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资讯中心 > 企业动态 >

用华阳故事的精神火炬点燃华阳人奋斗激情

2021-08-25 | 编辑:鄂机教育网 | 来源:机械工业教育网 | 浏览量:

用华阳故事的精神火炬点燃华阳人奋斗激情 
《路的高度——陈守全事迹媒体报道汇编》编后语
党政军

        向历史寻经验,向历史求规律,向历史探未来。正值《路的高度——陈守全事迹媒体报道汇编》一书杀青付诸印刷之际,回望华阳来时的路,掩卷沉思,心潮澎湃,浮想联翩,许多往事仿佛就在昨天。
        华阳具有54年的发展历史,经历了在莫家沟艰苦创业(1967—1979)建厂:企业初创,蹒跚起步;抢抓机遇,小厂大办;(1979—1992)兴厂:企业发展,走向兴旺;延伸城市成立集团(1992— 2005)扩张:壮大企业规模,建成华阳走廊;企业改制实现民营化(2005— 至今)发展:趋利避害。稳步健康发展等四个时期。这四个时期的每一个阶段的发展都可以说是惊心动魄,波澜壮阔,扣人心弦,充分展示出了华阳人披荆斩棘、开拓奋进、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54年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催人奋进的精彩画卷。
        第一个时期:企业初创,蹒跚起步时期。从1967年至1979年,共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选址筹建(1967--1969)。
        1967年3月,在中央“大打矿山之仗”的号召下,一机部矿山机械局一声令下,根据工厂设计要“靠山、隐蔽、分散”的指示精神,一支由五十八条汉子组成的队伍,背负着铁锤、钢钎,也背负着共和国的重托,踏荒而来,在这个曾经是土匪肆虐的疆场、野狼和土豹子逞狂,长夜鬼哭狼嚎、三面靠山、一面临水的莫家沟,搭起了一个油毛粘棚子,开始了艰苦创业筹建风动工具厂的历史。
        第二个阶段:生产风动工具时期(1969--1975)
        为了生存,陆续进厂的工人们兵分几路,南下北上,先后到上海、武汉、天津、沈阳等地风动工具厂学习生产技术,并在边设计边施工,边安装,边生产的建厂方针指导下,开始在简陋的厂房创造条件上项目,他们从郧县机械厂买来已经废弃的大炉底座,自己动手制作耐火材料和熔炼大炉,工人们用第一炉铁水浇注了“毛主席万岁”五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并在大字旁欢呼跳跃,庆祝开炉成功。从此,工人们便在拼凑、破旧的设备上逐步摸索着生产风钻、风镐、风砂轮、风砂机、作业机、皮带机、打眼机、打场机等产品。
        第三个阶段:生产小农具时期(1975--1977)
        1970年底,工厂向省工业厅“试报”投产成功的消息,省工业厅立即通知地、县财政停止对风动厂基建项目的拨款。从此,工厂在没有具备生产能力的条件下,便走上了“自给自养”的道路。
        企业要生存,张嘴要吃饭,工人们便硬着头皮、勒紧裤带,在三面靠山、一面临水的弹丸之地艰苦奋斗,找米下锅,终因缺技术,缺资金,缺设备,缺人才,加之受文化大革命“左”的思想干扰,以阶级斗争为纲,拉帮结派,搞帮性斗争,致使人心涣散。企业出现了“优质产品少、劣质废品多;要求调走的人多,安心在厂的人少;打架闹事的多,讲安定团结的人少”的局面,从1971年投产到1978年,8年累计产值250万元,累计亏损78万元,人平亏损3千多元。
        困难,重重的困难,犹如一座座沉重的大山,压得干部职工透不过气来,企业的产品销不出,工资难开支,电费交不起,腰杆伸不直,每月写检查,时时做保证,方能贷款发工资;领导出差找私人借路费,水泵船电线坏了,全厂停水,厂长拿出五元钱买胶布去修理;全厂无一栋楼房,职工挤住在格子顶棚、土坯墙的宿舍里,遇有暴风雨,外面大下、屋里小下,外面不下,屋里滴嗒,整个厂区是晴天尘土飞扬,雨天一片泥泞;工人们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常年一身油。当年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天晴灰蒙蒙,下雨道泥泞,一走三摇晃,险些掉泥坑。
        内扰外患使企业陷入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三面靠山,一面临水的莫家沟,离郧县城4公里路,一条汉江河中断了交通;离车城十堰市30多公里路,数不尽的群山又闭塞了信息。
        莫家沟迷雾重重,风动厂前途渺茫,干部职工进入了人生中的一段最为灰暗的时期,人心思走已成为风动厂当时的一种时尚,人们纷纷托熟人,接关系找路子,忙忙碌碌,领导忙的厂挪位,职工忙的跑调动,十九个具有大专文凭的技术人员,一年之间调走了十八位,技术工人调走了五十多人。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多灾多难的风动厂生产搞不上去,产品无市场可依,经济连年亏损,忽然间又走了这么多人才,犹如一个大病未愈的人,猛然间又被抽去了脊梁骨,一下子瘫了下去。
        第四个阶段:试生产一汽拔叉(1977--1979)
        在一机部和省、地等领导的帮助和支持下,风动厂好不容易与一汽联系,要求试制生产解放牌汽车拨叉4种件,虽得到同意、但只是作为社会配件,进行小批量生产,不让配套生产装车件,显然还是被拒之门外,企业在困境中仍难以自拔。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使郧阳地区风动工具厂的领导解放了思想,他们逐步认清“只有走横向经济联合的道路,才能振兴地方经济”的道理。东风汽车公司的发展和组建东风汽车集团,又给这个厂振兴经济,走“高起点、大批量、专业化”的生产道路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第二个时期:企业发展,走向兴旺。从1979年至1992年,共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与二汽配套走出困境(1979--1984)
        1978年,陈守全担任生产副厂长。当时,企业正处在一个调整产品方向的初期,为了上精铸生产能力,他深入一线和工人一道干,在车间一呆就是半年,和职工一道攻克技术难关,扭转了当时生产的被动局面。
        1979年年初,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正式确定的改革开放的政策为许多企业带来了新的希望,也为风动工具厂送来了生机,全厂上下出现了人心思变的大好局面。但是,怎样变?继续生产风动工具显然是没有出路的,争取二汽配件设备又大又老化,又怕万一质量达不到要求,最终还得砸自己的饭碗。可这样徘徊下去总也不是个事。厂党委为此专门讨论了三天,提出了很多思路,但最后都因不可行被一一否定,唯独跟二汽联营这一方案被最终确定下来,决定要背水一战。厂党委把这个任务交给陈守全,(他当时是党委委员、生产副厂长)。为了尽早和二汽挂上钩,第二天,他就驱车前往二汽厂部。到后,听说厂长到郧西县考察扩散厂去了,他们当即调转车头就往郧西追。
        “谁知到郧西的路也被洪水冲了,一路全是坑坑洼洼,车子顛得使人头发昏,直想吐。夜晚十点多钟才赶到郧西河边。河边这时除了呼呼风声和哗哗的、汨汩的水声,别的什么也没有。他和司机这时才想起来晚上饭还没有吃,又渴又饿又困倦,他们只好跑到河边喝了几口凉水,哄哄肚皮,然后在车子上躺了一夜。第二天早晨才过河到了郧西县城。”
        “谁知,一打听,要找的人已经离开郧西到郧县去了,当即,他们的车子又转回郧县。人,终于追上了,也请到厂里看了,但并不等于事情就成功了。为了万无一失,二汽领导走后,陈厂长也动身直奔二汽。二十五公里山路,吉普车要顛簸一个多小时。车子一到,他就展开全面进攻:从总厂领导找到各处室领导又找到有关专业分厂的领导,几乎一个都不放过。从早晨七点,一直奔波到晚上九点半,要找的人都要休息了,他才想起和司机这一天又没有吃一口东西,胃收缩得难受极了。饥不择食,跑到就近的小吃店里,一人解决了三大碗糊辣汤。赶忙从二汽返回厂里,已是午夜十二点。”
就这样,几乎是天天跑,忘记了礼拜天,忘记了节假日,忘记了白天黑夜,也忘记了老婆孩子,诚至金开,1979年11月1日,二汽终于决定:将EQ140汽车拨叉6种件扩散给风动工具厂。“
        活路争到手了,也是背水一战的时刻到了。当时的精铸车间,是一栋和职工饭堂共用的简易平房,设备不全,且极其简陋落后,从压型到制壳到浇铸的一系列工艺流程,全是手工操作。这种落后的生产条件,要想造出符合二汽质量要求的产品谈何容易!为了打响这第一仗,党委决定派陈守全和李光荣到精铸车间蹲点。他们深深感到,这实际上是把全厂职工的命运交给了他们。然而,既然事已至此,退路肯定是没有的。那就只有拼了!于是,第二天他们就把各自的铺盖卷夹到车间。从此以后,饭,送到车间吃,觉,就在车间里睡,天天和工人们在一起,反复琢磨,反复试验,根据工艺操作的需要,他们自己设计并制造了一系列磨具,工装,改进了工艺。经过三个月的艰苦努力,硬是攻下了技术难关,废品率由原来的57%降到20%,月产量由原来的2000辆份上升到6000辆份。当他们终于把合格的产品送到对方手中时,对方又惊奇,又感动,紧紧握着他们的手说:真没想到,你们在那样落后的条件下,还能拿出这么漂亮的产品,了不起,你们简直是太了不起了!“
        第二个阶段:敢啃硬骨头(1984--1985)
        二汽对风动工具厂的高度评价,极大地振奋了全厂职工的精神,正当大家开怀畅饮,载歌载舞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大暴雨卷走了他们的欢乐:从拔叉厂到二汽的公路被洪水冲毁,汽车运输被迫中断!怎么办?关键时刻,为了不影响二汽装车,也为了企业的信誉, 厂党委成员带头,全厂职工一人找来了一根扁担或一个背篓,硬是靠肩挑背驮,翻山越岭走三十多里羊肠小道,一天两趟,把沉重的铸钢配件准时无误地送到了二汽。职工们不仅自己送,还动员自己的一家老小,凡是跑得动的,都参加了这支英勇无畏的运输队。还有好多职工带病坚持送件,直到实在不能坚持为止。现在回想起当时那情景,真可以说是一场当代的精卫填海和愚公移山。就这样,一直坚持了半个多月,直到公路运输恢复。在这段时间里,又要送件,又要加工,生产人员出现了严重紧张,为了缓解这一矛盾,职工们自觉把原来的三班倒变为两班倒,也就是把工作时间由8小时增加到12小时。他们说:“就是我们身子骨累垮、累坏,也绝不能让二汽装车受影响,绝不能让我们拨叉厂的信誉受到影响!”二汽领导被他们这种精神深深的感动了,称赞他们这种精神为“扁担精神”,正是这种“扁担精神”让二汽领导刮目相看,认为这些人靠得住值得信赖,便把很多产品扩散给拔叉厂生产。
       企业艰苦创业的第二个大的战役发生在1984年的3月份。这一年,国家要搞建国35周年大庆。中央指定要用二汽即将出产的越野车拉着火箭经过天安门广场接受检阅。然而,越野车叉型突园的质量问题一直过不了关。二汽曾将这个件拿到杭州、麻城几个大厂试制,但都因为光洁度和关键部位的公差精度达不到质量要求而没有成功。这个件用的是日本样品,质量要求特别高,加工难度也特别大。眼看时间只剩12天了,东联公司生产部陆主任心急如焚。得知这个情报后,拔叉厂党委向东联公司立下了军令状:保证在2天内拿出全部合格产品,若有差错,全部责任由我们承担!接受任务后,陈守全想到自已是个生产付厂长,就自告奋勇到新产品试制基地—机修车间坐阵指挥。长期的生产实践使他深深懂得:完成这样的硬任务,不光要有拼命三郎的精神,更要有科学严谨的态度。于是,他们立即组织了攻关小组,研究了攻关方案,经过七次反复琢磨、试验,自己研制了一整套的夹具、刀具和量具,又做了四套工装和三套辅具。经过10个日日夜夜的连续奋战,提前两天完成了任务。这一来,更加博得了二汽的赏识。
第三个阶段:争分夺秒抓产品(1985--1987)
        第三次大的战役发生在1987年的春节。这一次又是拔叉厂党委向二汽主动请战。从头年腊月十七接受转产任务到第二年正月初五拿出第一批合格产品,总共只有十八天时间。这期间还要从二汽把专用机器设备运到厂里,还要送工人到二汽培训操作技术,还要腾车间,修码头,更为不利的是那一段时间天天下雪。腊月二十八他们把设备往回运的那一天,雪下得比以往更大,公路上的积雪起码有半尺多厚。由于路滑,一个拉主机机座的车子在拐弯时一下子翻了车,把设备从车子上摔了下来。负责运输的厂党委委员、经营副厂长朱延武见此情景,顿时捶胸顿足,抱头大哭,随之,运输队的全体人员也都忍不住跟着哭了起来。可是,面对这恶劣的天气,他们知道,若不及时采取措施,还会有更大的麻烦在后头。于是,他们只好揩干泪水,冒着大雪,也顾不上现场仔细检查,花了一个多小时,才又把沉重的设备‘请’上了车。到了码头,党委副书记薛世友带领十名职工早已在那里等候装船,由于等的时间太长,他们的身上都落了厚厚的一层雪,活象一个个雪人。回厂后,经过仔细检查,发现机器没伤到关鍵部位,可以用万能胶处理,大家悬着的心这才慢慢地放了下来。接下来就是夜以继日地干。大年三十和大年初一,他们从党委到职工,全力以赴都奋战在第一线,没有人回家吃过一顿饭,也没有人回家舒舒服服地睡一觉。大家饿了就啃几个冷馒头,渴了就喝几口冷开水,困了就在车间躺一会儿。经过连续五个昼夜的奋战,正月初四的晚上,他们终于完成了任务,正月初五把产品给二汽送去。正月初六开始补三天年假,可这时,包括陈厂长几个党委成员在内,厂里有一半以上的职工都累躺下了……。”
      第四个阶段:科技进步天地宽(1987--1992)
        经过这些年的拼搏,二汽深为拔叉厂这种创业的精神所折服,也深为拔叉厂乐于为他们分忧解难的真诚所感动。他们一共把167种配件都主动交给了拔叉厂。这使得拔叉厂的产值、利税、职工收入和固定资产连年大幅度上升,在技术改造、设备更新以及各项建设上都有了还手之力。1981年拔叉厂花了不到4个月的时间,投资392万元,彻底改造了精铸车间,部分地改造了其它车间,建成了一整套全自动化的铸造生产线,1988年到1989年,他们通过分析预测国内外汽车工业的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又进行大胆风险决策,向更高科技领域和技术进步发展,在其他方面如教育、职工住宅、娱乐等等, 也花了大量的投资,使拔叉厂的面貌在这几年获得了根本性的改观”。
        1992年,企业竞争实力大大加强,生产手段不断完善。拥有标准化厂房13万平方米. 机械化、半机械化自动生产流水线23条,高、精、尖设备268台套,具有精密铸钢、有色金属压铸冲压、机械加工、热处理(髙中频淬火、氯化和发兰表面化学处理)、喷塑、烤漆等各种生产工艺,13条机械化自动精铸生产线和3条有色金属压铸生产线,1条专用汽车和1条农用车生产线在国内同行业中均处于领先地位;特别是从意大利和日本进口的九十年代国际水平的大吨位压铸机(其中850吨2台,形成了变速箱零部件系列、底盘冲压件系列、以及有色金属压铸件系列和精密铸钢件系列等六百余个品种的35万辆份汽车零部件的生产格局,拔叉厂走向了兴旺时期。
        第三个时期:壮大企业规模、建成华阳走廊。从1992 年至2005年,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延伸城市、成立集团(1992 — 1997)
        1992年5月,厂领导以中共中央2号文件精神为指针,以邓小平南巡讲话为准则,大胆构思,大胆设想,大踏步的前进,拟打算在鄂西北地区组建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实行资产一体化、工经贸结合的企业集团,以便为振兴鄂西北地区的经济作出更大的贡献。
        有着光辉历史的郧阳地区建筑公司,曾经为东汽的建设,十堰市和郧阳地区首脑机关的建设建筑过无数高楼大厦,洒下过无数汗水,作出过巨大贡献,创造过辉煌业绩。但由于近几年受产业结构的调整,市场经济以及多种原因的影响,陷入困境、举步维艰,导致亏损、频临倒闭。为了绝处逢生,为了今后发展,也为了再展宏图,他们与拨叉厂一起商定,借拨叉厂产品,技术、资金、人才的优势;拨叉厂利用他们位于十堰市的地理优势,实行优势互补,扬长避短,经地委、行署批准,在东汽公司的大力支持下,拨叉和建筑合并,以汽车工业为核心,实业为依托,集团化经营,系列化结构,股份制动作的发展格局,借拨叉厂名声大噪之机,立即走出莫家沟,延伸城市创建一个集科工贸为一体的集团——湖北省华阳企业集团,集团总部设在十堰市的中心地带。
        集团组建伊始,面对产业庞杂的机构臃肿,管理体制僵化,职工思想不稳定等诸多问题,集团领导从内部改革入手,大力推行产业结构和组织结构的调整。
        首先,分门别类,划小核算单位,调整组织结构,在保留拨叉和建筑公司两大主体的同时,通过母体分享,同类合并,控制新建和多种联营的途径,重新组建了金属制品公司,晨光实业开发公司,旋装滤股份有限公司和物资贸易公司等四个新的经济实体。同时,对各公司机构重新进行调整,充实和加强了经营领导班子建设,并抽调精悍力量成立集团总部及其工作机关,内设“两办”、“六部”、“一室”,负责所属公司的指挥、协调、监控和管理工作。其次,遵循经济规律,合理规划产业、转换经营机制。
        第二个阶段: 排除干扰、奋力拼搏(1997 — 2002)       
        九六年十月以后,集团所属建筑、零部件两公司部分职工,在极个别人的煽动组织下,多次围困集团总部,封闭企业大门,严重破坏了企业正常生产和工作秩序,给企业和企业广大职工造成了严重的政治、经济损失。面对困难,在总部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全体干部职工排除干扰,顽强拼搏,先后建成了“晨光专用车项目,并形成年产5000辆生产能力,九六年已发展30%的能力;晨光农用车项目   设计年生产能力为30000辆,已建成20000辆生产能力;以及华阳精铸件项目,拨叉厂和杨溪精铸厂基地设计年产能力为10000吨,其中出口5000吨;华阳压铸件项目,白浪基地设计年产能力为5000吨,;华阳轻型车零部件项目,襄樊冲压件厂和华阳十堰工区基地现已形成30000辆份生产配套能力;卢卡斯华阳汽车楔式制动器项目,系国际先进技术,国内汽车换代产品,全国独家生产,为中轻型车配套;旋装滤也形成了100万只机滤、空滤、燃滤、燃带生产能力,九七年生产21万只;工业品进出口项目,建立工业进出口公司,开展进出口自营业务,到2000年,实现出口创汇500万美元。”形成了以车城十堰为核心,北至郧阳区,南至襄阳市汽车产业开发区,纵横500里的华阳走廊。
        第三个阶段:励精图治、开拓进取(2002—2005)
        华阳以超人的定力沉着应战,采取四种方法:一方面排除万难拓展市场抓紧抓好生产经营活动;另一方面做好宣传教育力图争取大多数干部职工的理解与支持;第三方面做好应对稳扎稳打处理好每一场司法纠纷;第四方面站稳脚跟保持定力坚决维护华阳权益。经过两年多的斗智斗勇,政府主导两家分离,华阳甩掉了包袱,赢得了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几个分公司都有了合理的布局,将原地委党校的办公楼出售给华阳总部作为办公楼,为华阳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年实现销售收入4、1亿元。
        为了给华阳谋求良好的发展空间,企业谋求资本运作争取上市,董事长陈守全想尽办法把华阳运作加入到湖北省汽车集团成为省属企业,享受到省属企业联合上市的待遇,让华阳得到更好发展,几年后因为其他原因没能上市成功,华阳发展陷入疑无路的迷离中。进入新时代,企业改制民营化大势所趋,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市里许多企业享受了政府的优惠政策纷纷改制浴火重生。进入企业改制尾声了,而华阳作为省属企业,省里顾不上,市里又不管,华阳陷入两难之间。在这关键时刻,陈董事长没有随波逐流等待观望,而是瞅准机会,果断出手申请争取下放回归到地方,省、市对华阳都关心和支持。上下之间,运筹帷幄,既为华阳集团甩掉了包袱减轻了负担,又为华阳集团改制提供了政策性支持。
        第四个时期:趋利避害、稳步健康发展。从2005至今)分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历经艰辛  推动改制 (2005 — 2008)       
        华阳04年底从湖北省汽车集团下放到十堰市,在省国资委委托中勤万信会计师事务所对华阳所做的全面财务审计基础上;市企改办会同财政局和土地局委托中介机构对华阳截止2004年12月31日的改制资产和土地进行评估,并对职工住房、学校和福利设施等非生产性资产进行了剥离,国资委指定东信达会计师事务所对05年元月1日至10月31日进行改制期间审计。国资委2号函最终认定华阳集团合并汇总净资产-1.2亿元,其中国家权益-2800万元。
        按照市企改办批准的职工安置方案,华阳职工安置费用4700多万元,加上历年拖欠“五险一金”,总费用7600多万元;按照一厂一策、先难后易、分步安置的原则, 安置1594人,其中在职职工937人,内退、工伤99人,退休558人,近1000人领取了改制经济补偿金并办好养老、医疗、失业等五项保险; 还有736人没有签订解除劳动合同协议,办理转换身份的手续,尚欠补偿金和“五险一金”2000多万元。几个困难的公司专用车、农用车和压铸三个公司已基本完成安置任务,拨叉和力标公司各安置了20%的职工,美驰、华丰公司和总部机关的职工已签订转换身份协议,办理了分期支付经济补偿金的手续;整个改制过程中,始终把维护企业稳定,确保一方平安放在首位,尽管陆续出现一些小的波动和上访,相对于3000多人的职工队伍来讲,总体上还是稳定的。基本上按陈市长在华阳改革与发展现场会提出的要求,做到了“政府放心”、“走的职工开心”、“留下的职工安心”。
        华阳改制风风雨雨,历经艰难。华阳整体战线长,地盘大,公司多,范围广,存在着“四多两突出一复杂”现象,即:人员多,欠账多,隐患多,官司多;问题突出,矛盾突出;层次结构复杂、既像满篓子的黄鳝抓不到头尾,又像一个烫手的山芋难以下手。以陈守全为核心的一班人临危不惧,处险不惊,沉着应对,运用大智慧大手笔,采取一厂一策,一企一方的办法,犹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有所为有所不为,抓大放小,先急后缓,破除主要矛盾,解决重大问题,趋利避害,集中时间和精力,一手抓改制规避和化解风险,一手抓企业稳定和市场开发与发展,千方百计维护职工和企业的利益,最大限度的为职工谋福利,让职工得到最大的实惠。华阳绝地逢生,顺利地抓住了黄鳝的头,剥开了烫手的山芋,成功的实现了改制。
        改制过后,华阳人在危难之际力挽狂澜,以大无畏的气穊,纵横捭阖,跃马扬鞭,连闯五道生死关,打羸了新华阳的保卫战。一闯债务连带关,以时间换空间,避免个别人借法院之手利用不正当的手段窃取华阳改制成果;二闯资产查封关,运用智慧巧妙运作,规避华阳优质资产被查封冻结;三闯专汽破产关,甩开了200多家债权人的纠缠,化解了80多起诉讼案子,卸掉了债务包袱,其意义不亚于整个企业改制;四闯债务重组关,新公司成立时剥离到资产管理公司的四大行金融债务本金1.06亿元,本息合计高达1、957亿元。自2006年开始,资产管理公司采用市场化手段,公开拍卖不良资产,年底东方资产公司即将其收购的6150多万元建行贷款本息拍卖给十堰同乐公司,同时信达公司1920万元中行贷款及东方公司1.15亿元工行贷款也准备向社会公开处置。如果不能及时阻止资产管理公司向社会私人机构拍卖华阳的金融债务,华阳的改制成果就会被社会私人机构或个体户窃取;二则资产公司苦苦相逼,随时准备启动公开出售;三者社会私人公司对华阳的金融债权虎视眈眈,跃跃欲试:华阳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通过一系列巧妙的运作,以4910万元的代价成功重组四大行全部金融债务,从根本上化解了新公司巨大的债务风险;五闯资产重组关,面对各种艰难险阻,为打破僵局,华阳破釜沉舟,以资产变现为突破口,杀出诉讼纠纷包围,化解司法纠纷,落实债务重组和改善经营环境,下活了一盘棋……
        第二个阶段:推进四大工程  实现六大转变 (2008—2012)
        (一)新生工程(2005年上半年);(二)振兴工程(2005 ~ 2006年);(三)品牌工程(2006~2012);(四)阳光工程(2012至今)
        第一,观念转变。一切变革的突破口在于观念更新,首要问题是在破旧立新中统一思想,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只有顺应时势才能与企业一起走过风雨,再见彩虹。第二,产权制度转变。产权转变是解决企业深层次矛盾的关键,是整个改革重中之重的问题。第三,结构转变。结构优化也是竞争力。第四,经营机制转变。真正建立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新机制,真正建立起人事、用工﹑分配等适应市场经济的利益机制。第五,经营方式转变。进一步规范总部和所属公司的职责职能,做到责任体系清晰化、利益体系透明化、沟通体系程序化和决策体系规范化。第六,管理方式转变。运用新的内部控制评价标准体系,不断提高职能职责的执行力,创造优良经营业绩。
 
   
 
        第三个阶段:坚持四个提升  健全五个体系(2008—2012)
        华阳人经过阵痛,裂变,连闯五道生死关,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就集合队伍,正准备大千快上的时候,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迎面扑来,使华阳的生产经营受到极大的冲击,华阳所属各公司普遍遭遇寒潮,生产经营一挫再挫,连续几个月出现了严重亏损,遭遇生存危机。面对改制过后出现的又一次巨大生存压力,华阳人再次表现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人生智慧;减员并岗,缩编瘦身,分散转移,牢牢把握生产经营这条主线,始终不渝围绕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这两个龙头结构的调整,按照产品结构以总成零部件为主,向专业化,系列化发展,市场结构向“保一扩二争三”方向调整,做强主机市场,扩大二级社会配套市场,争取社会售后零配件市场的基本方针;抓好“三个降低”:一是降低成本,二是降低库存,三是降低应收账款;坚持“四个提升”,健全“五个体系”,着力“五个方面的工作”,彻底扭转了生产经营的被动局面,化危机为转机,经济运行质量持续改善,呈现出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大好局面。实现了销售收入、利税、员工收入的三大突破,有三个公司在前三季度的销售收入就已经突破了亿元大关,变速系统公司全年实现销售收入1.38亿元,创历史最高纪录。变速系统公司是华阳的发祥地,改制以前有1200多人,销售收入一直在8000多万元徘徊,改制后,人员减少一半,特别是在2008年下半年,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一开始,为了恢复变速系统公司在华阳的中心地位,华阳总经理、副总经理以及监事会主席深入到该公司加强领导,果断采取推动企业发展的得力而又切实可行的办法,有力的推动了企业的发展。三年三大步,600多人的企业去年的销售收入达1.38亿元,多年的梦想得到了实现,无不令人欢欣鼓舞。
        华阳在董事长陈守全“六十字”方针:“班子举旗、目标统企、改革活企、产品兴企、管理稳企、市场导企、营销带企、品牌塑企、科技强企、人才撑企、理财富企、作风保企、文化聚企、依法护企、环境育企”的指导下,三战三捷和两抓两胜的成绩,三战三捷奠定坚实的基础,两抓两胜取得决定性胜利。三战三捷是:一战改制保稳定。企业改制就是企业自己对自己固有的旧体制进行革命,这牵扯到全体干部职工的利益,牵一发而动全身,稍有不慎,将可能前功尽弃。许多企业就是在改制还没有结束就不得不破产而关门倒闭。华阳在整个改制过程中,把总部的主要领导下放到各个企业,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认真解决,确保了整个华阳稳定发展;二战危机保增长,席卷全球的世界性经济危机给每个企业带来了压力,随着国家刺激经济政策的落实,华阳借势乘风,迅速增加产量和销售,经济效益直线上升;三战亏损保效益。我们抓住机会迅速制定降低库存,增加现金流、降低采购成本等各项强化企业管理的措施,增加了企业效益,迅速扭转了亏损局面。”一是狠抓了结构调整,确保了市场份额提升的胜利。在总部的统一安排部署下,各公司积极行动起来,开展攻尖战,抓大放小,培育优质客户和营销市场,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市场格局,避免了过去那种一客独大的被动局面,进可攻,退可守,生产经营形势游刃有余;二是抓科学制定战略规划,夺取华阳长远发展的全面胜利。把华阳打造成百年老店,必须科学制定企业的长远规划和发展战略。为了在新时期更好的确保华阳的生产与发展,制定了切实可行的企业发展规划和战略;以汽车零部件为主导,向特种车行业发展,建设华阳工业园和华阳大厦,探索建筑房地产开发。实现华阳集约式管理,集群式发展。”
        第四个阶段:上市新三板  进入精选层(2012—2021)      
        2014年通过了5年战略规划目标框架,有八个大项。大家基本明白了“一个中心三个板块争取上市” 的最终目标, “一个中心,三个板块”的战略,不能动摇。内容可以变化,但战略不能动摇。“一个中心”就是总部这个中心,就是这一中心不能动摇。如果华阳这面旗帜不存在,很多事都做不成。“三个板块”过去我们叫做业务板块,现在可以分成企业板块,业务板块发生变化,变成企业板块。经过咨询的,华阳各经营板块还不扎实,上市有差距,资产方面和工厂建设不够完善。经过锲而不舍的努力,2016年11月25日,湖北华阳汽车变速系统股份有限公司以股票名称“华阳变速”,股票代码“839946”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新三板)成功上市,流通股2476万股,总股本5027万股。2019年11月24日,华阳制动器有限公司也成功上市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新三板)。
        当年华阳加盟湖北省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本想借力成为上市公司,却因多种原因没能如愿,由于锲而不舍,最终殊途同归,实现了成为上市公司的愿望。上市新三板,为华阳募集资金、开发新产品、加大技术改造项目力度、扩大市场销售渠道、最终做大做强华阳各生产经营板块、为打造百年华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华阳坚持不懈认真打造“一个中心三个板块争取上市”的宏伟蓝图,眼目前,华阳总部已经形成了强有力的投资管控中心,核心板块变速系统板块、制动系统板块成功登陆“新三板”,正问鼎“创新层”和“精选层”;经营板块精打细算,个个扭转了被动局面,生产经营活动渐入佳境,各项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总部一座两塔27层的综合办公大楼华阳大厦项目于2020年6月28日下午正式举行开工仪式后,进展迅速、突飞猛进、日新月异,2021年1月16日在十堰市世纪百强大酒店百强厅举行了盛大的开盘仪式,总部的管控中心作用将发挥出更大的管控作用。
        2021年7月20日,华阳变速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精选层成功挂牌。7月25日,华阳变速向不特定合格投资者公开发行股票并在精选层成功挂牌答谢会,在十堰市世纪百强大酒店二楼漓江厅举行。变速董事长陈伦宏和华阳董事长陈守全分别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
        华阳改制过后十七年,经过前十二年的奋斗和拼搏,近几年走向了良性循环,呈现出勃勃生机,源自于有一支打不烂、压不垮、摧不毁的产业工人队伍。因为这支队伍里面有一个自强不息,高举旗帜,科学决策,有着较强的洞察力,决策力、指挥力、执行力的领导班子。源自于这个班子里面有一个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中能够眼中形势胸中策,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以人为本,敢想敢干的好班长。从领导人、领导班子到各级干部,再到整个产业工人队伍都时时处处展现出聪明睿智的行事方法和深谋远虑的智慧举措,形成了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这个领导核心在整个产业工人队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特别注重各分公司、各经营体产业工人队伍的建设,建设各分公司、各经营体产业工人队伍,始终坚持注重选拔和培养志存高远、求真务实、团结奋进的好班子,从而培养造就并带领一支精明能干的产业工人队伍,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较大的贡献。确保了整个队伍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一张蓝图绘到底,齐心共筑同心圆。
        纵观华阳的发展史,仿佛感觉有一种“坚强不屈的意志力,百折不挠的忍耐力、滴水穿石的持久力、披荆斩棘的创造力、敢为人先的创新力、泰山压顶的承受力、催人奋进的鼓动力”,让人坐不住、静不下、闲不了,跃跃欲试,产生编辑出版《路的高度——陈守全事迹媒体报道汇编》一书的激情,因为编辑此书就是为了向人们展示华阳五十多年波澜壮阔发展轨迹的历史画卷,用历史的经验教育和启示未来,用老一代华阳人在华阳发展的创业史上的亲身经历,为新一代华阳人接续发展打造百年华阳提供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按照心里的蓝图开工。时至今日,排除万难,楔入第一个水准桩之后,工程一步步向前推进,终于收官。
        翻开华阳的发展史,你会发现一个令人刮目相看而又不得不让人敬佩的人物,这个人物就是陈守全,他德高才显功大。华阳曲折漫长、艰苦奋斗的发展史为陈守全施展雄才大略提供了用武之地,陈守全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引领着华阳风起云涌、乘风破浪铸就了今日的辉煌。华阳和陈守全就是一个命运的共同体,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风助火势,火助风威。编辑出版《路的高度——陈守全事迹媒体报道汇编》就是总结宣传华阳发展史的成功经验,为奋进中的华阳人树碑立传
        毛泽东同志曾说过:“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正因为同人民结合起来,才能“生根、开花”。本文的主人公——共产党员陈守全来自职工群众,根植职工群众,胸怀实业报国的宏伟理想,从中专一毕业,就和职工群众一道结合起来,进华阳、搞建设、抓改革,求发展,就是为了为国家做贡献,让全体华阳员工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脱胎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郧县风动工具厂的华阳,一直沐浴在人们交口称赞的氛围中,却又是风雨兼程,几十年来,在老共产党员、董事长陈守全的带领下发展壮大,谱写着十堰市的工业传奇。现如今,陈守全已经迈入古稀之年,仍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夙夜在公,呕心沥血,为打造百年华阳而励精图治。在他的精心谋划和科学布局下,改制以后的新华阳一年一个新变化、一步一个新台阶,经济效益成倍成倍的往上增长;企业内外部环境得到不断优化和改善,好评如潮;员工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充满了勃勃朝气和旺盛的士气。在华阳人的齐心努力下,华阳两大生产经营板块双双上市新三板,一个进入创新层,一个进入精选层,在资本市场运作中如鱼得水,游刃有余。一个生产经营板块也顺利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导入了“利益共享”为核心的合伙人制度,企业与职工成了合伙人,形成了利益、事业和命运的共同体,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齐心协力,努力同心,正在集中精力把一个发展中的企业推向一个快速发展的轨道;其他几个经营板块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属龙的下海,属虎的上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创造性的开展工作,极大的推动了华阳的发展,特别是在北京中路集商业、办公、住宅为一体的华阳大厦的建设,以十堰市政务中心引力圈地,聚焦北京路商圈辐射力,以尊贵不凡品位、独占城市绝佳资源,透过华阳大厦全景玻璃幕墙,体味斗转星移中的城市夜空之美,拥揽整座城市的璀璨,展示出在陈守全领导下的华阳集团投资有限公司非凡的组织实力,描绘了华阳集团投资有限公司前程一片美好的历史画卷。
        “必须把华阳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把华阳的成功经验传承好、发扬好”。陈守全率领的新华阳,所缔造出来的这一爿湛蓝的天空,让我心潮澎湃,更加坚定了编辑出版《路的高度——陈守全事迹媒体报道汇编》的决心。经过一年多的筹备搜集整理,《路的高度——陈守全事迹媒体报道汇编》现已正式成书。
        本书从20多家报纸杂志、电台中遴选出近50篇文章,产生于改革开放之后,以及企业改制之间。出自各界人士之手,有著名作家梅洁,有《人民论坛》记者部主任欧阳敏、记者刘承炳,有《湖北日报》社副社长胡思勇、特邀记者袁正洪,有《十堰日报》社党委书记、总编辑郭崇久,有湖北省汉江师范学院党委书记杨郧生、有十堰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朱秀清、有十堰市文联主席欧阳学忠等社会名流和贤达。文体有消息、经验材料、通讯、报告文学。文章截取了陈守全和他的伙伴们在华阳54年的创业历史和奋斗足迹,他们深入到华阳集团公司各个生产经营活动的主战场调查研究,实地采访,用真情实感撰写出了一批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有弯度、有深度、有高度、真实反映陈守全和全体干部职工战天斗地、披荆斩棘、开拓进取、勇往直前的奋斗足迹的新闻作品,留下了一串串闪光的足迹,发出了积极向上的创业声音,发挥了培根铸魂的新闻力量,展现了鼓舞时代的历史担当。
        《路的高度——陈守全事迹媒体报道汇编》里面的文章表现出来,在华阳五十多年建设和改革发展历史过程中形成的 “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夸父逐日” 的精神; “敬业爱国,精益求新;追求一流,合作共赢”的华阳精神; “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改革开放的创新精神,团结一致的拼搏精神,永不满足的竞争精神”; “忘我工作、无私奉献、卧薪尝胆、励精图治、拼搏进取”的拼命精神; “团结一心,其利断金、众志成城、飞越颠峰”的奋斗精神; “爱岗敬业、求实创新、真诚合作、积极乐观、努力开拓、勇往直前”的工作精神。今天,立足百年华阳历史的新起点,面对打造百年华阳创业者的新老交替,新一代华阳创业者必须在学习华阳历史中继承弘扬这些华阳精神,并把这些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转化为干事创业、勇担使命的强大精神动力。
        新闻作品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历史前进的号角。从一篇篇新闻作品中,我们看到了陈守全和他的伙伴们、以及一代一代的创业者五十四年如一日扎根华阳、奉献华阳,脚踏实地,鞠躬尽瘁,用心血和智慧,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团结一致、齐心协力、风起云涌、披荆斩棘、开拓进取,凭着对党的一片赤城,凭着对伟大祖国的一片丹心,凭着对家乡人民的无限热爱,凭着对全体员工的真情关怀,以一往无前的冲劲,逢山开路的干劲,狭路相逢勇者胜的闯劲,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卧薪尝胆、励精图治、艰苦创业、奋力拼搏,用智慧、用热情、用汗水,苦干实干巧干五十四年,以“忠诚华阳、敬业报国、造福社会、永不满足”的华阳精神,硬是把一个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年年亏损的几十个人的小厂发展成为以车城十堰为核心,北至郧阳区,南至襄阳市汽车产业开发区,纵横500里的华阳走廊,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为政府提供了巨额税收,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培养和造就了200多名企业家和高科技人才奔赴湖北省各地创办和领办企业,成为地方企业建设的领头人和主力军。党和国家分别授予陈守全“全国优秀经营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十大杰出人物”、“中国企业管理终身成就奖”。前年国庆节前夕,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为他颁发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今年“七一”前夕,中共中央又为他颁发了一枚“光荣在党50年” 纪念章。
        在成绩和荣誉面前,陈守全说:“成绩是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全体干部职工共同努力所取得的结果,荣誉应该归功于党和国家,以及全体干部职工,我只是做了一点应该做的工作。” 
        这就是陈守全,工作高调大张旗鼓,勇往直前;生活低调沉稳谦虚,无不彰显出他的行事作风和人格魅力,更进一步彰显出了他的思想、眼光、才华、智慧、品格、心胸、肚量、魄力、精神、追求等一些超群出众的地方,不得不让人刮目相看和肃然起敬。
        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通过学习《路的高度——陈守全事迹媒体报道汇编》的作品,真实了解那一段段尘封已久的华阳历史,让新一代华阳人进一步明白华阳是从哪里来、又将要到哪里去、为什么而奋斗、建设什么样的华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学历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以昂扬的姿态奋力开启打造百年华阳建设历史的新征程,以优异成绩迎接华阳更加美好灿烂的明天。
        “修辞立其诚”,是我们文章里永远要捍卫的根本。《路的高度——陈守全事迹媒体报道汇编》作品,每个章节后面都有一颗怦怦跳动的真诚之心,每一枚文字都闪着赤诚的光。一行行文字,一双双脚步和奋笔疾书的双手,映照着写作者深入华阳、走近陈守全、走进职工群众之中,扎根各生产经营板块调查研究的身影,他们将自己、将陈守全与华阳建立起了密切的联系,撰写出了客观真实反映陈守全和他的伙伴们扎根山区艰苦创业、奋力拼搏的历史故事。这是陈守全的故事,也是全华阳的故事。  
 
        华阳54年的发展历程无时无刻不是彰显着“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的“三牛”精神。新的时代,在打造百年华阳的历史进程中,新一代华阳人更要继续以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扛起“开好局、起好步”的时代责任。老黄牛精神,贵在“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实干品质。老黄牛精神,贵在“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奉献品格。老黄牛精神,贵在“前仆后继、滴水穿石”的历史担当。奋斗赋予时间以意义,精神照亮民族的未来。时间属于奋进者!历史属于奋进者!
        古人云:“欲知大道,必先为史。”抓好新一代华阳人的学习教育,让创业基因、发展薪火代代传承’。《路的高度——陈守全事迹媒体报道汇编》作品里面展示出的华阳发展史是打造百年华阳的宝贵精神财富,作为新一代的华阳人把华阳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还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引导新一代华阳人从中体悟老一辈华阳人为什么“能”、华阳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为什么“行”、打造百年华阳为什么“好”,通过把华阳的成功经验讲授好、把华阳的优良传统发扬好,引导新一代华阳人真正做到明理、增信、崇德和力行,努力成长为担当建设百年华阳的新时代华阳人。
        华阳的发展绚丽多彩,新闻写作的土壤丰厚肥沃。作为一名华阳人,无比珍视华阳,尊重董事长陈守全和他的伙伴们,珍惜所拥有的养分,将伴随华阳前进的步伐,继续为华阳这棵大树浇灌养料,延续华阳文化根脉,用如椽大笔撰写华阳辉煌故事,书写华阳时代风貌,编辑出更多更好的文字,来记载陈守全和他的伙伴们的优秀事迹,讲好华阳的奋斗故事,弘扬好华阳的创业精神,用华阳的故事感动人,用华阳的精神鼓舞人,用华阳故事的精神火炬点燃华阳人奋斗激情,为打造百年华阳注入新的血液和推动华阳永续发展的强大动力。
 

    X关闭
    X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