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新格局 零部件行业亟待高质量发展
2018-09-29 | 编辑:中机教育网 | 来源:中国工业新闻网 | 浏览量:
在近日召开的“2018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年会暨高峰论坛”上,来自国家部委汽车主管领域的领导、陕西省各级政府及企业相关人员、国内主要汽车整车及零部件骨干企业、行业相关组织等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期间,部分典型企业接受了媒体的采访,就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阐述了各自的观点。为此本期特安排“零部件行业年会”专题,把相关企业专家代表的发言与大家分享。
北汽新能源:补贴退坡将有助于良币驱逐劣币
中国工业报:今年以来,再经调整的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已经落地实施,那么补贴新政对北汽新能源的实际影响有多少?
北汽新能源汽车总经理助理兼采购部部长张凯:对于北汽新能源而言,补贴退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促进和加速企业的技术升级。具体到销售层面,北汽新能源绝大部分在售车型均符合新推荐目录的性能要求,以后可持续销售。总体上经过技术与里程升级,新目录对于北汽新能源的产品布局与销售节奏影响不大。补贴退坡将帮助新能源行业实现良币驱逐劣币,从短期刺激变成长期激励,如伴随补贴退坡而来的双积分制度。“双积分”制度是计划2019年正式考核的“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积分”和“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的机制,长远来看既能减轻国家财政负担,更能倒逼企业加强自主研发、加快转型步伐,制造出真正让消费者受益的新能源汽车,最终获得与传统燃油车的比较优势。2014年北汽新能源就已经考虑补贴退坡和退出的情况,并做好了相应准备。主要通过技术创新和加大新产品研发的投入,推出续航里程更高、电池能量密度更大的纯电动车型。
持续开展产品矩阵优化,比如2018年推出续航里程超过500公里,电池能量密度达到151Wh/kg,能耗更低的EU5,还有成都车展上市的EC3,以及后续将推出的EX3、EX5等SUV车型。
中国工业报:近两年,北汽新能源将换电从出租车领域推向了私人市场,目前推广情况如何,遇到了哪些问题?北汽新能源是如何解决的?
张凯:车电价值分离模式目前首先在北京推广运营。当前,北汽新能源已在北京市配套建成换电站100座,目前开放运营的换电站有34座,预计年底将共计开放58座,城区平均服务半径将达到2.78km。2019年上半年前将全部开放已建成的100座换电站。未来,按照建站的进度,我们还将面向全国市场推广车电价值分离商业模式。相比已在技术积累及运营经验取得巨大优势的北汽新能源来说,其他企业还分别存在一些短板,包括造车经验不丰富,缺少行业技术积累,换电站布局分散、换电价格高、消费者体验差等等,而作为行业先行者,北汽新能源换电模式具有自动化、高效率、安全可靠、兼容性强、商业模式完善的优势,实现全面的模式创新,领航换电市场。
中国工业报:北汽新能源是较早布局出行领域的国内车企之一,在出行领域目前的运营情况如何?
张凯:在汽车共享出行领域,北汽新能源推出了“轻享出行”平台,截至2017年底,轻享出行已覆盖全国12个城市,包括北京、三亚、潍坊、泰州、沧州、广州、重庆、成都、青岛、西安、兰州、天津;轻享出行运营车辆规模已达10000台,轻享注册会员超过12万人。借助“轻享出行”平台,打造共享航母,实现了从单人行到多人行,从买到用的突破。目前出行领域还面临法律法规的滞后、巨头的垄断、监管不严等一系列问题,但我们相信随着行业等发展和政策法规等跟进,这些问题都将在未来得到妥善解决。
保隆科技:把技术作为重要核心能力培养
中国工业报:当前企业竞争十分激烈,如何看待人才、技术在发展中的作用?
上海保隆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总监尹术飞:保隆科技是一家成立于1997年的汽车零部件公司,2017年5月19日在上交所挂牌上市。公司上市以后,进一步加强了在汽车智能化和轻量化的布局,特别是国际布局,在海外的制造布局也有所加强。目前主要是沿着汽车智能化和轻量化发展。智能化主要是从事传感领域及电控空气悬架系统,包括空气减震器、空气弹簧和其他一些辅助系统;轻量化是用液压成型技术来做汽车的结构件。
公司在发展过程中,一直把技术作为重要的核心能力在培养。产品都是通过技术升级的,所以我们在技术的投入比较大。目前公司有500多名技术开发人员,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所以公司定位的核心能力为掌握领先技术的运用能力,我们把领先技术分为三个方面,一个是商务技术的能力,即市场开拓能力;第二是科学技术研发能力;第三是管理技术,也就是现代化企业能力。
同时还要通过既定战略,结合汽车趋势来发展和壮大。行业主管部门需要起协调作用来发展本土零部件企业,鼓励整车厂在同等条件下优先使用国内供应商。
企业发展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是人才问题,第二是不断提升在市场、技术和管理方面的能力。作为民营企业,我们最开始没有经验,发展到今天总结的最重要的一个经验是要以人为本,依靠员工来发展,所以这些年我们也是不断的积累员工和升级自己的员工队伍。另外还是要结合汽车发展的趋势和自己的资源,包括技术市场的客户来做产业升级。
我们不断对核心技术领域的经营平台进行升级,对科学技术、市场技术和管理技术上的经营平台进行打造。我们还通过智能化不断升级制造系统。虽然近两年业务量增大,但通过智能化,没有增加工作人员数量。
同时还要有企业文化支持这个平台,保隆文化早先是要求员工负责、上进、分享,近两年提出“果园文化”理念,大家一起耕种并分享劳动成果,现在保隆员工工作更加积极愉快。
中国工业报:公司下一步有哪些计划和安排?
尹术飞:围绕汽车智能化,我们在摄像头和毫米波雷达等方面都有一些突破,摄像头360度环视系统跟吉利和一汽已经有配套业务,今年年底就会投入生产。在毫米波雷达方面的产品已经通过开发和测试,明年面世。
业绩方面,上半年我们的收入同比增长16%,实现稳步发展,但利润同比下降,主要因素一个是在今年做了股权激励计划,再综合上半年人民币升值的影响,造成6.8%的下滑。如果还原这两个因素的影响,利润增长也大概会在15%~16%。
下半年7、8月国内汽车增长不如预期,带来了一定压力。接下来会通过开发更多客户,加大新产品的市场开发力度,将利润的增长保持在15%~20%。
出口方面,目前大概有55%的收入来自国际市场。在美国的业务中,受到一些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我们在跟客户协商调价,并针对不同的产品提出一些豁免申请。在下半年人民币相对取得贬值的情况下会有所好转。如果贸易摩擦再进一步,可能要考虑把一些制造能力转移到海外。
采埃孚:中国汽车保有量仍然相对较低尚有发展空间
中国工业报:现在行业技术紧跟汽车产业发展,在未来技术上采埃孚将会有哪些提升?
采埃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市场总监苏申:我们在2015年收购了天合汽车零部件公司,这是基于对未来汽车行业智能驾驶发展趋势的认识。“零”愿景的确立,是我们追求的方向,这里边包括零排放和零事故。自动驾驶、智能驾驶是非常好的技术手段,能够帮助企业达成这样的目标。
我们是比较早的提出了模块化设计概念,这能够给我们的客户提供一个系统解决方案,应用于乘用车和商用车、卡车和客车,另外还有插电式混合动力技术,这些技术的发展也是基于我们多年在汽车领域的技术和经验积累。开始时,业界认识还不一样,有不同的看法,但逐渐地大家都认识到系统方案的优势,对空间布局更有利。我们在提供系统解决方案的同时,也可以根据客户需求提供一些灵活的解决方案,目前市场上的产品都可以看到这样的产品。
中国工业报:近几年行业的发展趋势是不是对变速器冲击比较大,以后变速器的研发包括它的发展会有什么调整方向?
苏申:作为传统自动变速箱的供应商,其实我们在变速箱领域做了很多技术和市场的拓展。未来电驱动化,或者说纯电化对自动变速箱行业的影响,这个话题行业内有很多讨论。比如,前不久日本的好几家供应商也联合在一起研究这个问题,我可能不能很好的回答这个问题,因为有很多不确定的东西。
谈到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国在这个领域做得很好,目前已经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政府对未来也制定了目标,2030年政府定的达到30%~40%新能源汽车。如果换个角度来理解,另外还有60%~70%是燃油车,当然不再是传统的燃油技术了,技术会是不断进步的。但这个进步是渐进地,不会说一下子所有的都是纯电动车。不仅中国,世界其他国家也没有准备好,还有很多的瓶颈,另外电池技术的发展也是渐进的发展。
当然,变速箱发展也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档位越来越多,效率越来越高,重量越来越轻,这本身就是节能。另外电驱动里面有减速机,刚开始大家觉得很简单,但实际上跟很多企业包括供应商交流下来大家认为其实不是那么简单,大家现在有很多的讨论,怎样把这个领域做得更好,效率更高。同时我们一直在努力不断提高变速箱的效率以及适应电驱动的发展要求,更有助于汽车的节能减排。
中国工业报:对于中国市场,未来企业有哪些规划?
苏申:采埃孚业务也许看起来很庞杂,但还是有主线的。跟汽车相关的有几个方面,一个是底盘系统,包括底盘零部件、系统组装、减震器悬挂技术,另一个是商务车产品事业部,包括底盘和传动产品、转向产品等。2017年中国销售额是60亿欧元,占全球的16%左右,我们在中国的投入也在持续增加,希望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的发展,我们不断服务好支持好我们的客户,也希望帮助中国汽车自主品牌不断提升自己的产品品质。我们所有的产品都正在和自主品牌企业进行合作。
我们看好中国汽车市场未来持续发展,因为中国汽车保有量还是相对比较低的,跟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发展空间,并会逐步加大新能源领域的发展。数据显示,7月和8月增量放缓,但大家想想,中国已经是3000万辆的规模了,从2009年开始市场第一,这个趋势还会保持,所以我们认为未来中国汽车市场会持续稳定发展,但也会不像过去那样两位数,更多的是个位数的发展。
宝玛科技:零部件智能制造中国企业同样有优势
中国工业报:相比较而言,现在市场中宝玛科技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哪些方面?
北京宝玛科技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陈肖林:北京宝玛科技有限公司是四川宝玛装备公司一家全资子公司,在技术层面上应该排在前三甲。目前,国内、国外也有很多像我们这样的企业,但在技术层面上,我们与ABB、库卡同处一个水平。我们最早是成都焊接研究所出来的,所以说是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后来成立了装配公司,1997年做东风富康项目,跟法国公司合资,因为主机厂有很多要求和规范,当时这个技术来源于法国,所以我们才做了主机厂。在智能制造的设备方面,宝玛科技做的属于交钥匙工程,原来是生产整车,现在延伸到零部件、发动机这些领域,包括齿轮,电池流水线。
中国工业报:现在给哪些企业做配套呢?
陈肖林:北京宝玛去年接到了宝马汽车电动车电池托盘项目,这个线在行业里是第一条全自动线体,因为电动车的电池托盘是全铝合金的,里面有20多道工艺工序,造价在8000万左右。我们以前主要做整车车间,主流汽车厂应该全部覆盖到了,大众、福特、神龙等,包括吉利(余姚)也在做,一个项目大概就1亿元左右。所以,我们想把主机厂这种技术,服务到零部件制造领域,未来还会延伸到像3C这种智能工厂、数字化工厂。
中国工业报:目前国内零部件制造企业在生产线方面跟国外相比存在哪些问题?
陈肖林:据我了解,现在是两种状态为主。一种叫离散性作业,这方面我们还没有做系统生产模式的转变,还是原来的模式,这也是需要转型升级的部分。还有一种,是基于客户的要求,必须要对产能和设备进行提升。原来整条生产线由国外引进,但价格也十分昂贵,我们本土企业是具有优势的。现在,我们国家的零部件企业要做强设备领域,要实现国产化,这是一个战略问题。主机厂焊接车间,国内企业来做完全够了,业务体量的比例应该是国内的经销商占80%,国外占20%,原来是倒过来的。我们在业内做的最高的节拍是45秒钟出一辆车,就跟印钞票一样。
中国工业报:宝玛科技现在做整车厂节拍能达到多少?
陈肖林:我们也做过45秒的,但电池托盘的节拍是300秒,只是产能没有那么大。节拍是一个重要的指标。一般来讲,我们给客户交付的产品指标,一个是看设备可靠性,一个就是节拍,这是非常关键的,差0.5秒,客户就可能不会跟你合作。在节拍上,我们的水准跟国外没有差异,甚至有时候做的更好,所以说我们完全有能力实现替代。
中国工业报:关于精益生产方面,企业是如何实现的?
陈肖林:比如做焊装,几百个零件,哪个先装,而且节拍要控制在45秒,工艺分配非常关键,要均衡化,有时候为了几个焊接点分布要花很多时间去测试。双方价值观相同,在同等的基础上才有合作的可能。
作一个产品,产品设计是第一大关,产品设计不过关再做都没用;第二是制造工艺,这是非常复杂的系统,有些国产车开一开各种问题,这就是它的工艺问题,哪些焊点布置在哪里,这是非常关键的地方。中国汽车产业在车的底盘和传动这块还要下很大的功夫,目前的底盘基本都是延用国外,国内自主开发的底盘很少,这有很大的技术难点。我看车是看底盘、动力总成、发动机,外观没法说的。
上一篇 上一篇:2018中国机器人产业创新峰会暨同期展览会在广州开幕
下一篇 下一篇:2018国际虚拟现实创新大会点亮岛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