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资讯中心 > 综合新闻 >

农机智能化助力夏收 农业现代化正加速

2020-06-18 | 编辑:中机教育网 | 来源:未知 | 浏览量:

  今年的新冠疫情对各行各业都形成了冲击,对农机也造成了巨大影响。随着农民更新换代,新一代年轻农民已经不愿意承受“脸朝黄土背朝天”的辛苦,这也日渐成为中国农业保障的隐忧。解决此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农机智能化、无人化,通过农机来代替人的劳动。新冠疫情下,要尽量减少人群的聚集,农业耕作和收获亦不例外,这无意中把农机智能化的进度提前了。

 

  实时调度全系统  麦收夏播并头行

  据农业农村部相关资料显示,全国冬小麦机收从5月28日起进入高峰期,已连续9天日机收超1000万亩。截至6月5日,全国已收获冬小麦达1.7亿亩,麦收进度过半,较常年提早3天左右,黄淮海主产区机收率超98%。其中四川、湖北、安徽已收获完毕,河南过八成,江苏、陕西过四成,山西、山东过二成,河北麦收已经启动。今年全国4万多个农机服务组织和300多万农机手投入夏收夏种夏管全程机械化作业服务一线,成为 “三夏”农业生产主力军。

  总体看,今年机收启动早、形势稳、秩序好、进展快。虽然受疫情影响跨省作业联合收割机有所减少,但由于各地机具保有量充足,通过提前细化供需对接等措施,促进人(机手)机(收割机)地(收获地块)匹配,引导机手在本地作业或在临近市县跨区作业,有力保障了麦熟有机收、机手有收益。针对湖北反映今年外省到鄂作业的收割机数量明显减少的情况,农业农村部5月12日紧急协调周边7省对接湖北8个有需求的地市,调度1.9万台联合收割机赴鄂支援抢收。

  近日,华北地区小麦成熟在即,“三夏”小麦机收主战场向北推进。农业农村部要求各地毫不松懈抓好各项措施落实,加强工作调度和部门协作,及时跟踪各地麦收进展和关注天气变化,坚持机收日报制度和24小时电话应急值守,与发改、公安、交通、气象等部门之间保持密切沟通,实时调度通报情况,合力保障麦收进展有序、不误农时。如出现区域性机具短缺等情况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组织调度机具和农机服务组织参与抢收,确保颗粒归仓。

  在抢收小麦的同时,夏管、夏播随即展开。各地正陆续开展 “三夏”全程机械化生产现场演示、田间日等活动,大力推广自动驾驶、秸秆还田离田、免耕播种、高效植保和产地烘干等绿色高效机械化技术,充分发挥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引领带动作用,提升“三夏”生产质量效率,为全年丰收打好基础。

 

  智慧农机成常态  耕种繁忙不见人

  如今,“农忙不见人”在全国多地成常态。在新疆,春耕春播的农忙时节,田间地头看不到几个忙碌的农民,取而代之的是北斗导航播种的 “智慧农机”;在山东,一个种粮大户利用收割机,3天就能收完560多亩小麦;在河北,收割机进度飞快,而且作业数据可实时传输到农机合作社负责人手机上。作为全国首批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整体推进示范省,江苏省粮食作物生产耕种收、植保、烘干、秸秆处理等六大环节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作业,目前全省共投入联合收割机超过14万台、大中型拖拉机及配套秸秆还田机12万台套以上、水稻插秧机11万台以上,其中各类智能农机装备5000多台套。令人欣喜的是,江苏智能化无人插秧机首次实现了较快增长,新增量占去年总保有量的近50%。

  6月11日,2020年智能农机装备田间日活动在河北赵县举办。活动汇集了国内农机智能化的最新成果,现场展示、演示了智能农机作业的13个集成模式与70多套典型机具,代表了国内农机智能化、作业精准化、操作少人化的创新研发能力和制造水平,也是智能农机装备和智慧农业技术在“三夏”生产中应用的全面集中亮相。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60后农民逐渐老去,农村面临 “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提种地、00后从未下过地”的问题。通过大规模“机器换人”,我国农业不仅缓解了劳动力不足的问题,而且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农业农村部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已从主要依靠人力、畜力,转向主要依靠机械动力,进入了机械化为主导的新阶段。

 

  跨区联合机械化  开辟农业新模式

  中国农机企业推动了中国农业发展的新模式。以雷沃重工为例,公司在出厂的每台收割机上都装有智能终端设备,依托这些智能设备,雷沃构建起智联云服务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全国农业设备的区域分布和实时工况一目了然。根据地区作业进度,结合车联网大数据、气象数据、区域作业进度、农机保有量、历史作业数据等,雷沃分析出全国跨区作业路线图并免费向社会提供。跨区作业路线图24小时更新,农机手可以做到哪里有活去哪里,精准跨区不空跑。农机手提升收益的同时,也保障了夏粮的及时收割。

  “三夏”期间,中国一拖收获机公司为每台东方红小麦机装上GPS定位装置,精准掌握用户分布及作业流动情况。后台人员,每两三个小时,汇总小麦机的适时分布,随时调节服务人员和服务车辆。

  从南到北,农机手利用 “农时差”,创造出“跨区联合作业”模式,开辟出巨大的农机服务市场。与农民传统的分散种粮相比,合作社规模化托管,平均一亩地一季种植成本能减少100元,粮食亩产能提高近50公斤。从10年前开始流转土地种植粮食,到现在把更多的精力转向托管服务,给农民打工、为种粮服务。智慧农业下的合作社规模化托管,正在成为农业合作新模式。

    X关闭
    X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