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资讯中心 > 综合新闻 >

甘肃中药材从种植悄然走向产业化

2018-10-07 | 编辑:中机教育网 | 来源:中国工业新闻网 | 浏览量:

        甘肃是我国首个“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点示范省区”的省份。近年来,甘肃省从夯实产业,加快改革步伐入手,相继出台了《加快发展中药材产业扶持办法》《关于加快陇药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甘肃省“十三五”陇药产业发展规划》和《支持陇药产业发展政策措施》,出台了支持中医药产业发展的10条措施,制定了《关于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推动绿色发展崛起的决定》和《中医中药产业发展专项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这些政策的出台,极大地促进了道地中药材从种植向产业化方向发展,使之提质增效。

 

  

标准化生产纳入产业化发展

  张掖市是甘肃中药材主产区之一。尤其地处祁连山浅山区的民乐、山丹县受青藏高原东部高寒阴湿影响,发展绿色有机“天然药库”成为资源禀赋。

  张掖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王向机告诉记者,全市中药材种植品种达87种,面积45万亩,标准化生产率达到63 %,多家中药材生产、加工企业取得GAP、GMP、GSP认证。经检测,民乐县出产的板蓝根浸出物高出药典标准1倍以上,党参浸出物高出40%,甘草甜素含量远高于国内其他地区。中药切片、饮片等产品销往安徽、成都、广西等地,并出口韩国、日本等国家。民乐县被原国家农业农村部授予“中国板蓝根之乡”称号。

  投资1.26亿元在民乐县新建的集企业孵化、商贸洽谈、仓储物流、展览展销为一体的中药材产业创业创新孵化园——西部药都,已入驻商户135户,并成立中药材行业协会和中药材产业联盟,配建中药材电商平台、产品监测检验中心,为中药材初创型企业提供融资、技术、信息服务。

  以园区为龙头,带动全市建成中药材加工企业14家、中药材交易市场7处,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组织714个、营销专业合作组织285个,在陇西、安徽等地中药材市场设立直销窗口10个,该市年产中药材15万吨、产值17.2亿元,种加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产业体系逐步形成。

  

加工业催生中医药产业园区建设

  甘肃中医药产业初步形成了以定西为核心,辐射带动陇南、河西等地区的中药原料生产基地,建成了陇西、渭源、兰州新区等多个中医药产业园区。

  据甘肃省卫计委巡视员甘培尚介绍,去年,全省规模以上中医药企业完成增加值47.8亿元,主营业务收入增长15.7%,实现利润总额增长43%,上缴税金增长24.2%。

  定西市副市长杨晓锋在介绍当地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时表示,2017年全市农民人均从中药材产业中获得可支配收入1695元,占比24%。中药材产业化规模不断社大。2017年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41万亩,总产量34万吨。其中当归、党参、黄(红)三个主要品种分别达到34万亩、44万亩、39万亩,分别占全省的74%、70%和65%,全国的60%、20%和40%,中药材种植业实现产值78亿元, 加工业实现产值66亿元,市场年销售达到170亿元。2018年前三季度,全市中药材种植总面积152万亩。

  作为甘肃道地中药材生产核心区的定西市,在规模化发展的同时,还注重产业化发展。杨晓锋向记者表示,一方面标准化建设不断加强。大力实施道地药材标准化基地建设工程,制定颁布中药材省级地方标准51项,建立中药材农业标准化示范区5个,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121.4万亩(核心基

  地42.5万亩),较去年提高27个百分点。全市建成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9.01万亩,建成中药材集约化育苗基地600亩。另一方面就是精深化加工不断提升。全市有70户企业的生产线通过新版GMP认证,年加工中药材31万吨。规模以上中药企业达到34户,其中年产值过10亿元的企业1户,亿元以上企业10户6家制药企业共有152个主要产品、297个药品批号,常年品种74个,产品已发展到中药饮片、配方颗粒、中成药、保健品、药妆等多个系列。

  

品牌效应显现,制造企业效益提高

  陇南市现有独一味生物、佛仁制药、礼县鑫源等规模以上中医药制造企业(当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7家,中药材及中药饮片加工企业30余家,中药材专业合作社达131个,组建专业协会60多个。据陇南市副市长张强介绍,陇南是甘肃中药材主产区之一,现有中药材资源2492种,常年收购经营的中药材150多种,属国家规定的珍稀灏危保护药材超过20种;已开发利用的550多种。当地以“米仓红芪”、“宕昌当归”“铨水大黄”、“文县纹党”和“西和半夏”为品牌的中药材产品享誉全国,通过电商畅销世界。去年,陇南市规模以上中药制造企业总产值达到14.1亿元,完成增加值3.54亿元,实现利税1.3亿元。

    X关闭
    X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