发,推动制造端提供定制化的产品和服务。整个工业运作模式的“代际转换”,要求企业不仅要应用先进的技术、装备、软件和系统,更要对企业整个运作体系、管理模式进行深刻变革。

    推进智能制造就意味着企业必须进行一次系统性的变革,既包括制造思维的深刻改变,也包括工业化改造和信息化建设的深度融合,还包括组织架构、运作模式和管理方式的颠覆性创新,甚至还包括劳动用工、员工技能、岗位结构的重新调整。如果说智能制造是一场即将深刻影响中国制造业的浪潮,那么制造思维的变革为首要,员工精益思想与创新冲动为支撑,设备、系统的升级为基础,各个环节缺一不可。企业对此应有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要确立“以我为主、需求牵引,同时要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立足中国,多路径协同推进”的智能制造发展道路。要正视工业1.0、2.0、3.0并存的现实,允许多样性和差异性升级和各类产业智能化改造需求,坚持理性思维,不急功近利。要深入研究《中国制造2025》1+X规划之间的内容衔接和工作协同,加快实施,强化部门之间的统筹协调。

正视“大而不强”  以新型工业化抢占制造业制高点

    X关闭
    X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