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资讯中心 > 综合新闻 >

吉林多管齐下倾力增强制造业创新能力

2018-01-07 | 编辑:中机教育网 | 来源:中国工业新闻网--中国工业 | 浏览量:

        中国工业报记者日前获悉,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主要区域,吉林省多年来一直在积极发展制造业。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在转型升级的“重压”下,和全国多数省份一样,吉林的制造业也面临着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正是基于此,为了尽快扭转这一从根本上制约其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局面,该省已推出并正在积极实施若干重大举措,多管齐下,最终目标就是增强全省制造业的创新能力。 
  据了解,这些举措主要包括:加大财政资金对企业研发费用的先行投入,对企业早期出资介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发项目,各级政府采取分期补助、连续支持等方式予以重点扶持;加大社会资本投入,推动商业银行、担保、保险等机构发展知识产权和股权质押融资业务;开展专利保险和股权众筹融资试点,鼓励股权投资基金、私募投资基金及各类引导基金参与企业创新项目建设;鼓励企业加大投入,政府支持的企业科技项目要与企业研发投入挂钩,特别是对企业研究与开发经费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1%以上的项目要予以重点支持,并推进科研项目经费事后奖补。 
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 
  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制造业创新体系。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和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建设,完善国家、省、市三级企业技术中心逐级晋升机制,开展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认定工作,鼓励企业争创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和建立院士、博士后工作站,全方位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完善省内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完善一批产业公共技术研发中心和行业中试中心,积极培育以开展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应用示范为使命的制造业创新中心,推动大型科学仪器协作、科技文献信息共享及各类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努力提升公共技术研发、检验检测、成果转化、信息咨询等专业化服务水平;加强高校、科研院所研发机构的建设,支持面向制造业关键共性技术建设重大科学研究和实验设施,鼓励以产学研方式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工程实验室等,加大科技资源向社会开放力度,倾力推动资源共享。 
  积极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重点是搭建成果信息发布和共享平台,强化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完善科技成果转化“舟桥”机制,促进科研课题向科技攻关转化、科技攻关成果向中试成果转化、中试成果向产业化转化;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协同推进机制,研究制定推动政产学研用联合的实施意见,深化以省校合作为重点的政产学研用合作,推进“两所五校”科技成果转化试点,加快技术转移机构、中试中心等科技成果熟化载体建设,努力提高技术集成度和成果熟化度,尤其是注重加大科技成果的省内转化力度。 
  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及国家确定的重点技术攻关方向,结合省内重点发展的八大制造业领域,深入实施重大科技项目、重点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攻关项目、企业技术创新推进工程等创新工程,重点对本省具有优势的汽车整车集成技术、轨道客车新型车辆车体技术、航空航天高性能新型有效载荷技术、天然动植物生物制备技术、生物医药单克隆抗体和重组蛋白药物等影响力大、带动性强的关键核心技术进行攻关,尽快提升制造业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加强标准体系建设。主要是实施标准化战略,推动落实制造业标准化提升计划,加快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重点领域的标准体系建设,建立与国际接轨、适应制造业发展要求的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质量基础保障体系;实施吉林制造标准水平提升工程,积极引导企业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支持企业主导或参与国家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加快建立遥感卫星及应用、轨道交通、换热设备、化工灌装设备等省内优势产业的标准体系,进一步提升其市场核心竞争力;加快制定聚乳酸、聚酰亚胺、玄武岩纤维、碳纤维等省内拳头产品的技术标准,以便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和话语权,抢占市场制高点。 
保护创新创业者知识产权 
  强化知识产权运用。支持并推动省内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围绕制造业关键核心技术获得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加强全省制造业重点领域和关键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储备;指导企业建立知识产权管理制度,鼓励和支持制造业骨干企业与专业化机构在重点领域开展专利评估、收购、运营、风险预警与应对,培育一批具有知识产权综合实力的优势企业;建设知识产权综合运用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推动企业开展知识产权协同运用;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措施,加强行政执法机制和能力建设,切实保护创新创业者知识产权的合法权益。 
  推动工业创新设计。围绕以绿色、智能、协同为特征的先进设计技术的应用,在轻工、纺织行业开展工业创新设计示范,争取列入国家级示范;加大信息化设计、过程集成设计、复杂过程和系统设计等共性关键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积极推广关键设计软件,倾力提升工业创新设计能力;鼓励企业参加国家工业设计和省级工业设计竞赛,努力激发企业创新设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育一批专业化、开放型的工业设计企业,鼓励重点骨干企业建立工业设计中心,积极促进工业设计企业和工业企业协同发展。

    X关闭
    X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