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科教商情 > 论文精选 >

基于“卓越机械工程师”的校企协同育人改革研究

2018-07-23 | 编辑:中机教育网 | 来源:机械创新与产教融合新思 | 浏览量:

基于“卓越机械工程师”的校企协同育人改革研究

张  荣
(武汉东湖学院,武汉 湖北 430212)
 
党的十七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才强国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这对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迫切要求。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各类技术装备的制造业,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工业化水平与经济科技总体实力的标志,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伴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提出,中国制造业的高速增长和总量扩张,其作为全球制造中心的地位及其国际影响日益凸显。而机械行业的发展状况更直接影响着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是带动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动机。湖北省正在努力实现“制造大省”向“创造大省”的转变,要实现自主创新,创新型人才是关键,目前从事高新技术研发、新技术应用、技术交叉创新,能发展新技术新理论的工程科技人才比较匮乏,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能够适应和支撑产业发展的工程人才,以适应国家战略需求和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这就需要各地方高校积极进行“卓越人才”计划的探索。
为更好完成机械专业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1)更新管理观念,改革管理方法,提升服务水平
管理部门转变思想观念和管理模式,主动寻找为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施的服务、配套政策措施,积极调整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
(2)改革协同育人机制
专业将同合作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和培养方案,教师采取人员互聘的办法,解决师资力量薄弱的诸多问题,学校开放实验室的同时,合作企业可派出工程师前来授课或指导实践,企业也开放部分仪器设备,实践基地,先进生产线、科研项目等供学生参观或实习,企业人员也可到学校接受部分理论学习及再深造,双方共赢合作,改变过去学校是企业沉重包袱的负面想法,最终通过实践为企业创造一定经济利益。
(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3+1”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人才培养采用校企联合培养的模式,把人才培养分为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两个培养阶段。实施“3+1”培养模式,即学生3年在校内学习,最后1年在合作企业实习,接收企业微课程教育。此外,学生在企业接受项目设计实战训练、顶岗实习、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3+1”期间校内教师及企业工程师均可交叉共享,不受局限。学生修满校内及企业规定学分后,成绩合格准予毕业。
2)注重学生实践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与企业接轨,具备职业能力。人才培养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坚持“一切面向实战”的原则,遵循循序渐进的人才培养体系,安排学生首先在学校学习过程中利用学校内实习平台,通过基础理论、基础实验、课程设计、综合实训完成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学习,然后利用假期及学习完成后的整段时间到合作企业进行校外实习,完成职业岗位素质的学习和锻炼,最后到企业实际工作岗位进行顶岗实习,完成职业素质和职业习惯的学习和养成,为今后进入职业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使学生在新产品开发、技术改造与创新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
(4)教师队伍改革,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力度
具特色的校企联合模式的高素质“复合型”教师队伍,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和从行业企业聘请的技术专家构成的专兼结合的教师团队构成,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改革通过实施“名师工程”,通过多层次、多形式培训和教科研活动,本着“工程师培养工程师”的理念,把加强有工程背景的师资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每年制定并落实专业教师轮流下企业顶岗培养,鼓励专业带头人或骨干教师在合作企业中参与大型企业决策,独立承担企业技术指导和产学研项目开发,使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脱颖而出,成为具有较高“双师”素质的骨干教师。
卓越工程师班的培养分为课堂教学和工程实践两大部分进行。课堂教学以学校为主,适当聘请一些企业优秀工程技术专家到学校兼职讲课。引进拥有相关领域的博士学位和工程师资格的人员加入应用型工程师培养队伍,加快青年博士到相关企业挂职锻炼的工作进度,选择一批骨干企业建立教师企业实践基地,每年选派2~3名青年教师到这些企业锻炼半年以上或到国外合作院校学习,并切实保障教师到企业实践和出国学习的经费来源和相关待遇。对有企事业工作经历、国外进修学习经历作为教师晋升职称的条件之一逐步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
(5)课程体系改革
课程建设紧紧围绕卓越工程师的行业标准,以培养“高技术高技能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本科人才为目标。课程体系建设中,以全面提高人才质量为出发点,从重课堂教学向重实践教学转变,从知识型教学向能力型教学转变。“模块化”课程体系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在课程设置上更具有弹性化,灵活性、包容性,多元化和合理性。在课程设置中,加大实践环节的比重。建立了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根据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要求,对接职业资格标准,融入企业技术与工作规范,对各专业课程的课程大纲进行修订,职业能力转化为教学目标,将获得能力所需时间转化为教学学时。建立不同企业特色方向的课程体系,为不同合作企业培养人才。
(6)课程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和考核方式的改革
1)教学模式改革。以综合能力培养为本位,真正体现卓越教育培养计划的特色;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校的一切都为学生服务,强调学生自主学习;以学生的“成果”作为教学评价的依据;采用严格的内部审核与外部审核相结合的质量监控方式;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学生在获得较全面的机械专业的卓越工程师能力培养的同时,也注重通用的能力培养。
卓越工程师班的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爱好和专长选择专项,同时其课程学习围绕专项设计的内容来合理组织,专项设计是同学们根据教师指定的设计目标(来自于企业的实际课题),完成设计、制造、调试等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交流沟通能力等。根据目前企业对机械类专业人才的需求,专项设计个性平台。
2)理论教学改革。根据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的能力结构和要求,以知识适用为原则,根据所选专项进行复合课程、拓展课程的选课计划的编制,做到因材施教,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同时减少一些相关性弱的基础课程(通适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并提供选课菜单。
3)实验教学改革。建立“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为主,以开放实验为辅”的,旨在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实验教学体系。将基础课程的课内实验集中为基础实验一门实践课程,剔除一些作用不大的课程实验,合并一些零散实验为综合性的大实验;将所有演示性实验变成课堂录像教学。改变以前理论先行的惯例,让实验先行或同行,这更符合自然规律,因为理论是从实践中来的。在学习理论知识时结合工程实践:理论不能脱离实践,学习时更要结合实践,所以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须加强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现场教学等。
4)实践教学改革。构建以学生认识实习、专业综合实践、课外科技活动、学科竞赛、技术实习、专业技能认证、专项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设置多个模块:专项设计模块、基础实践模块、专业实践模块、其他实践模块。
5)考核方式改革。针对卓越工程师班的学生,今后的考试也会进行调整。变知识点考核为主改为能力考核为主,变期末一次性考核为主改为过程考核为主,以往单一笔试逐渐改为笔试、口试、答辩、操作考试并举。开放式、全过程考核是能力考核的有效方法。
(7)教学资源改革
充分利用学校和各个合作企业的各自优势,建立和优化与专业服务面向、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相适应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平台,教学优势资源共享,形成多个精品资源共享课和视频公开课,学校教师与合作企业共同承担横向及纵向课题,共同编写适合本学科特点的教材,以满足特色课程的需要。
(8)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改革
根据职业岗位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引入企业技术标准开发课程标准,根据职业资格证书要求制定技能考核标准,按照岗位要求制定顶岗实习质量标准。建立由社会、企业、学校、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课程教学过程中采取学生自我评价和教师评价、专职教师评价和兼职教师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知识评价和能力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为适应中国工业化发展进程,通过综上改革,可提升机械专业的“卓越工程师”培养力度,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工程技术人才,值得在同类高校推广。

    X关闭
    X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