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资讯中心 > 综合新闻 >

走活区域教育资源优化“一盘棋”

2020-06-24 | 编辑:中机教育网 |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 浏览量:

又到入学季,孩子能不能进入一所好学校,成为家长最关心的事。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去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实施义务教育质量提升工程,要求促进县域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发展。在刚刚结束的今年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

对照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日益增长的需求,很多地方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道路上还面临巨大压力与挑战。如何解决好区域内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给家长解压、给“学区房”降温?近日,本报记者就此专访了山东省诸城市教育和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孙加军。

全域统筹啃下“硬骨头”

记者:请您简要介绍一下,近年来诸城市在推动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挑战?

孙加军:2013年,诸城市在山东省首批通过了“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验收。巩固基本均衡发展成果,实现优质均衡发展,已成为当前诸城义务教育发展新的紧迫任务。

但改革越深入,碰到的“硬骨头”就越多。比如,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全市教育资源配置又出现了相对滞后和不均衡的现象。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占比从2015年的38.32%迅速增加到2019年的48.15%,出现了一些较大规模的学校,城挤、镇弱、村空等问题日益凸显。随着新一轮高考改革带来的选课走班、分层教学等新的教学方式,人们对教育的个性化需求进一步提升。同时,今年突发的疫情,也对全市教育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

记者:城镇大班额、择校热、乡村弱等问题,一直是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面对这些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必须要啃的“硬骨头”,诸城市是怎样啃下来的?

孙加军:这些“硬骨头”之所以难啃,关键是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系统解决。

一是统筹学校建设,破解“大班额”。自2016年起,我们探索学校建设一体化工作机制。当我们了解到城郊一家企业因为合作方撤资,导致厂房大部分闲置,240亩土地利用低效这一情况后,由市政府推动民办龙源学校盘活该企业闲置土地,投资建设新校区,原校区则改为九年一贯制公办学校,一举实现了多赢。4年时间,全市新建、改扩建学校项目74个,投资34.44亿元,建筑面积110.87万平方米,可提供9.2万个学位。

二是加强政策协同,化解“择校热”。我们在均衡配置城区义务教育学校设施、师资等资源的基础上,每年会根据人口分布、学位需求等状况,科学调整划片招生范围,并及时预判发布城区学校学位预警,提前解决供需矛盾。

三是加快填谷扬峰,缓解“乡村弱”。建立数字教育资源投入保障机制,构建“政府引导、社会提供、学校选择”的供给格局,以教育信息化推动城乡一体化。

合理配置做大优质教育资源

记者:诸城市是如何合理配置资源,提高使用效率,放大优质教育资源效应的?

孙加军:我们深入把握政策导向,在教师队伍、办学体制、内部治理等方面持续优化资源配置,以结构调整实现提质增效。

一是创新工作机制,优化教师队伍结构。面对农村学校教师年龄老化、城区学校教师结构性短缺等突出问题,优先按“退补相当”原则补充编制内教师,不足部分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招聘聘用制教师。近5年,全市补充新教师2845人。同时,安排新进农村教师在市直学校跟岗锻炼两年后,再回农村学校任教。

2016年,刚刚选岗到诸城枳沟小学的李杨老师,被统一安排到诸城第一小学进行为期两年的跟岗锻炼。两年后,李杨老师回到枳沟小学任教,就在当年的全市小学语文青年教师课堂大赛中获第一名,让同事们刮目相看。

二是注重破立并举,调整城乡学校结构。我们采取“消除二元结构”“城乡学校联建”“一校长多校区”等一系列改革举措,扩增优质教育资源,努力办好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

我们将城区6所街道(开发区)学校划为相邻市直学校的分校区,紧紧扭住师资和生源这一牛鼻子,实行教师统一调配,学生划片招生,办学活力迅速激活。文化路小学和东武学校仅一街之隔,占地面积和教学设施相差无几,但一所是市直学校,一所是街道学校,原来招生时一“热”一“冷”。东武学校成为文化路小学的分校区后,师资统一调配,学生划片招生,经过3年多的时间,东武学校办学活力逐渐显现,学生规模从原先的20个班,扩大到43个班,学生数从原先的869人,增加到1911人,办学品质不断提升,得到了学生家长的认可。

三是汇聚育人合力,完善学校治理结构。我们坚持开放式办学,引导学校构建共享共治共赢的育人共同体。加强民主监督,及时反映家长的诉求,把学校教育晾晒于家长监督之下,并请家长参与学校重大事项决策。积极整合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社会资源,建设行走中的课堂,让社会资源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乐园。

加快推进全链条育人模式变革

记者:优质均衡是一种发展状态,更是教育质量的提升。诸城市在提升教育质量方面进行了哪些探索?

孙加军:我们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充分调动校长办学、教师育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快推进区域全链条育人模式变革。

一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要求,变革区域育人模式。我们聚焦“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在区域内整体推进全链条育人模式变革。比如聚焦治校育人能力提升,开设“龙城校长大课堂”,以“高端引领+自主阅读+集体分享+反思实践”为路径,推进校长学习共同体建设;立足区域实际设立基地学校,孵化突破区域特色育人活动、培植课程建设创新成果、设计学生学习动力系统等重点工作,以点带面,活跃全局。打破学科和学段壁垒,确立课程建设等九大主题147个小课题,推动学校协同攻关。

二是激活内生动力,转变教师成长范式。我们通过系统化阅读、项目化研究、伙伴式组织、开放式平台等,转变教师成长范式,激活教师成长动能。每学期组织全市层面的“晒书单”活动,促进读书成长。鼓励教师结合自身特长,打破学科、学校界限,组建成长俱乐部,让一个人的行走变成一群人的行动。

三是坚持“五育”并举,丰富学生成长方式。坚持以德为先,实施“观学研”成长工程,打造100多个“校园红色影院”。编写30余套红色校本教材,挂牌成立了20余处中小学红色教育基地,将红色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不断提高铸魂育人质量。坚持“五育”并举,成立县级教育质量监测评价中心,多种方式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评价。比如,我们以每年的体育素质监测为主线,以特色体育项目办学为路径,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目前,全市已有16所学校(幼儿园)被评为全国足球特色学校。

随着一批优质学校的投入使用,一批干部教师的迅速成长,一系列教育改革举措的落地生效,我们正努力把优质均衡的教育办到群众心坎上。

    X关闭
    X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