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眼查数据研究院22日发布的2021年度产业洞察报告称,今年,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四大区域,各自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其中,2021年长三角企业融资额占全国三成,京津冀企业平均单笔融资额居全国第一,广东机器人相关企业最多,成都文化创意方面的吸引力较强。
普林斯顿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员、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曹光宇在解读报告时表示,通观各大城市群和都市圈,其内部结构各有不同,有集群协同式,有核心引领式。这种差异值得额外关注。
京津冀:产业协同,交通一体化“提档加速”
产业联动发展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头戏。自《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以来,北京输出到津冀的技术合同成交额累计已超过1200亿元。随着京冀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等建设持续推进,京津冀三地产业对接协作进入快速融合通道。
在融资方面,京津冀也彰显出巨大的活力。报告显示,北京、天津和河北三地今年共计获得融资2000余起,融资总额高达3900多亿元,平均单笔融资额居全国第一,投资主要分布在汽车交通、生产制造、物流运输等领域。
交通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加速了三地融合发展。随着“轨道上的京津冀”加快打造,京张高铁、京津城际延长线、京雄城际铁路等相继通车,京津冀核心区1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
长三角:科创推动产学研用整合,产业集群蓬勃发展
长三角是国内创新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聚集了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行业的人才资源,一方面协同联动以往的优势产业,一方面利用城市资源发展新兴产业,形成聚合优势,大大提高了效率。报告称,由上海牵头搭建的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整合了三省一市2400多家机构的三万多套大型科学仪器设施,提高了利用效率;上海张江示范区有全国的1/7的科创板上市企业,G60科创走廊九城市也已集聚高新技术企业近2.9万家,聚合效应明显。
融资方面,长三角也十分活跃。报告显示,上海、浙江和江苏三地今年共计获得融资4800余次,融资总额近4500亿元,约占全国总量的三成,四大经济区域排名第一,投资投资主要分布在医疗健康、汽车交通、企业服务等领域。
粤港澳大湾区:全面开放产业多样化,机器人与制造产业领先
目前大湾区有25家企业跻身2021年《财富》世界500强,且产业结构相对全面。报告显示,其中广东今年共计发生融资事件近2000起,融资总额高达2000多亿元,投资主要分布在金融、物流运输、房产家居等领域。
大湾区拥有种类丰富的产业集群,如家电、家具、卫生陶瓷、服装等,还有香港的金融、运输,澳门的旅游等产业。佛山制造业承担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和全球制造创新中心的重任。
广东是全国机器人生产和应用大省,是国内机器人产业的主要聚集区之一。天眼查数据显示,广东拥有全国数量最多的机器人相关企业,超过7.2万家,今年新增企业数量超越江苏居首位,增长率高达80%。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西部支点,生产制造领域融资集中
近期发布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为未来一段时期成渝地区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引。
以重庆和成都引领的双城经济圈正担起“第四极”使命,并为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塑造支点优势。报告显示,重庆市和四川省今年共计获得融资600余次,融资总额达420亿元,投资领域主要分布在生产制造等相关等领域。
根据规划,未来5年重庆将完成14个支柱产业的项目建设,大力推进人工智能、物联网、新能源、汽车制造等领域的发展。天眼查数据显示,重庆市前三季度新增相关企业超2万家,较去年同期相比增长23.5%。此外,作为潮流文化中心,成都文化创意方面的吸引力显著。报告称,成都今年已新增超7万家文娱传媒相关企业,同比增长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