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定位及培养体系探索
2018-07-17 | 编辑:中机教育网 | 来源:机械创新与产教融合新思 | 浏览量:
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定位及培养体系探索
——以湖北工业大学721人才培养为例
吴晓明 孙金风 邬述晖
(湖北工业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8)
(湖北工业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8)
摘 要:人才培养目标是一所学校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的集中体现,是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纲领,是高等学校开展人才培养活动的基础和前提。高等学校只有明确人才培养定位,才能清晰所承担的人才培养任务和职责,并制定质量监督制度和评价标准体系,构建具有高校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地方本科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正是近年来国家人才培养战略调整的重要举措,也是地方本科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手段和途径。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高等教育
地方本科高校如何定位及制定相应的培养目标是学校建设和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必须从实际出发立足生源质量和自身的办学特色,围绕地方经济社会需要,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明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是一所学校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是学生培养的指导性文件。应用型本科人才是适应现实社会需求的一个重要的人才层次,他们具有本科意义上的理论素养,同时又具备很强的团队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是介于研究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之间的一个人才层次,是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生力军。
从目前中国高校的实际情况看,对应用型人才的内涵和层次在认识上尚不够清晰,相应地,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也需要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措施和保障,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地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结合本校生源质量,“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是高等学校开展人才培养活动的基础和前提。高等学校只有明确人才培养定位,才能清晰自身所承担的人才培养任务和职责,制定相应的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并有一定的质量监督制度和评价标准体系,构建具有高校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
湖北工业大学是一所地方本科高校,一贯按照“立足湖北、服务工业”的办学定位,坚持以培养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积极推进“7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
1 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内涵
应用型人才的内涵可总结为[1]:第一,应用型人才是与传统的研究型人才相区别的人才类型。从类型上,应用型人才是面向社会需要的职业性人才。从层次上,作为本科人才,主要不是为研究生教育做准备,而是毕业后直接走上工作岗位的人才,虽然也有少部分将进入研究生层次,但不是主体。第二,应用型人才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应用性人才,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占据主导地位,传统意义上的研究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之间表现出互相渗透现象。但传统精英大学的应用型人才更多地体现出通才性、学术性特点,仍是一种研究型人才。而在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后,高等教育的职业性、实用取向和多样性特点愈加明显,应用型人才成为了高等教育的重要对象,并占据了主导地位。第三,应用型人才侧重于知识应用,具有市场导向,着眼于学生就业。2 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的特点[1]
2.1 应用型人才的职业性
高等教育已经大众化,在全球范围内,高等教育的职业化是一个明显的趋势。特别是高等工科教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须为将来解决复杂的工程问题提供必要的训练。人才培养不仅要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准备,而且还要为某一具体的岗位做好准备,这有别于研究型大学。在学术本位导向下,研究型大学固守精英学术人才培养理念,为学生未来从事科学研究做准备。2.2 应用型人才的专业性
应用型人才是适应社会职业发展需要的专业性人才,具有四大特征:第一,教育专门化,即必须接受正规的高等学校教育,具备该职业特具的专门知识和技能;第二,素质综合化,即必须经过和接受比普通职业更多的教育和训练,包括高水平教育和训练;第三,活动标准化,即必须具备符合专门职业要求的知识标准、技术标准和专业伦理等,如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明确规定毕业生所需具备的12项毕业要求;第四,职业规范性,即必须依法取得社会承认的职业资格证明或执业注册许可。如注册工程师制度[2]。2.3 应用型人才的基础性
知识经济时代,新兴职业的产生和工作要求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要求就业者必须有能力迅速适应职业市场变化。因而应用型人才,是着眼于整个职业生涯而不是针对专业职业或具体岗位的发展。另一方面,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基础性体现在,职业性和专业性是以本科教育本身的丰富性和基础知识为前提的。夯实普通教育、打牢基础知识能有效地学习和掌握新技术新知识。因而,应用型人才在强调专业性、职业性知识与能力培养训练的同时,应更加重视作为本科教育阶段基础能力培养。3 科学定位,办出特色[3]
当前不少本科高校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应用型,这是本科高校办学理念的一大进步,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方向是吻合的,与社会对人才需求是一致的。在如何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过程中,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还需要特别重视:(1)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明晰应用型人才的内涵,区分应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当前在认识上有两大误区:一是把动手能力作为应用型人才的基本能力或核心能力,二是认为应用型人才应该是高职院校而非本科高校的办学目标定位。实际上,应用型人才的特征是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运用知识、技术和现代工具创造性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技能型人才强调熟练的动手能力,但在知识深度和广度方面要求较低。
(2)根据生源质量、人才培养条件等要素,科学定位,办出特色。中国高等工程教育规模位居世界第一,并已形成比较合理的高等工程教育结构和管理体系,基本满足了社会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广泛需求[2]。作为整个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工程教育覆盖了超过90%的本科学校,工科专业布点数超过所有本科专业点数的1/3,工科专业在校生人数超过所有本科专业在校生数的1/3。人才培养质量对于整个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够清晰,不同类型学校目标趋同。
(3)加强与工业界合作。针对高等工程教育与工业界脱节,工程实践教育严重不足,与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不相适应,通过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如要求专业教师具备一定的工程经验或参与一些工程课题,邀请企业工程师做兼职教师,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训或工程实践基地等,体现人才的“专业性”,从而培养出的毕业生能达到从事职业工程师的学术要求和基本质量标准,增强应用型人才培养对产业发展的适应性,满足产业界、高校、社会等相关方对人才培养质量要求。
(4)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培养理念[4]。“以学生为中心”的培养理念要求整个教学大纲与教学实施都要紧紧围绕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要求来进行,要求提供合适的教育环境、了解学生学什么和如何学、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并实施合适的教学评价来掌握学生的学习成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的发展来确定;教学内容根据对应用型人才的期望而设计;师资与其他支撑条件判断标准是否有利于应用型人才达成预期目标。而重教轻学是传统教学理念下形成的病疾,至今仍然主导着课堂教学,必须转变教学理念。
4 湖北工业大学7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探索
为推进教学改革和促进学生适应社会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进一步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湖北工业大学在“因材施教、分类培养”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结合本校的办学整体水平和生源质量特点,提出了“721”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即70%左右的学生,以就业为导向,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20%左右的学生,实施双专业拓展教育,培养具有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10%以内的学生,实施精英式教育,分别培养学术精英和工程精英。随着湖北工业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施和推进,湖北工业大学借助“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和湖北省“试点学院改革计划”等项目,围绕721人才培养目标和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实施了改革,并于近两年先后通过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和电气专业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针对70%左右的学生,以就业为导向,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按照面向工程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标准,构建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实现矩阵,注重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社会责任感和专业基本能力培养;凝练核心知识,提炼专业核心课程,明确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基本目标、任务、要求和实施方法,构建新的课程结构体系,强调专业基本理论和知识的教学;压缩课堂教学时数,加大实践教学比重,充分利用好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和校外实践教学资源,多途径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2)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针对20%左右的学生,实施“1+X”双专业拓展教育,培养具有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在既有语言类、理学类、信息类等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围绕工程技术、经济管理等专业领域,跨学科、跨学院创建“1+X”专业复合教育模式;针对有关专业的学科特点,提炼核心课程和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专业交叉融合,构建相互联系、互相衔接的知识结构体系;以推进学分制改革为契机,鼓励学生采取主辅修、双学位学习或跨专业选修课程等方式,进行知识的复合教育,同时借助校内外创新创业训练平台,加强综合能力培养。
(3)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针对10%以内的学生,组建创新学院和卓越工程师学院,实施精英式教育,分别培养学术精英和工程精英。对创新学院学生实行“2+2”分段式培养,在第1~2学年夯实基础理论教学的前提下,第3~4学年全面实行导师制,注重学术研究方法和科研方法训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辨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对卓越工程师学院学生实行“3+1”培养模式,按照国际互认质量标准,加强校企协同,实施全程产学结合,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创新能力。
5 湖北工业大学7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体措施
(1)组织制订并实施“721”人才培养方案。按照“7—实、2—宽、1—深”的总体要求,参照国家本科专业标准,严格控制总学分,优化课程体系,更新课程内容,加大实践教学比重,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明确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途径、实施方法,制定专业毕业标准和学业确认标准,帮助学生制定、完成柔性的学习指导计划;推进资源约束型高校学分制改革,探索试行学分转换、主辅修融通的学籍管理模式,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选择和成长途径,构建各类型人才培养互通立交桥。(2)科学设计和统筹实践教育体系。统筹一、二、三课堂,完善“实验教学—实习实训—毕业设计(论文)—创新创业教育—课外科技活动—社会实践”六元结合的全过程、个性化实践教育体系;探索设置实践教育短学期制,并将其纳入学分管理;校企协同、产学对接,多渠道推进集中管理的分组实习,落实实习答辩考核,增强实践教学效果。
(3)改革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业评价方式。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修模式、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主辅修、双学位模式及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导师制模式,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因材施教;以项目为载体、以问题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积极推进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改革,促进教学相长;根据课程性质、内容特点,进一步完善累进式考核办法,加强学习过程考核,调动教师教的积极性和学生学的积极性,形成重教乐学的良性机制。
(4)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目前的教学质量保障主要是通过教学行政管理做好教学服务工作,通过学术管理提高学校的办学层次和水平。根据学校的“721”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相应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其基本目标是通过教学行政管理职能保证教学服务工作正常运行,通过学术管理职能规划、设计、组织好教学工作,把教学工作从整体上提高到比较高的层面上,有利于培养出高水平的教师、高质量的课程和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同时还应注意对评估质量的监控,加强学术管理的功能,如对实施教学质量保障的责任研究,对质量标准的研究等。
6 结语
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在中国高等教育领域中从未间断。湖北工业大学作为一所地方工科院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尝试,其意图主要在于摆脱模仿综合性大学研究型人才培养在学科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构建、教学内容方法选择等方面的做法,也有别于其他的专属院校,试图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特色之路,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克服同质化现象,增强学校的竞争力。我们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解与做法,目前仍然处于初期阶段,其中肯定存在不成熟的地方,但我们愿意通过改革和尝试,不断走向成熟。参考文献
[1] 邵波.论应用型本科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4(5):30-33.[2] 王孙禺,赵自强,雷环.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制度的构建与完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5):30.
[3] 华小洋,蒋胜永.应用型人才培养相关问题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1):101-103.
[4] 李志义.用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引导高等工程教育教学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29-34.
基金项目:2015年湖北工业大学教学研究项目(校2015009)。
上一篇 上一篇:应用型本科自动化专业控制类课程群建设探讨
下一篇 下一篇:机械制图课程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