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蟹壳为宝 山东宁阳华兴集团走出一条海上生物“新丝路”
2017-07-01 | 编辑:中机教育网 | 来源:中国工业新闻网 | 浏览量:
有人说,纺织是传统产业,注定要走向沦落。而在山东宁阳这个农业大县地域环境里,一家有30年历史的传统纺织企业——山东华兴纺织集团,研发的特种功能布不仅应用于“天宫一号”和“神州八号”内饰,技术还获得美、日、韩三国专利授权。近日,在山东华兴集团科技馆,一系列展品让记者大开眼界。
“不与粮棉争土地,不与石油争资源。”在科技馆入口处,企业研发理念显得格外耀眼。“我们考察过竹纤维、大豆蛋白纤维,最终选择了海斯摩尔。”山东华兴纺织集团董事长胡广敏说,近年来,集团一直在谋求转型升级之路,挑选新纺织原料,2007年,企业锁定了以海洋生物质为基础的新材料领域,到海洋中去寻找“新丝路”。
在科技馆模拟车间,记者看到了用透明罐装起来的虾蟹壳。“这些都是壳聚糖纤维的原材料。”工作人员介绍,壳聚糖研究在国际上已有200年历史,具有杀菌、止血的生物学特性,曾经美军士兵急救包里都有一块急救布,就是用高浓度壳聚糖溶液浸泡的抑血绷带。
“原料是深海鳕蟹壳,加上提取工艺特别复杂,所以国内乃至国际都难以将其产业化。”胡广敏说,壳聚糖被国际上称为人体生命“第六要素”,如果能将其纺成纤维“穿”在身上,对于保护自然和人类健康,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据了解,高分子壳聚糖纤维曾是国内东华大学等实验室的重点研究项目。壳聚糖属于边缘科学,国内尚无装备可织造,国产原料供给不足,当时普遍认为,这不可能产业化生产。
成功的关键,正是公司研发团队领头人——总工程师周家村。“我们用了五年时间,研究从普通虾蟹壳里提取壳聚糖,并试着研发壳聚糖纤维生产线。”周家村说,从最开始百孔、万孔喷丝板到如今十万孔,每一根“海斯摩尔”都包含着团队巨大的付出。“在试验5万孔喷丝板时,大家直接睡在车间了。”周家村说,当时因溶液粘度大,纺丝轴连续断掉,后来他尝试在计量泵中加入锡纸片,最后终于成功。
穿上隔离服,戴上口罩,在周家村带领下,记者来到海斯摩尔生产车间。溶解纺丝液、喷丝、拉伸定型、微波干燥……每道工序都包含着一项项专利,如此全自动化、2000吨产量的生产线,加上生产和技术人员,仅仅需要40多人,却申请国际、国内专利120余项。
“溶液脱泡是非常重要的一步,纯壳聚糖纺丝液黏度大,是传统粘胶纤维的十倍,用传统脱泡方法不现实。”周家村指着面前的原料反应釜对记者说,当时他走遍全国各地,在翻阅一本国外书籍时了解到让纺丝液“提升搅拌”的方法,随后他着手改进,终于脱泡成功,此项技术获得了美、英两国专利。
“我们设计了水刺、针刺、热风三条壳聚糖纤维非织造布生产线,填补了国内外空白。”周家村说,几年间,公司参与起草了壳聚糖纤维混纺针织、GB/T医用壳聚糖纤维等六项国家标准,从袜子到内衣,从面膜到医用止血绷带,到航天特种功能布,2012年企业成为“中国航天事业合作伙伴”,2013年获得中国航天事业贡献奖,成为中国航天专用产品,壳聚糖纤维的概念也愈发响亮。
说起今后的发展,董事长胡广敏显得格外兴奋。“莱卡现在几乎是所有氨纶纱的代名词,我们要把海斯摩尔打造成‘中国式莱卡’。”胡广敏说,目前公司与海嘉铭、日本丰田、德国利达等70余家企业建立生产合作,与英国Medtrade、台湾明基、安莉芳等120余家企业建立了产品开发合作,涉及航天军需、家用纺织、卫生用品等多个行业。
“目前我国在新材料领域还很落后,特别是生物纺织材料,这是未来科技发展的方向。”胡广敏说,从棉纺到新材料再到产业应用,海斯摩尔用了6年时间完成这三级跳,但目前主要输出产品还是原材料纤维。“只有纤维与产品、品牌创新叠加,才能提升中国纺织业整体水平。”为此企业规划了海斯摩尔科技园,希望通过产业联盟,形成一个生物材料企业聚集的产业集群,真正走出一条纺织的“蓝色之路”。
上一篇 上一篇:站在泰山之巅看山东宁阳如何加快新旧动能转换进程
下一篇 下一篇:青岛市食品快检大“网” 兜住“舌尖上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