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资讯中心 > 企业动态 >

“煤海蛟龙”成功背后的故事……

2019-04-02 | 编辑:机械工业教育网 | 来源: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机经 | 浏览量:

“煤海蛟龙”成功背后的故事……
张 博

 
事件背景
        连日来,央视CCTV4《走遍中国》栏目推出4集系列片《超级煤矿》,在第1集“煤海蛟龙”和第3集“井下生命”中,近距离、全方位介绍了航天重工研制生产高达8.8米、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井下超大采高运输装备”。
        “井下超大采高运输装备”包括100吨液压防爆支架搬运车和100吨蓄电池防爆铲板搬运车,该装备改写了目前国内外该项目载重量80吨的历史,成为煤炭领域世界最大矿井辅助运输装备,2017年入围工信部装备司《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指导目录》。
        从立项到拿下订单直至产品交付,在8个多月的时间里,这个前所未有的“井下超大采高运输装备”,成功研发的背后有着怎样动人的故事?
并驾齐驱 你我同竞
        2017年11月26日,在航天重工干部职工欢呼雀跃声中,世界最大100吨液压防爆支架搬运车和100吨蓄电池防爆铲板搬运车,分别在两个项目组组长贺吉勒图、唐先兵指挥下,缓缓驶出车间,首次进行厂内试验演示。
        “铲板还是厚了点,落不到底。”“轮子还要加点防护。”在发动机轰鸣声和电机低鸣声中,寒风中两位年近50的组长一脸严肃,站在各自的车前大声对周围设计人员指出产品的不足及改进方法。
        “老唐,今晚加班吗?支架车怎么样了?我的铲板车可马上下线了。”贺吉勒图问对面办公桌的唐先兵。
        “正有此意,那就一起呗,我的支架车不会比你们慢多少的。”唐先兵当然不甘落后。
        同一个办公室,同一个装配地点,就连加班也一起约起。少不了沟通交流,只是在进度和节点上,两个项目组长免不了“暗自较劲”。
        从立项到拿下订单,两个项目几乎都是同时进行,“双百吨”便成了两个项目的统一代号。有对比就有竞争,有竞争才会形成你追我赶的态势。
        “贺总,您没事吧,脸上怎么没一点血色,昨天我们加完班先走了,您加班到几点了?”早上上班时刻,电装班班长李四洋看到一脸惨白的贺吉勒图便问。
        “没事,昨晚弄晚了点,就在办公室睡了会。”贺吉勒图很随意的回答。
        看到组长都能通宵战斗,年轻的设计师们便把“不让任务耽误在自己手上”作为指南,不管多晚都必须完成当天的工作。累了就趴在办公室眯一会,醒了继续干。为了加班人员能得到更多更好的休息,航天重工及时购置新床新被,为加班职工搭建安乐窝。
        “和这样一群年轻的工程师们一起前行,是件很快乐的事情,也是件很幸福的事情。”蒙古汉子贺吉勒图说。
         “同感同感,他们都是企业潜在的希望。”枝江男人唐先兵说。
        说到产品中的年轻设计师们,两位组长忍不住发出内心的赞叹。
昼夜坚守 你我同行
        同贺吉勒图、唐先兵一样通宵坚持战斗的不只是他们两个人,李四洋和他的电装班成员都是“同一战壕”的战友。
         “已经战斗了好几个通宵了。”李四洋说,“我还好,毕竟以前经历过,只是班里的那几个小家伙苦着呢。”
        20岁的李政就让人看起来很“苦”。矮小的个子,单薄的身子,一副“苦大仇深”的样子,别说是连续通宵战斗,就算是走在路上都有人担心他会被大风刮跑了呢。
         “这家伙机灵着呢。”李四洋介绍说,“聪明肯学有钻劲,什么活看几遍就知道怎么干!”来公司不到半年,李政不仅成了防爆电动运输装备生产线的行家理手,“井下超大采高运输装备”研制生产线上,也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
        “这段时间确实很苦很累,但我年轻,正是学技术的时候,能多加班也是件好事。”虽然脸上挂着阳光般的笑容,但还是无法掩盖不了李政精力的疲惫。
        和李政恰恰相反,电装工周建军已近半百,脑能、体能都无法与年轻人抗衡,但他每天同样充满朝气。特别是在“井下超大采高运输装备”装拆期间,他每天凌晨回家已是家常便饭;好不容易熬到了产品发运交付,指望能短暂缓口气,却又接到随车前往呼伦贝尔的任务。“也没什么,咱是工人,在哪里都是干活。”脱下工作服,背上行旅包,周建军便从一个战场踏上了另一个战场。
        而李四洋更是摊上一个“多事之秋”!9月份父亲住院一个多月,他只陪了三天;母亲的手术也是一拖再拖,最后还是拜托朋友带着父亲陪同母亲去医院做手术;后妻子又带着儿子来探亲,他白天黑夜扎在车间里干活,只好第二天就把妻子和儿子送上了火车!
        “实在没有办法。”李四洋说,“我不能让下道工序耽误在我们班组。”说到匆匆而来又急急而去的老婆、孩子,他心里多了几分内疚,眼里分明有了泪花在泛涌……
共同度过 你我同心
        要成功研制成一两款产品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特别是像全球最大“井下超大采高运输装备”这样高科技产品,那种难度只有经历过战斗的人才懂得一点儿滋味。
        电制动与机械制动结合、集成轮边驱动、系统配置模块化、电驱系统强制散热、高效智能化健康管理……需要攻克的技术难关就有数十个!
        “这不是少睡几个觉、多掉几斤肉的问题。”贺吉勒图说。“有时碰到瓶颈真的就一个脑袋两个大。”好在有一个智能团队,有一群愿意为成功而不惜牺牲自我的工程技术人员。
        工程师方雷、杨霞就是其中的佼佼者。特别是杨霞,一个上有老下有小的居家主妇,有时还不得不蜗居在公司临时为加班人员准备的床铺上度过一夜。
        “如果产品研制不出来,不能按时交付用户,我们公司的声誉也就要大打折扣了。”说这话的时候,看不出杨霞脸上有丝毫的疲惫。“这么多年了,等的就是这一刻,无论如何也要把产品拿下来!”
        这就像歌者上不了舞台、演员上不了银幕、战士上不了战场一样,只要一旦有了机会,大家便会自觉地全力以赴、最大限度地迸发内在的潜能。
        “只要诚心去做一件事,就没有做不成的。”方雷如是说。带着对产品的诚心、对用户的诚心,他白天黑夜扎在研制产品车旁,不是指导生产工人装配产品,就是亲自登上驾驶室调试产品车,每日每夜让自己累并快乐着。
        对团队的这些年轻的工程师们,蒙古汉子贺吉勒图有种说不出的心喜。他对记者说:“我们不仅大胆,而且要心细,每个人都有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劲头。在大家的心身内,潜在着一种对企业未来快速发展的希望!” 
        从提出概念到破釜沉舟,从立项到拿下订单,历经8个多月的上下奋战以及夜以继日的数百次攻坚,2018年1月,“井下超大采高运输装备”成功交付用户,并改写了世界矿山企业该设备领域历史。
 

    上一篇 上一篇:万峰公司以品质赢得用户心

    下一篇 下一篇:致敬青春

    X关闭
    X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