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资讯中心 > 企业动态 >

应急任务 在50天后交付

2019-04-26 | 编辑:机械工业教育网 | 来源: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机经 | 浏览量:

应急任务 在50天后交付
——航天重工某重点项目奋战中“三提升”侧记
应福根

 
        10台(套)从未加工过的车辆横梁总成,20名一线工人,50天生产周期,预示着完成某专项任务并非纸上谈兵那么容易。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航天重工下达了“死命令”。毕竟,这是公司成立以来首次承接“没有退路、必须完成”的重大批量协外任务,完成不了将直接影响到公司未来的发展和声誉。
        “奋战。奋战。奋战。”从接受任务那刻起,设备每天16小时作业,人员两班制满负荷工作,大礼拜改为小礼拜……奋战,在航天重工全面形成。如果说设备利用率、产品质量、生产效率“三提升”是奋战中的主旋律,那么奋战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个例,便成为了一个个生动跳跃的音符。
玩转设备短板
        本职工作计调室主任,部门兼职安全员,主管计调室、协调两个管理班组和6个一线生产班组、同时兼顾工量刀具库房、半成品库房、油漆危化品库房……当一个人每天面对这么多工作、且每项工作都必须做到细致入微,是不是每天就要忙到天昏地暗、手忙脚乱?
        “忙是忙,但绝对不允许手忙脚乱、天昏地暗的,否则非出大事不可。”刘星说。因此,他每天白天能在办公室坐下的时间大概也就个把小时,不是在车间生产现场安排生产、检查安全,就是在去生产现场的路上。
        应急任务来到车间以后,刘星转变以往生产组织模式,从下料入手,在加工人员配置不足的情况下,根据各工序之间的任务完成情况随时调配人员,为解决生产瓶颈,在将部门每晚八点半的加班时间往后延迟一个小时的同时,动态的将下料、铣边、焊接、机加等瓶颈工位调整为两班倒。
        面对从未有过的庞大任务,如果生产安排得不环环相扣,很可能出现窝工或人浮于事现象。
        “在公司的统一部署下,经过测算我们按2+8的模式分批投产,这样在现有的能力下,质量和进度就有了最优的掌控。”刘星介绍说。“借鉴产品总装拉动的生产模式,综合加工生产上以保障焊接、机加为主,零部件加工以焊接需求为主,这样不会产生零部件加工过剩情况,也没有出现供应不上现象。”
        在紧急任务面前,如何克服设备少、人员不充足等短板,成为刘星以及计调室同事急需解决的难题。
        第一个短板:在只有一台铣边机无法满足生产加工需求的情况下,刘星根据下料进度随时调配机加人员,用半自动切割机替代铣边机对零部件进行加工,不仅没有影响生产进度,同时提高了产品质量。第二个短板:同样只有一台设备,埋弧焊远远满足不了生产需求,刘星便找其他部门借人,从外协厂家借人,安排两班倒作业,并协助工艺人员自制专用工装,使埋弧焊从原来的一天焊接6件零部件,猛增到10件,提高效率40%。
        “刘星真是拼得。”生产调度李春介绍说。“白天紧跟生产现场,晚上回到办公室还得处理文字工作,结束一天的工作,10点到家成了家常便饭,面对独自在家且马上要生宝宝的老婆,能感觉到刘星心里的内疚,但一旦到了工作岗位,就仿佛变了个人,脑子里全是任务节点、质量控制、安全生产…… ”
零封质量缺陷
        50天,完成10台(套)车横梁总成,以前从未有过,仅仅只是一句“保证完成任务”或许远远不够。
        下料、铣边、焊接、校形、焊接、抛丸、喷漆、机加……要完成一台车横梁总成,需要经过几十道工序加工,公司那些常用设备不仅几乎都要有效利用上,原本那些利用率比较低的设备也必须火力全开。
        “而在这些设备中,焊接、机加设备便成了保证质量、完成任务的关键。”工艺副主管吴永强介绍说。
        横梁总成表面上看似规则简单,但从设计图纸的尺寸、精度、要求、等级来看,完全不是那么回事。通过对首件横梁总成焊接数据摸索验证,吴永强发现焊接变形量不仅超过3-5毫米,而且部分零部件加工余量不足需要返修。
        加工件不仅表面难看,加工尺寸还远远超过图纸设计要求。质量,产品质量再次成为前进路上的“拦路虎”。
        时间已经过了7天,吴永强却显得没那么着急,或许他懂得了“磨刀不误砍柴功”的真实内涵。他先是与兄弟单位焊接专家沟通请教,然后认真分析焊接数据结果,紧跟现场控制每一道工序,最后以机加工序结果为导向,优化焊接定位工装,有效将3.6米长的横梁总成焊接变形量控制在了2毫米以内,所有加工尺寸全部满足设计要求,再无一件加工件因为质量问题而返修。
        因为是大批量生产,吴永强一开始就知道机械加工是完成任务的最大瓶颈。横梁总成一旦进入机加,一个横梁总成要占一台设备一整天,两三天才能完成一件横梁总成。“这样的效率肯定完不成任务。”吴永强告诉自己。于是,他通过组织分析镗床设备加工特点,然后优化横梁总成机加工艺流程,将6米、12米镗床用于环槽及孔加工,4米镗床加工内档面,形成了四台镗床分工流水作业态势,使4台设备每天能完成3件以上横梁总成机加,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生产效率。
         “比起以前来,这样的加工不仅提高了效率保证了质量,而且我们操作起来也没有那么累,是个一举多得地好方法。”机加班班长王杰欣喜地说。
演绎人机大战
        上午开着折弯机,下午也许又去开剪板机,而到了晚上又站在抛丸机前面。一个人一天之内轮番上阵三台设备,除了说明任务忙、人员缺少外,还说明操作者钣金工陈伟高超的技能水平。
        航天重工有一台“高颜值”CNC数控板料折弯机,那些全球最大、世界首创、国内第一等重型装备上曲曲弯弯的零部件,都是出自这台设备。
        刚刚触摸新设备的时候,陈伟不仅许多技术无法“通关”,有的技术闻所未闻,而那些产品的关键件他更是无从下手。陈伟的焦急忧虑公司看在眼里,于是便请来了专家。站在专家面前,陈伟总是“十万个为什么”问个不停,但专家又总是一言不发。
        陈伟不再奢求专家会教他什么,于是便静静地站在专家身旁,一双眼睛游动在专家双手之间,一颗大脑默记着专家的每一个动作。一天结束后,回到家里,他没有急着吃饭,而是坐在桌子前把专家干活时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步骤过滤一遍,然后写在笔记本上。
        启动设备,观看图纸,编写程序,安装工件,测量尺寸……半个月后,当再次站在设备前,陈伟的大脑像播放机一样“播放”专家的每一个动作,成功的干好了第一个大件加工件。接下来在以后的任务中,什么样的活都难不倒他。“以前几天才能搞定的工件,现在分分钟的时间就搞定了。”陈伟自信地说。
        掌握了CNC数控板料折弯机的全部性能后,车间里的那些金属锯切机、剪板机、折弯机、铣边机、龙门压力机、半自动火焰切割机等设备便运用自如。特别是他建议用半自动切割机替代铣边机为工件铣边铣坡口,提高效率5倍以上。
        有了全方位掌控设备的技能,这次抢急“挑大梁”的任务,陈伟便当仁不让地扛在了自己的肩上。
        “这段时间确实忙。并不是我有多强,主要是班组人员缺少,而任务又需要用上每台设备。”陈伟谦虚地说。
 
        采写后记: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在航天重工领导“三提升”的总体思路指引下,在一群始终默默奉献的追梦人的团结拼搏下,应急任务一定会圆满收官。
 

    上一篇 上一篇:航天云网业务也应重视网络信息安全

    下一篇 下一篇:无限风光在险峰

    X关闭
    X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