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资讯中心 > 企业动态 >

遨游在宣传线上的女人们

2018-11-06 | 编辑:机械工业教育网 | 来源: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机经 | 浏览量:


从左至右:邓顺英 胡晓娟 孙晓知
        在航天三江,在董永故里,孙晓知、胡晓娟、邓顺英三名宣传干事的年龄相加起来虽然超过了150岁,但她们数十年的坚持无不传递着满满的正能量。
        在干新闻宣传工作之前,孙晓知是医院护师,胡晓娟是工厂劳资统计,邓顺英则是中学老师,她们的工作与宣传没有任何交集。但转行后,她们很快把自己的信念与智慧、勇敢与坚毅、崇高的牺牲、成功的喜悦,还有某些不堪疲劳的倦意、难以抗拒的失落的困惑与遗憾,全部融进了文字里,汇入在图片中,成为了宣传战线上一道靓丽的风景。
一段体验 温暖一生
        “拥有这样一段人生体验,足以温暖一生。”虽然离开岗位几年,但万峰公司前任党群部副部长孙晓知仍然把那段经历当成美好的回忆收藏。
        写言论,写消息,写散文,写长篇通讯,偶尔也拍拍科研生产照片,唯独很少见到她写诗,但她写出的文字比诗还美。
        基层通讯员压力到底有多大,只有干过的人才知道。他们不像专业记者,在本单位的“一亩三分地”里,既身兼多职又被誉为“万金油”,岗级低工资少不说,还常常不被人看好,因此能坚持下来的并不多。               
        “感恩读者遇到了我的文字,看了它们,让我在这条路上,源源不断的获得被理解、被支持的感受,生发出愿意多走一段时间的力量。”苦过累过流泪过,或许这就是孙晓知坚持下来的缘故吧。
        有那么一段时间,孙晓知通过自己的文字和周围的事,和从前认识或不认识的人有了许多的连接,在那一刻,她心里有了许多的触动。她说:对于写文章我是很慎重的,写不好是一种辜负。
        当一个人不想辜负别人的时候,更多的就得努力向上,拼命工作,在成就别人梦想的时候,自己的工作、品格也得到升华。从宣传干事到党委办公室副主任,就足以证明孙晓知的素养和付出。

孙晓知生活照
        由于宣传干事面对的是本企业的人和事,尺度把握起来就相当困难。写高了有些职工说你吹牛,写低了领导又说你没水平。但孙晓知是个特例,她写出的东西往往老少皆宜、上下圈粉。当然,这种功底也不是一两天就能练成的。
        据身边的同行透露,每写一篇大稿前,孙晓知都要做足功课,在事件的突出点、关节点、生命点、折射点、交汇点上下功夫。这就难怪,她写出的东西既生动好看又恰到好处。这样看来,她每每获奖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由于年龄原因,她从干部岗位退了下来,在转岗后孙晓知有了充足的业余时间,她发挥自己瑜伽特长,应邀在孝感市一家瑜伽养生馆担任授课老师。第二次去授课的时候,馆主神秘地跟她说,有会员说你是才女,很会写文章。孙晓知开玩笑地问,你看我像吗?馆主说,不是像,一看就是。那一刻,孙晓知发自内心的微笑让人觉得真的很甜蜜。
        许多人都以为孙晓知会继续写下去,毕竟一个人要练就这么好的文字功底是件不容易的事情,放弃实在是可惜,但她却毫不犹豫的放弃了。
        “我觉得文字这个东西很珍贵,我也很珍视。当我没有办法把这些珍贵的东西继续发扬好的时候,还是将脚步停留在以前的那个地方吧。”这一点,足以看出孙晓知的文品和人品。
重新归队 全力飞翔
        内退5年,胡晓娟的生活并不平静。与兄弟们分别送走了年迈多病的父母后,自身情绪消沉,本想借旅游来治愈,还未成行就被好朋友拉回了宣传队伍。以前做宣传干事,纯属她爱摆弄相机。在那个相机还不流行的年代,18岁的她就拥有了一台海鸥双镜头相机。
        但骨子里的胡晓娟还是喜欢摆弄文字。在她看来,文字可以直抒胸臆,比如“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远比“520”耐看又耐读,几个数字像秃鹰无精打采的落在枝杈上,高调却没有内容。
        为了保持写出来的文章有“内容”,在背人处,胡晓娟不知搭进了多少劳累辛苦、委屈眼泪,甚至是惊吓。
        记得红林公司开发出排爆机器人时,因为是新技术新产品,其报道内容受到《中国航天报》编辑的重视,要求配几张图片过去。本来是锦上添花的事,谁知突发意外状况,排爆机器人图片被互联网媒体大量转发。面对突如其来宣传阵式,胡晓娟一下懵圈了,首先想到的是否涉密。虽然是民品,但商业秘密同样存在涉及。在宣传这条线上,“涉密”两字常常让宣传干事谈虎色变。

胡晓娟生活照
        晚饭没吃,胡晓娟忐忑不安一级级打电话向领导汇报,当时尤如泰山压顶。虽然审批程序完美无缺,但那一刻程序只是美人的溜肩,现实残酷地摊在面前:文责自负!所幸此事有惊无险,她心中的那块石头也总算重重的落在了地上。
        在许多人看来,文章与名字月月年年上刊见报,肯定是名利双收。但干过的人知道,这只不过是“挨打与吃肉”的关系罢了,能把自己的文字变成文章,全凭功到自然成的磨砺。
很少有人能在宣传岗位上长足的坚守下去,因为许多人经受不起枯燥文字和担惊受怕的折磨。但胡晓娟坚持住了,而且干得风生水起、大小奖拿到手软。
        记得她写的《比武选手有话说》在行业报中刊登后,朋友建议她向《工人日报》投稿,并很快刊发在该报“班组天地”。她拍的一幅70岁老人拿着放大镜看报纸的图片《老读者》更是技惊四座,在通讯员摄影班培训上被全国摄影家协会会长看中并点评,鼓励她大胆把图片投出去,该图片毫无悬念在年底获全国企业报金奖。

胡晓娟发表在媒体是的科研生产图片新闻
        虽然成绩斐然、获奖无数,但胡晓娟却把这些成就归功于新闻战线的同行。归队后,朋友约着一起学习,一起采访,稍有入眼的文章和出彩的图片,他们极力向媒体推荐,她说,没有刻意讨好谁,没有费心博欢喜,是这个团队的每位成员带我一起飞。有时想歇一歇,但朋友的好思想、好稿件刺激、鞭策着自己,只好振翅再飞。她比喻这个团队是一支遨游在蓝天的雁队,它带着你闯带着你飞带着你看高处的美。
感动真实 另辟蹊径
        邓顺英不仅时刻在传递正能量,也能时刻发现正能量。
        现在的大爷大妈被添上油腻两字,让人看着头痛,但在邓顺英那里,大爷大妈就是个褒义词。许多航天大妈退休后,不仅做饭带孩子,还积极参加义工活动,开展扶贫济困、关爱未成年人、洁美家园、文化艺术服务活动,为建设和谐社会奉献自己的能量。
        看到这些与众不同积极向上的航天大妈,邓顺英心有所动,便约上胡晓娟参加她们的义工活动,亲身体验义工的苦与乐,从而获得最新鲜的故事。重阳节期间,一篇《航天大妈的义工生活》出现在各大报刊网站,一时间刷屏了航天大妈朋友圈。
        其实,邓顺英喜欢的是唐诗宋词,喜欢的是短途徒步。她说,在石板上漫步,斜阳芳草,仿佛听到了唐诗宋词最新鲜的声音;在山林间畅游,小径落红,好像闻到了树叶不同的芳香。
        这种感觉,这种敏感,用于新闻创作不仅得心应手,还让人觉得好看。

邓顺英生活照
        “写作苦乐自知,其实是那些采访过的人物与事件,给予我最多的正能量,他们开阔我的视野,充实我的生活,让我不停地写写写。”
        采访感动事件,邓顺英又常常被事件感动。采访劳模时,她由衷地佩服他们永不停歇的钻研和奉献;采访攻关群体时,团队的上下同心让她看到企业发展的希望;采访普通人物时,普通的坚守又让她动容。就这样带着感动出手,她写出的作品都充满了人性的光辉。
        大事件写出大文章或许算不了什么,但从小事件中挖掘出大新闻才算真本事。红峰公司参与了天宫/神舟产品的研发与制造,虽然都是小配件,与天宫/神舟大工程相比微不足道,但邓顺英认为只要跟天宫/神舟相关的事,再小也是大事件。因此,她深入挖掘人物与故事,从不同角度写出十多篇人物通讯并刊发国家权威媒体,使5名同志从事件中走向全国,分别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

邓顺英刊发于媒体的科研生产新闻图片
        对于重大题材重大事件的驾驭,邓顺英同样做得让同行心服口服。
        航天快舟“一箭三星”发射世人瞩目,曾聚集了国内各大媒体涌往发射场。作为随队前往发射中心的采访通讯员,邓顺英在首次现场看到火箭腾飞的那一刻,除了激动和自豪外,她把报道的视野扩展到“全球”的角度,因为“快舟火箭是世界上研发时间最短、发射最快、成本最低的火箭”。
        航天快舟“一箭三星”成功发射后,国内各大媒体报道的大都是“快舟火箭是什么样的火箭”等介绍性文章,而邓顺英却用试验队鲜活的“快舟故事”,揭密快舟火箭发射过程,生动地揭示了快舟火箭“快”的根本原因。就在快舟火箭成功发射的当天,她的文章她的名号,和快舟火箭一样被更多的人认识。
 
        总有一些温馨的东西,随着生活的潮涨潮落不知不觉遗落于我们孤单的沙岸。那些平淡生活中突然冒出的精彩词句、断章,那样令人惊讶,令人浅浅喜悦。任凭是潮来潮往的日夕,任凭是旋转不止的漩涡,我们仍旧要坚持着去珍惜,一点一滴地收藏。当有一天,我们老得只咀嚼得动回忆,我们会欣喜于曾经有过的笔墨,才是我们能够而且应该留下的最珍贵的东西! (应福根)

    X关闭
    X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