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会员服务 > 评选培训 >

(19)从企校联办竞赛模式中初探工业设计本科实训教育

2018-07-27 | 编辑:中机教育网 | 来源:机械创新与产教融合新思 | 浏览量:

从企校联办竞赛模式中初探工业设计本科实训教育
肖  畅1  王  军2  李智尧1  杨  怡1  王  崛1
(1.中国地质大学机械与电子信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2.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摘  要:针对国内高校工业设计专业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竞赛资源的不断扩张,国内设计市场发展各地区的不均衡,各个方向学术观点的林立,导致师生之间互相的不确定,企业与高校的之间的互相不融合的问题,以本所在的高校与深圳S企业建立的产学研合作为例,通过实习基地实际试点实践的方法,分析了对小规模培养的在校工业设计系大学生实训教育最有利的竞赛模式,并对这一模式分析利弊,结合学校的课程设置和企业的实际培训,提出教学改革的方法。
关键词:竞赛;实训;小规模教学;企业培训;教学改革
1  引言
   很多学校的工业设计专业设置于2000年前后。这一时期是工业设计专业的膨胀期,很多院校根据自身特色,设置了工业设计这一专业。经过十多年的成长,依托于所在学院,建立各具特色的工业设计专业。现规模中主要的方向是在机电学院开设的依托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工业设计;在建筑规划学院开设的依托展示室内技术的工业设计;在人文学院开设的依托人文美学基础的工业设计;在艺术学院开设依托艺术传承的工业设计。随着招生人数不断增加,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网络资源的不断变幻,国内设计市场发展各地区的不均衡,各个方向学术观点的林立,导致师生之间互相的不确定,企业与高校的之间的互相不融合。
   本次研究主要是通过我所在的高校与深圳S企业建立的产学研合作为范例进行研究。在校企产学研的基础上探讨如何利用企业的设计项目需求和学生的价值体现欲望。通过合办竞赛作为桥梁,让企业的人能深入课堂为学生带来实战的经验和与市场接轨的风向及需求;同时让学生也受到激励而做出好的作品充实企业的研发能力,让学校的实训教学落到了实处。同时通过本次研究力图得出解决办法,以此消解部分师生之间的认知差和企校之间的供需差。
2  国内周边竞赛环境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工业设计每年各种机构所举办的竞赛项目日益增多,层次不一。在这里,按照主办方的分别,大致将国内工业设计竞赛归纳为以下五类:
   第一类,是由政府及相关部门(中央政府下属机构及各省、市、地区乃至镇区政府等)、协会(国家及各地方工业设计协会等)主办或联合主办的工业设计竞赛。各校方认可的国赛有“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和全国学联、地方省级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教育部高等学校机械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中国工程机器人大赛暨国际公开赛”(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方法教学指导委员会、国际工程机器人联盟等机构共同主办)、“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指导、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广告教育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但是这些国赛中工业设计领域也是逐渐浮现,并占据一个分支。
   专业且有学科针对性的国赛,近两年迅速成长出来的有中国设计创新。比如“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指导,教育部高等学校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广东省东莞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全国大学生学科竞赛活动)。
   还有各地方迅速崛起的政府支撑的竞赛,比如:“红星奖”(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北京工业设计促进中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新经济导刊》杂志社共同主办)、“红棉奖中国原创产品设计竞赛”(广州市政府经贸委主办)、“东莞杯国际工业设计大赛”(东莞市政府、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主办)、“楚天杯工业设计大赛”(省经信委、省发改委、省教育厅、省科技厅主办)、镇海杯国际创新设计大赛(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宁波市人民政府主办)、海峡两岸(漳州)工业设计创新大赛(福建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漳州市人民政府主办)、“安徽省工业设计大赛”(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安徽省教育厅、安徽省科学技术厅、安徽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安徽省文化厅、安徽省旅游局、共青团安徽省委、安徽省文化发展改革办公室主办)、“湖南省老年服务产品设计大赛”(湖南省民政厅、湖南省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和康乃馨养老产业集团联合主办)、“五金杯中国五金产品工业设计大赛”(教育部高等学校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永康市人民政府主办)等等。
   以上类型的竞赛,一般由政府的相关部门或协会出资组织,规模较大,水平也较高,目的在于推动区域的产业升级、扩大工业设计的社会认知度、培养设计创新力量。
   第二类,是由知名企业以各类形式举办的行业性设计竞赛,如“华帝杯”全国工业设计竞赛、“三诺杯”中国工业设计竞赛、“帝度杯”国际家用电器工业设计大赛、“美的杯”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等等,
   第三类,是由大陆以外知名国际企业所举办的设计赛事,凭借其企业自身文化的吸引力与较高的综合赛事水平,在国内也具有了很高知名度和号召力,如台湾光宝设计创新奖、“伊莱克斯设计实验室”设计竞赛、金点设计奖(Golden Pin Design Award)(台湾创意设计中心执行)等等。这类大赛相对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针对性,也是企业获取设计创意资源、发现设计人才的一条不错的途径。
   第四类,是一些大专院校为了配合自身设计教育活动独立开展或与企业联手,借助其他社会资源所举办的一些小规模设计竞赛。这类竞赛,作为院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活动,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通过一定的奖励也调动了学生对设计学习的积极性。这类竞赛虽然规模有限,延续性不强,但操作灵活,利于教学,便于院校自身的运作与掌控,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第五类,就是除以上介绍的四类设计竞赛,具有悠久历史和权威的国际级设计竞赛,如成立于1954年的德国“IF设计大奖”、于1955年开始的德国“红点设计概念奖”(Red Dot),由美国工业设计协会和《商业周刊》于1980年联合创办的“年度全球最佳产品设计奖”(IDEA),以及自1957年起开始由日本产业设计振兴会进行的“优良设计奖”(G-Mark奖)评选活动等。
   工业设计发展到今天,国内外各种各样的设计类竞赛有几百种,有官方的竞赛有企业的竞赛。值得一提的就是国外的工业设计大赛一般都是企业与官方联办,注重学生作品的创意和企业的二次开发运用。所以国外对校企联合竞赛的相关研究非常久远,也为本次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和基础。
3  发现的问题
   1)不同类型的竞赛参与氛围及受众对象问题。
   从国内接踵而至的各类竞赛可以看出,近几年来工业设计一派繁荣景象。这有政府推动发展工业设计的原因,也得益于这十年来高校开设各类方向的工业设计专业发展的一个繁荣时期。然而品目繁多的竞赛背后是参赛者的迷茫,很多竞赛相继登出开展信息,而参与者则受着多方面的制约,参与氛围或喜或忧。
   就高校工业设计专业对竞赛组织参赛的现状来说,工业设计作为一个新兴的学科,一直以来学生的参赛都是一个大问题。以前是寥寥无几,没有几个大型竞赛可以参加,甚至有很多竞赛学生参加了也得不到学校的级别认可;现在是缤纷夺目,太多竞赛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当然也存在学校级别认定的问题。而且有些竞赛教师在组织学生参赛上付出大量的经历,却也得不到学校的认可,同时这些也不是学校的课程。学生在学期评定学分绩点上许多竞赛也不一定会被认可。于是大家都很急躁都很迷茫,再加上一波又一波的竞赛信息接踵而至,大家麻木之后就是干脆忽视。所以其实很多竞赛真正做到全国的大学都有学生参与的基本没有,承办单位中的高校参与力度会高一些,而那些没有参与承办单位的高校学生在竞赛参与的选择上就非常随意和具有不确定性。这时这些国家级、省级或知名企业的竞赛在没有参与承办的学校课堂实践实训教育中的作用显得很茫然,也没有很好的发挥其作用。
 (2)小规模工业设计专业参与竞赛的利弊问题。
   就部分规模不大的工业设计专业而言,竞赛在工业设计的本科及研究生教育中的研究领域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拓展到社会实践这一模块,由于专业没有得到很好的扩张,从而资源也得不到很好的利用发挥。学生动手实践也成了师生绞尽脑汁要去攻克的一大难题。相信在许多主张不求规模,求科研深度发展的高校工业设计专业都多少会存在这样的共性。
   就竞赛的类别而言,国家级的大赛由于获奖率低,所以不会有大范围的学生投入热情参赛,但是少数实力派师生则会积极参与,无论是求与时俱进还是求荣誉都是不错的实训教育;地方政府承办的省级大赛,参与组织的单位会积极配合竞赛,也起到了很好的实践教育意义,但是其他单位则少有关注;企业承办的大赛,高校老师基本都不会热心组织学生参与,不过会有学生自发以个人名义参赛,但是这样得到的指导就相对较少,也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港台及国外的一些高端设计大赛,由于部分规模小的院校,参与的信心和经验也不足,因此大规模组织学生参赛的少之又少,而一些知名专业的院校则热衷于参与,用以打开自身在国际的知名度。因此,可以看出,这样国际性的大赛,知名院校师生们参与热情很高,在这些院校里也起到了竞赛联合实践的实训意义。
   大家来看看还剩下哪些类别的工业设计师生没有参与到以上的竞赛活动中?你会发现,就只剩下规模较小的工业设计院校了,而恰恰这样的院校还很多,且他们的实践资源相对紧缺。
4  解决的办法
   通过对本校与深圳S单位的产学研及合作竞赛模式的研究,发现这种实践教学模式规模虽然小,但是灵活丰富,非常能满足小规模的工业设计专业的需求。而这样的小规模竞赛往往还不能打动实践资源相对丰富的大规模设计学院的师生承办参与。
   通过近几年与深圳S单位的产学研合作,通过联办竞赛的模式经过几年的经验积累,采取竞赛加奖学金的方式增强互动性。
 (1)依托竞赛开展知识讲座,让院系的老师活跃起来与学生交流学科前沿;让企业的研发人员到学校来与学生面对面的授课;让外面的专家到学校来为学生带来不一样的学术观点。这样看似一个小小的竞赛却给专业带来非同一般的活跃气氛。
 (2)产学研的结合会涉及到校级领导的关注,如此也提供了弱势专业宣传自己的机会,获得更多的学校配备资源。
 (3)师生大规模组织参与竞赛,如此校企还可以联合建设实验室,这样弥补自身实验设备资源不足的尴尬。
 (4)在实践课中开设与竞赛相关的方向,积极配合企业输送实习人才。满足企业用人需求,同时解决实训教育的燃眉之急。
 (5)最重要的是,课堂实践或实践课程与竞赛绑定后,学生所做作业不再仅仅是作业,而是一个个真实的方案,择优者还可以通过后期改良开发成商品,这对学生来说有着非常的人生意义和鼓励,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与日俱增。同时老师的劳动会得到企业的一定奖励补偿,而不再是学校活动中的义务,在一定程度上也调动了老师的工作热情。
   对于小规模的工业设计专业,专业认同感,师生的热情,学校的重视投入很重要,直接决定了专业以后的发展走势。
   就本校而言,我们采取的具体措施如下:
 (1)课堂教学结合大赛实例进行,关键技术上可以得到企业的支持,设计前沿增强学生的兴趣点。
 (2)实验教学结合大赛主题进行,让学生的实践作品成为实际课题,让课堂不再封闭,走向社会。
 (3)实训、实习结合企业提供的实践单位,深入生产实际,加强学生动手能力,也把实习落到实处。
 (4)通过大赛的实践让企业和高校共同致力于实验室建设,并让实验室得到合理利用。
 (5)举办专题知识讲座,扩充课堂教学内容,带动与外校教授的交流,带动与企业专家的技术驻入。
 (6)专业交叉,年级交叉式团队参赛模式,同时鼓励跨学院跨专业组队,加强学生的课外交流及大跨度知识自主交叉学习。
5  结论
   工业设计领域的实践教育的方式是多样的,并不限于本文所述领域。本文针对大赛的五种类别分别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他们各自的定位对象和参与对象都有区分。相对来说规模大资源丰富的工业设计院系在竞赛联合实践教育这块会有更多的操作选择。而相对薄弱、规模小的工业设计专业,在求生存求发展的道路上则可以通过产学研结合的校企联办竞赛模式迅速把专业走活。
   本研究希望通过重点研究校企产学研合作,通过校企联办专业竞赛的模式,探讨如何让学生把课堂实践教学及实习实训与企业的需求内容相结合,并转化成技术成果,给企业提供新鲜的技术血液和创意支持。同时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专业自信心,加强学生与外界的交流机会了,提升学校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质量,建立校企联合实验室,解决实验投入规模不足的缺憾等等。
参考文献
[1] 曾曦,宋奕勤.工业设计专业竞赛辅助课堂教学方式改革新思路——以武汉工程大学工业设计专业为例[J].吉林教育.2015(10).
[2] 何铭锋.以设计竞赛驱动工业设计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J].艺术教育.2012(6).
[3] 魏坤.以专业竞赛促进艺术设计教学与实践刍议[J].艺术教育.2011(2).
[4] 张海英.设计竞赛在设计教育中的影响[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4).
[5] 倪静.设计竞赛之于设计教育的相互作用[J].文教资料.2006(34).
[6] 庞锘,刘妍.工业设计教学面向市场的几点思考[J].美术教育研究.2016(12).
[7] 侯英.浅析高校工业设计实践教育的目的和内容[J].设计.2015(2).
[8] 范伟,刘鑫.高校工业设计基地建设研究[J].学理论.2014(8).
 
 

    X关闭
    X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