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资讯中心 > 综合新闻 >

“两化深度融合”之关键:打破行业知识壁垒

2017-11-08 | 编辑:中机教育网 | 来源:中国工业新闻网 | 浏览量:

        10月29日下午,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赛迪顾问)总裁孙会峰给中国企联-德稻智能制造领航班之青岛站学员讲授了《智能制造十大趋势与企业创新路径》。

    孙会峰在授课现场告诉中国工业报记者,“两化深度融合”之关键是打破行业知识壁垒。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有技术的背景,又要有行业的专门知识,而这样的人才恰恰非常缺,因为过去我国的培养体系是完全割裂的。所以,最近几年工信部苗圩部长讲两个IT,即工业技术和信息技术,其实信息技术的变化要超过工业技术的变化,所以才有“两化融合”和“两化深度融合”这样的说法和要求。

    “互联网+”不是单纯的一个技术

    孙会峰认为,信息技术或者叫互联网是一个综合性的应用,“互联网+”不是单纯的一个技术,而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目的是让新制造业强国,为此必须发展先进制造业,必须把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以及大数据技术和传统产业深度融合。这些的背后都凸显了IT技术和新的产业,包括IT技术自身的一些新的演进。

    如何地理解这样一个技术?它不是一个单纯的网络,也不是一个单纯的电商,而是这样一个技术的应用给实体产业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如,在互联网上的一分钟,比如在百度上会有300万次的搜索,一分钟会产生海量的数据;到“双十一”了,在天猫上一分钟会产生上百亿的交易量,已经深刻地影响到实体产业。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一是端的数量在增加,以后人均的端会有上百个甚至上千个。二是人们在线时间增加,造成数据量(交易数据、交互数据和传感数据)无限地增加。这些数据之间会产生比较大的价值,现在很多地方在做数据的产品、汇聚、整合,工业领域也是一样。

    数据领域如何产生价值?

    首先体现在商业智能领域。如,现在所有人的手机里边都在用支付宝和微信两大支付平台,而且海外已经接受了。

    其次,体现在数据本身的商品化。如,快递员把东西送到你家以后,留下一张单子,留下的这张单子原来有人采集,五毛钱一页,要的是你的家庭地址、通信电话、购买什么东西。尽管这是不合规的,但这就是数据的商品化(被快递员拿去商品化了)。

    第三,体现在技术的进步。如,手机现在可以看大片,不像三年前或者五年前老延迟,卡着。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技术的进步,体现在诸如芯片和刷屏的技术等。

    在过去几年里,IT企业有大量的在做转型,如微软、IBM、惠普等。这些当年非常辉煌的企业在一轮一轮地变化,这种变化就是产业孵化。搞IT、搞云计算、搞大数据、搞人工智能,终极的状态都是在做孵化转型,即产业链的垂直一体化的整合,无论现在处于哪个层次,最终是希望能给客户解决问题,基于客户的问题去重新构建供给的能力。这样的一种变化支撑了整个信息社会信息的应用,以及传统产业的一些改造。

    从技术的角度上讲,这种变化就是“强大的云+丰富的端”。所谓强大的云就是背后有强大的服务能力,可以支持各行各业。这个云里边包括了计算能力、存储能力、网络通讯、控制,甚至一些数据和数据的采集、存储,等等。

    把这种能力封装以后变成一个平台,变成将来的服务,就支撑了“互联网+”战略,即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

    为什么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

    很重要的就是体量很大,但技术水平不够,因为发展的阶段需要完成原始积累,之后向更高阶段转型。如技术密集型的工业,现在很多还是矛盾密集型的,或者叫要素密集型的。另外,主要产业的门类会发生变化,如基于材料的、能源的、信息技术的。这样的一种变化其实就是产业的演进,包括产业门类的变化、组织形态的变化、影响企业的关键因素的变化(如技术、人才、资金)、产业竞争的变化,等等。

    德国工业4.0、《中国制造2025》、美国工业互联网,三者竞争最为激烈的是在ICT技术里面。我国把网信办从工信部分出来,很大程度上就是要解决网络的安全和关键设备、系统的安全。

    技术的创造和革新,其溢出和渗透的效应是远远超过别人的。如,五年前甚至是三年前我们也不知道有摩拜,或者OFO这样的共享单车的业务类型,或者这样的企业品牌。共享单车解决了城市交通里面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因为而无论怎么做,公共汽车站或者是地铁站是不可能修到家门口的,到家门口的这一段怎么解决?共享单车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硬件软化、软件服务化、硬件和软件服务一体化,不单体现在IT行业内,IT行业和其他行业之间也是如此。如制造业,有服务性制造和制造业的服务化;所谓智能制造,就是IT技术和制造技术之间的融合,当然也包括材料技术,还有很多,比如共享经济。共享单车和滴滴平台就是和出行、交通行业在做融合。

    融合型的生态体系还会继续下去。如,搞制造的人把机器人说成是机器产品,但搞IT的人认为它是一个电子产品,这就叫产业融合。产业融合会使产业之间的边界非常模糊,国家统计局讲的一产、二产、三产,基本上不能讲述今天的事情。

    这种跨行业之间的融合,现在只是刚刚拉开大幕,在工业领域尤其是制造业领域还没有大踏步开始。而在消费领域的融合我国基本上是全球领先,如零售,整合了商品流、资金流、物流、信息流、人流。但在工业领域目前很难做到,远远落后于在消费领域的信息化的水平。

    互联网和制造业之间的融合凸显“四化”

    孙会峰认为,互联网和制造业之间的融合主要体现在:在线化、去中心化、个性化、碎片化。工业物联网或者说物联网、务联网,就是实时在线的,服务型的东西都可以线上化,人和物、物和物之间连成了一个产业形态。

    去中心化影响最大。企业的组织形态都会发生变化,包括政府的那个政务服务大厅将来也会消失。所有的东西都可以线上化,为什么还要个大厅呢?现在所有的东西都需要自证清白,以后都不需要自证,这些不是消费者的责任,是供给者的责任。所有的东西都在线化以后,这些东西都可以在线上实时地显示,实时体现价值化,提供给人们服务就可以了。

    这样一种去中心化其实就是用新的组织形态来统筹所有的人流、物流、信息流,重组出来提供一种服务。

    个性化的需求,使得传统产业成为一种定制性的行业,这不仅仅是消费领域,供应领域也是可以的,具有高度个性化。单个订单量大而产品周期又长这些特点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碎片化,就是把整个的场景挖掘出来,生产的时空、生产的内容、消费者的注意力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互联网+”会引起一些制造业的深层次的变革,如推动智能制造成为新的生产方式。互联网实现了要素间的互联互通和增值集成,这时候机器的运营、车间的配送、企业的生产、市场之间的需求,使得所有的信息、原材料、零部件、产品的集成全过程变得更加精准协同。

    工业云的平台推进要素的优化整合。工业云将会成为一个新的生产设施,为研发、加工、经营管理提供更多的资源支撑和服务保障。这时候所有的供给就会打破企业的边界,打破地理上的分布,所有同行业的企业只是这个云平台的一个供给方,这时候才能实现全行业的协同,才能真正地实现资源的盘活、成本的降低、集约化利用。新的制造形态也会发生变化,如3D打印。

    工业大数据会成为生产决策的一个很重要的支撑。如杭州一家企业给中核能做工业大数据就只干了一件事:远程负责。

    中核能在内蒙和甘肃有很多风电厂,有很多风机,一台风机很贵,几百万到上千万不等,风机的运行状况需要监测。过是人工巡视的方法,成本很高,因为风电厂都在比较偏远的地方,一旦坏了每天发电的效率会下降。每台风机必须根据风向去调整它的方向才能提高发电效率,过去也没法做到。

    现在,这家企业在每台风机上花了五万块钱做了很多传感器(相对一个一千多万的设备来讲,五万块钱是毛毛雨,0.5%),发电效率提高了15%,意味着成本下降了50%。传感器可以预测这个部件发生故障的可能性,然后调度人去做。另外,根据风向调整风机的方向,提高发电效率。以后每次根据当年测定的发电效率,大家进行分成。这就是工业大数据,虽然不是生产线的。所以工业大数据将设计、制造、运营、服务的全过程变成了一个很重要的定量化的要素。

    这家企业只是请了一个数据工程师负责建模。这个数据工程师年薪120万,比搞IT的收入高,也比搞制造业的收入高。因为这个数据工程师既懂IT,又懂制造业。所以说,工业大数据于两化融合非常重要。

    目前,制造业重新成为经济竞争的制高点。因为制造业不但解决就业、带来税收,而是有大量的创新机会。发展模式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共享经济为制造业提供了新的转型方向。智能制造就是两个IT之间的融合,即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之间的改造。

“两化深度融合”之关键:打破行业知识壁垒

    X关闭
    X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