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资讯中心 > 综合新闻 >

安徽太和:创新引领发展科技赢得未来

2018-10-16 | 编辑:中机教育网 | 来源:中国工业新闻网 | 浏览量:

        太和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地处黄淮平原南端,位于阜阳、亳州两市之间,是一个有180多万人口的大县。这座以书画之乡和樱椿之美著称的皖北大县,工业在转型发展的嘹亮号角中走出一波弯道超车的“独立行情”—————不仅财政收入迈入“40亿级俱乐部”,还演绎了工业增幅由全省县级靠后到正数第一的反转大戏。

  在太和调研,一路走来,听到最多的是“项目”,见到最多的是厂房,“工业经济‘唱主角、打头阵’”是县、乡(镇)的同志说得最溜儿的一个词。

 

优化平台

  工业园区是一个地方企业发展的“硅谷”,这一发展平台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工业经济的壮大。太和县以创建国家级开发区为统领,整合资源,以“洪荒之力”建设“一区多园(即太和经济开发区和城关等工业园”的发展格局。

  优化园区形态布局。坚持以产业发展为主,构建各具特色的产业园区。“一园一主业、园区有特色”的布局原则:一个产业园区原则上确定1~2个主导产业,其主导产业的产值占工业园区总产值的比重应达到70%以上,争取形成“一园一品”的产业集群,努力打造区域产业集群品牌。

  通过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兴建10多个工业聚集区,涌现出城郊的维极健康小镇、皮条孙镇的绳网、李兴镇的中药材、马集镇的毛发、肖口的绿色新能源等一批特色乡镇工业小区,形成了“绳网镇”“毛发镇”“药材镇”“新材料镇”“红木家具镇”健康小镇等经济发展的“雁群效应”,以维极健康小镇为代表的特色小镇,已然成为太和提升产业层次、优化产业结构、聚合高端要素的全新载体。

 

专心致志

  换届不转向不换“挡”。一张蓝图绘到底,专心致志干到底,不会因外部因素的干扰而放弃“接力”,这在太和肖口镇的铅冶炼的产业发展上得到体现。

  进入新世纪,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太和医药市场成功引入了“华药会”这个市场品牌。

  沿着“集—市—场—网”的路径成长,太和医药市场由最初的小集市发展成商业大都市,并借助互联网,实现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的结合,最终将进入“买全球、卖全球”。

  短短几年时间,太和奇迹般地成为数百亿元资本竞相流入的洼地,包括全球500强在内的企业巨头纷纷来此“攻城掠地”,生物医药产业迅速崛起。

  

产业化集聚

  太和开发区和各类工业集聚区也经历过“粗放”阶段,出现过毫无关联的项目遍地开花的现象。从2008年起,太和拉开了产业集中布局、积聚发展的大幕。

  “我们宁愿等有些企业,宁愿把有限的资源留给我们认为最有价值的企业。”哪些企业最有价值?太和全力以赴实施“龙头战略”,引进或做大产业的“金花”。

  贝克、德信佳、悦康、弘腾、华源等是太和医药产业引进或做大做强的“五朵金花”。

  

科技化引领

  如何把发展县域经济的“短板”补齐?变“短板”为“跳板”,太和县把抓科技创新作为必须补齐的第一“短板”,通过科技创新迅速起跳,把“短板”劣势演化成了“长板”优势!

  鼓励技术创新,对当年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对新认定的国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新获得省、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新认定为国家级、省级工程研究中心、技术中心、行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业设计中心、工程实验室和检验监测中心以及院士工作者、博士后工作站等给予5万~300万元不等的奖励。

  近五年来,太和县累计荣获省级科技成果4项、市级科技成果48项。贝克药业抗艾滋病药物开发技术获2015年度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实现阜阳市历史性突破。

  

资本化推动

  太和县是医药之乡、人发加工之乡、工业滤布之乡、绿色新能源产业之乡、绳网之乡、家具之乡,境内仅规上企业就有300多家,绝大多数企业都是在家庭作坊中成长壮大起来的。家族式管理、小农经济意识的局限,再加上业主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的先天不足,成为传统产业转型发展的最大制约。

  截止到2017年底,太和县各类企业在新三板挂牌企业38家,四板挂牌企业84家,富泰发艺司今年内将在中小板上市,挂牌企业总数位居全省县级首位。

  依靠挂牌上市、兼并重组等资本市场的“太和力量”,推动了县内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培育了大量的懂市场、会经营、具有国际视野的企业家,规范和完善了市场的法制环境。

  目前,生物医药产业不仅是太和县和阜阳市的首位产业,也是阜阳市惟一入选安徽省重点扶持的十大战略新兴产业。在太和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目前,该基地有72家规上医药生产企业。

  在突出打造以医药产业为重点的支柱产业同时,太和县协同推进发艺、工业滤布产业和再生有色金属冶炼产业等产业集群发展,彻底烧旺特色工业经济这把“火”。

  随着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从2012年起,太和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连续6年保持着每年20%以上增速,且一度高达30%。规上企业由2011年的106家发展到2017年的357家,工业总产值由2011年的123.1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460亿元。工业经济综合考核连续3年位居阜阳市第一。

    X关闭
    X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