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科教商情 > 论文精选 >

新工科的5W2H解析*

2018-07-12 | 编辑:中机教育网 | 来源:机械创新与产教融合新思 | 浏览量:

新工科的5W2H解析*

陈水胜  陈梦婷  吴  博  邓兴华
(湖北工业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82)
 
摘  要:新工科作为当前教育体系中的新改革,意在解决老工科教育模式下的问题和不足。新工科的实施办法,有待于深入探究与实践。借助5W2H法,用联系和发展的辨证思维结合认识论,阐述了新工科建设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提出了新工科的5W2H多级元素关联模型,并对新工科的核心“六问”进行了深入分析,有利于新工科的顺利实施。借助5W2H分析法能更有条理地探究新工科的建设,从更深的层次去挖掘实践方法,将新工科的建设由点到面地落到实处。
关键词:5W2H;新工科;工程教育改革

0  引言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工程教育体系,约占高等教育在校生总数的1/3[1]。而在如此庞大的工程教育体系中,“老工科”的培养模式对人才的结构划分、培养目标及定位不十分清晰。老工科的专业设置没有前瞻性、内容落后、缺乏创新,与企业现实状况存在较大脱节。为了弥补老工科教育模式的缺陷和不足,2017年2月,教育部发布《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启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新工科将在老工科的基础上推陈出新,计划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能够引领行业、推动新经济的综合型人才。目前新工科的项目建设还处于研究和探索阶段,要将新工科的建设变成切实可行的措施,就需要用到合理有效的工具去分析和筹备。哲学思想既是理论,也是一种工具,那么可以利用5W2H哲学分析法来研究和筹备新工科的实施措施。

1  5W2H的哲学内涵

哲学的定义虽存在很多争议,但一般认同哲学是一种方法,而不是单纯的一套主张、命题或理论。爱因斯坦谈论到哲学时,这样说道:“如果把哲学理解为在最普遍和最广泛的形式中对知识的追求,那么,哲学显然就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哲学方法,就是运用哲学的原理解决具体的科学问题。哲学方法作为信息学方法论系统中最高层次的方法,本身就是一种方法论,其本质任务就是提供一种途径去正确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将正确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展现在人们面前。
面对新项目时,单凭直觉或经验去解决问题,无法对事物有一个全面且准确的判断。每一个事件背后所涉及的复杂问题,都犹如茂盛大树隐藏在泥土之下的树根,看似混乱却又有迹可循。毫无原则地一把乱抓,只能获得残枝乱叶。若是运用合适的哲学方法,加以探寻、摸索、剥离,则能摘得繁茂枝Y。这5W2H哲学分析法,便是认识和解决新工科的好工具。5W2H分析法的具体内容和含义如表1所示。
表1  5W2H含义表
5W
What? 是什么?做什么?
Why? 发生的原因?为什么要做?
Who? 谁是当事人?谁来做?
When? 什么时间发生的?何时去做?
Where? 在哪里发生的?去哪里做?
2H
How? 怎么发生的?怎么去做?
Howmuch? 发生的程度?要花多少时间和成本去做以及有多少效益?
 
 
5W2H分析法又叫七何分析法,由二战中美国陆军兵器修理部首创。一句话表述即,谁在什么时间和什么地点,运用什么方法做了什么事情,达成了什么目的,获得了怎样的成果?5W2H分析法,将事件或计划视为一个系统,这一整个系统又包含七大子系统,每个子系统又分别包含若干子元素。这些系统和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制约且相互影响,使整个系统具有稳定性、开放性、能动性。5W2H分析法,摸索、剥离问题表象,一级一级探寻问题实质,将问题的本质暴露,是探索未知事物的路线。将事物作为一个系统来认识,把系统结构划分得更合理、更有层次,能收获到许多被遗漏的信息,突破难题。这个工具可以应用于很多知识领域,作为规划的基础,如人力资源规划。通过对人力资源的时间、手段、人员、数量、地点做出组织和决策,可以更好地确定项目需求。
从辩证思维的角度讲,通过5W2H法分析和解决问题是对辩证唯物主义联系与发展观点的坚持运用。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具有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这种普遍、多样的联系就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坚持统筹兼顾,综合创新。做什么、为什么做、怎么做、谁来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这些元素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形成体系,同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也就是说,当遇到特定的任务,5W2H中的每一字母都对应一个具体的含义、具体的工作。该工具有助于提高和分离在一个进程中任务管理的方式,以事物发展的过程去进行决策。
从认识论角度来看,利用5W2H法去落实计划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坚持,体现了实践与理论相统一。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和基本的观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反过来认识又指导实践受到检验。认识发展的总过程就是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5W2H法始终坚持实践导向,坚持用实践发展理论、检验理论,最终升华理论并为自己服务。

2  基于5W2H的新工科模型

新工科作为教育体系上的一项新改革,要对新工科的实践做出正确的认识与探究,就应该使用合适的工具和手段去进行分析。5W2H分析法,可以从事物必备的七大要素出发,对新工科的实践做出全面的剖析,对这项任务进行合理的结构划分。
图1所示为新工科的5W2H系统模型。图中可以清楚地反映出,新工科七大元素的每个元素之间,都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的,它们共同构成了新工科的完整系统。在这个系统之中,无论是新工科的内容、目标、参与者,还是时间、实施地、方法以及效果,彼此之间都是相互关联的,且这些一级元素,都包含着多级因素。每一级元素的量变,都会引起整个项目发生质变。
图1  新工科的5W2H系统模型
Why即原因和目的,这是对所研究事物价值观层面的考察。人们对于科学技术二重性的认识越来越重视,科技道德也日益为人们所关心和重视。因此,研究目的问题,对于研究的性质、研究本身的价值和生命具有决定性意义。
What做什么?即明确所要进行的活动的内容和要求。这是对所研究事物认识论层面的考察。研究事物的本质,从根本上来讲,就是研究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就其本身而言,其总过程就是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
Who,谁去做?这个是对实践主体层面的考察。不同实践主体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念、知识结构、能力特长。孔子提出“因材施教”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区分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分别给予不同任务,使之相互配合,共同提高。研究主体(他们的价值取向、知识、能力、态度等)不仅直接影响研究的结果(水平和质量),而且还直接影响研究的全过程(从内容到方法、到评价)。
When?Where?这是对所研究事物的时空观层面的考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对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唯物辩证法的核心精髓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研究事物的本质,根本上来讲,就是研究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尤其是时间条件和空间条件。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奥秘就存在于时间与空间的转换之中。因此,When和Where对于研究事物的发展条件显得尤为重要。
How?怎样做?这是对所研究事物方法论层面的考察。包含三个方面:哲学认识论(唯物辨证法),方法方式(调查法、经验总结法、实验法、历史法、比较法等),操作技术(统计法、图示法等);如果从功能上讲,又可分为发现问题的方法、收集资料的方法、分析资料的方法、理论建构的方法。研究方法的选择与应用,对一项研究来说是十分关键和重要的。在一定意义上讲,它对成果的取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有时也要考虑研究目的和研究主体的情况,既要通过调查研究获取充分的感性资料,又要运用理论思维进行加工,上升为理性认识来指导实践。
How much?做多少?做到什么程度?质量水平如何?费用产出如何?这是对所研究事物质、量层面的考察。即建立一套综合的通用评估体系,要包括三个方面:建立完善的质量评估体系、效益评估体系、管理体系。同时还需要在此基础上再建立一套行业标准。

3  新工科的5W2H哲学解析

新工科建设要坚持问题导向,做到六问:“问产业需求建专业,问技术发展改内容,问学校主体推改革,问学生志趣变方法,问内外资源创条件,问国际前沿立标准”。可以从新工科的5W2H系统模型中,通过对各级元素的分析,来落实这六大导向问题。
(1)Why?
一级元素就是指建立新工科的原因和目的。中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工程教育体系,而在如此庞大的工程教育体系中,人才的结构划分十分不清晰,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定位也与企业现实状况存在较大脱节。新型技术的快速出现,使新型人才的缺口越来越大,新经济处于动态增长状态。老工科培养模式周期长、见效慢,与企业追赶新经济的步伐不匹配。企业一线制造工人对新型技术及产业的认知水平不高,而高素质高水平人才又不懂企业的运作与管理,该状况使得建设水平难以由大变强。
六大导向问题的第一问,“问产业需求建专业”,这里的需求,就是指国家、社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通过分析新工科建设的原因和目的,就可分析出产业对人才需求的定位。所以在当下,中国迈向制造强国的路途中,产业需求就是对高水平、高素质、具有综合能力人才的需求。新工科建设下的专业,要能培养出同时具备快速学习能力、创新创业意识、数字化思维、跨界整合能力、实践能力、领导能力、视野广阔的综合型人才,以适应新技术和新经济的快速增长。
二级元素需要考虑的是项目实施的社会价值。新工科建设下的综合型人才在为企业带来效益的同时,将引领行业发展,由规则执行者向国际规则制定者迈进。
(2)What?
一级元素就是弄清楚新工科是什么。新工科的建设就可以理解为,在传统工科的基础上结合其他学科交叉学习的学科,也可以是将传统理科学科产业化、应用化的学科。鉴于当前中国制造业的“大而不强”的现状,需要培养两类人才,一种是专、精人才,另一种是跨界、交叉的人才,既要面向新一代的信息技术、现代航天通信工程等新领域,培养一批一定规模的高端工程科技人才,也要面向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制造等领域培养大批的生产管理和技术一线的工程科技人才。
作为导向问题中的“问国际前沿立标准”,这里的标准,会直接影响新工科建设的优劣。应站在国际前沿的高度来量化人才培养,确立新工科到底要做到何种水平,并依此建立新工科的高标准。当前国际前沿市场中的高级人才,不再只具有单一技能。所以为中国产业发展和国际竞争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继续培养一批多样化创新型卓越工程科技人才,正是“新工科”建设的长远目标。同时新工科的建设要把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标准,全面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中国工程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二级元素就是新工科建设的关键任务和需要重点突破的问题是什么。新工科的关键任务就是要重新构建教与学的结构、抓好实践与创新创业、同时注重本土化与国际化双重培养。重点要突破协同育人、人才培养与国家需求相适应、让工程教育回归工程的问题。
(3)Who?
一级元素为整个项目的参与者。一个新学科的建设,当然离不开学生做主体,更少不了高等院校来执行。教育部下发的《通知》中明确表示,“新工科”的研究与实践主要从“工科优势高校”“综合性高校”和“地方高校”三类学校入手,各类高校根据自身特点开展不同的研究,并由不同的高校牵头联系。同时在新工科的建设中,少不了一个重要角色的参与和执行,那就是行业中的领军企业。
新工科的建设要“问学校主体推改革,问学生志趣变方法”。二级元素就是要搞清楚人员组织结构,各角色分别承担了什么样的责任,如何围绕学生开展新型教学方法。高校学科建设应做好定位与规划,完善专业的动态调整和自我更新机制。同时还应以学生为中心,将学生的志向与兴趣纳入学科建设的参考项。尊重学生自主选择权,加强学生的学习动力。新工科的建设,还需要企业与高校共同扮演决策者。高校的人才培养,要建立在企业的需求之上。企业应参与人才培养的目标制定,从以往的需求者变为制定者。摆脱过去工科教学理科化,将企业项目与高校教学联系,形成企业与高校的协同培养,真正将通识教育与工程教育实现专业化区分,在保障正常实验教学基础上力争一切资源创造实践教育平台。彻底杜绝工程教育与行业企业实际脱节的隐患,实现工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清晰化。
(4)When、Where?
一级元素是执行时间或发生时间,以及在哪里发生的。2017年2月,在复旦大学举行的综合性高校工程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达成了“‘新工科’建设复旦共识”,随后,教育部发布通知,“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正式启动。尽管“新工科”作为全国高等教育改革风向标才刚刚被提出,但实际上,围绕跨界整合、复合型人才培养等内涵的高等教育改革在一些地区早已开展实践,其中广东省依靠市场化程度高的独特优势走在改革前列。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已大体走过规模扩张的阶段,现阶段主要朝提高办学质量和教育水平的目标迈进。综合型高校应该在保证各学科均衡的同时,发展保持具有区域优势的学科,形成“领头羊”的前进经验传播;地方高校应向区域重点高校靠近,借助重点高校的品牌、师资硬件等资源,发展应用型人才的培育基地。
新工科的建设,“要问内外资源创条件”,那么二级元素要考虑的就是社会因素和资源获取的途径,还有项目进度的具体安排。新工科不是局部考量,而是在新科技革命、新产业革命、新经济背景下工程教育改革的重大战略选择,是今后中国工程教育发展的新思维、新方式。新工科建设培养人才的前提,是为了服务社会,这离不开企业的扶持及信息共享。老工科的人才培养往往局限于校园内,毕业后无法适应企业状况。新工科的培养要打破这种单一模式,将学生放入社会,使校内理论与社会实践相接轨。高校应秉持开放的态度,将找寻战略资源的视野放眼于全社会,与优秀的企业或科研机构等协同合作,共建和共享实践基地,携手推进新工科的建设。从战略规划上来看,新工科的建设被分为三个大的阶段,分别为探索、形成、支撑。这样一个阶段安排符合中国正处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角色转换阶段,能更好地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支撑。
(5)How?
一级元素就是如何实施。从哲学的角度分析,如何利用新工科来弥补老工科的弊病和缺陷,应先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发现老工科的问题,再利用各种方法对现有教育资源进行整合,结合新工科的目标与定位,制定出一套新工科建设可行的理论实践基础,最后依据实际背景和国情,将理论实践套路上升为切实可行的实践指导。为了使学生具备“新素养”,需要工程教育的新结构,其主要的着眼点应该在专业和课程的边界再设计、课程重构等,“新工科”要落地在教材和教学方法的“新”。着眼于互联网革命、新技术发展、制造业升级等时代特征,培养学生最核心的能力——学习而且是快速学习新事物的能力。“授人以渔”的传统教育方式不再适用于产业动态更替、日新月异的“新常态”“授人以欲”才是“新工科”教育改革建设导向。其次,对于“新工科”的培养具体形式,培养“成品”还是“毛坯”,专业应更细分、碎片化,还是更宽广,应各有侧重,学生的兴趣引导,能不能招生的时候入口宽一些,出口碎一些。然后,以探索学科交叉融合的新专业模式,在工程中引入哲学,在哲学中演变工科,以“新工科”理念囊括时下信息化、智能化、脑认知、芯片、精准医疗、大数据等一批新概念,力争切中新经济形式的脉搏,赋予新工科活的视角。
二级元素,就是要考虑实施过程中会出现哪些问题和阻碍,以及如何去解决。新工科的研究与实践离不开社会各界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和制约,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矛盾和冲突。有新老工科在结构升级改革过程中的冲突,也有学生和企业在参与过程中的不适应等问题。需要做的就是结合中国国情,充分考虑个角色的能力与诉求,让不同角色对应不同对策。着眼于当下,还要放眼于未来,与国际平行,与世界接轨。
(6)How much?
对新工科来讲,一级元素就是新工科的建设要达到什么高度,培养出的人才要具备何种质量和水平?工程教育的国际化是必然的趋势,不同民族文化的跨文化合作交流作为战略支撑手段,一方面要走出去,与全球高校签订学生交换协议;另一方面要引进来,引进国际名校办学模式,培养地方特色的国际化高校。最后,新工科建设是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今天的新工科不是明天的,明天将被更新的工科取代,是应对时代需求、行业发展的动态更新的工程建设。
新工科的建设过程离不开“问技术发展改内容”这一大问题导向。在新的工业改革升级过程中,技术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单一的学科模式已无法满足产业的升级,所以工程教育必须积极适应。那么就要考虑如何使工程教育与技术发展速度相配套。新工科的建设首先就应当以最新的技术和产业,来推动教学的更新。用含金量高的课程,取代含水量高的课程,同时还要积极推动创新创业精神。创新能力是人才竞争力的体现,也是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增强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校教育教学最为重要的目标之一,它符合国家人才需求和社会发展的方向,也符合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
二级元素就要考虑效益可能有多少提高,以及数量与效益的关系如何。老工科下的人才,能力较单一,带来的效益也是单一的。一个高水平的新时代人才要做的是带领一个团队,一个企业,甚至一个国家,成为一个领袖人物。那么他需要学习的,就不只是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去了解政治、哲学、历史,甚至是文化和艺术。新型人才能力强,涉及范围广,带来的效益自然也是倍增的。未来能够成功地优化系统、利用“智能设备”的企业将引领大家进入第五次工业革命,新工科建设带来的智慧人才,就即将带领企业发展成为这样的引领企业。
(7)哲学角度的理论依据
从辩证思维的来看,新工科的建设是对辩证唯物主义联系与发展观点的坚持运用。当前世界已经迈入第四次工业革命,这种外部因素之下,中国从内部实施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战略中,将中国制造2025作为第一个行动纲领。无论是内外条件、时间、地点、主体,还是内容及原因,都符合新工科项目出现的契机。
同时从新工科的5W2H系统中可知,新工科建设的高级元素间的相互关联,都是在深层次元素间相互作用下产生的。解决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就要考虑深层次的社会因素以及相关效益;不同的渠道获取到的资源信息,还要结合项目的内容及目的进行筛选等。这也符合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具有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关系的观点。
以认识论的角度来看,新工科的建设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坚持,体现了实践与理论相统一。新工科的理论是建立在老工科多年实践基础之上的,老工科实践过程中的缺陷,使人们意识到新工科建设的目的和意义,这是实践到理论的第一步。而对新工科概念的认识,又指导大家对新型人才的培养进行实践检验,这又是一个理论到实践的过程。认识新工科以及发展新工科,就是在这种由认识到实践再到认识的过程中实现的。在今后的新工科建设道路上,将会有更多的实践、认识、再实践的往复递进过程,利用哲学工具一步步加深对新工科的研究和探索,最终,新工科的建设将为社会和国家带来值得期待的成就。

4  结论

哲学可以带领大家探寻宇宙万事万物演化的基本规律,借助5W2H哲学工具对新工科的建设追根求源,既符合事物长久演化的基本规律,也是智慧之举。
无论是以辩证思维还是认识论的角度来看,新工科的建设都符合哲学思想,既是对辩证唯物主义联系与发展观点的坚持运用,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坚持,体现了实践与理论相统一。新工科的实施,不是一次偶然或巧合,而是当前时代、社会、经济、国内外形势、教育水平、战略资源等各方面因素结合下的共同产物,这符合哲学的基本观,这是其可长期持续发展的重要理论保障。新工科的建设具有充分的理论依据,是“中国梦”建设道路上的强大支撑。
5W2H分析法作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经典哲学工具,通过对各个层面由浅至深的分析与解读,可将新工科的建设由点到面地落到实处,使新工科的建设顺利实施。用5W2H哲学思想为工具去探究新工科的建设,不仅能使研究和实践过程更有条理,还能从更深的层次去挖掘解决问题的方案。

参考文献

[1]     Lucy M.S.Bau,Jean P.Farias,Sandro A Buso,Carolina R,Marcon Passero:Organizational ergonomics of occupational health methods and processes in a Brazilian oil refinery[J].IOS Press,Work 41 (2012):2817-2821.
[2]     Ariel Behr,Eliane Lourdes da Silva Moro,Lizandra Brasil Estabel.School library management:methodologies,focusand application of management tools and library services.
[3]     张大良.新工科建设的六个问题导向[N].光明日报,2017-4-18(13).
[4]     吴爱华,侯永峰,杨秋波,郝杰.加快发展和建设新工科主动适应和引领新经济[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1):1-9.
[5]     钟登华.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J/OL].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1-6.
[6]     李培根.工科何以而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4):1-4+15.
[7]     吴怀宇,程光文,丁宇,龚园.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探索[J/OL].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3):334-336.
[8]     Paul Baldassari,J.D.Roux.Industry 4.0:Preparing for the Future of Work.VOLUME 40,ISSUE 3,SUMMER 2017.


*  基金项目:教育部财政部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本科专业职教师资培养资源开发项目“本科专业培养开发包”(2013VTNE005)。

    X关闭
    X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