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资讯中心 > 企业动态 >

精抛细磨 为国造利器

2018-11-02 | 编辑:中机教育网 | 来源:滨海时报 | 浏览量:

        “该同志从事光学冷加工工作30余年,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与光学行业知名专家合作,圆满完成了以‘风云2号’气象卫星和‘神舟’系列飞船等为代表的多个系统用高精度光学零件加工。1996年被国家劳动部破格评为技师。”  

110113.jpg

  王东江(右)向团队成员传授加工技术

  在天津滨海新区有很多不为人知的高技能能工巧匠,王东江就是其中的一名。近日,保税区总工会介绍了2017年度“保税工匠”——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三院八三五八所高级技师王东江的事迹。

  保税区总工会有关负责人介绍,“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一口号是王东江与团队的座右铭,“严、谨、细、实”是他工作的准则。

  创新工作室领军人物

  “中国航天基金奖”“航天技能大奖”获得者、天津市技术能手、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三院“劳动模范”、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三院八三五八所首席技师、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三院教育中心讲师……一大串的荣誉让人对王东江有了最初的印象。

  “光学冷加工有多个工种,如粗磨、精磨、抛光、定心磨边、胶合、复制等。通过多年的努力,王东江对这些专业都能灵活运用,使自己的技术水平得到良好展现。”据介绍,多年来,王东江带领团队一直从事解决光学冷加工的难题难点,攻克新材料的加工方法。由他带领的技能创新工作室,以经典光学加工组为核心,承担所内各型号经典光学加工科研生产工作,设有粗磨、精磨、球面抛光、平面抛光、定心磨边等工序。在红外光学零件加工领域,材料特性差异大,加工难度较一般可见光透镜大。王东江带头技术创新,先后提出并改进了红外常用材料硅、锗零件的加工方法,用白刚玉替代氧化铬去除光学零件表面砂眼,使抛光效率提高几倍;特别是对硬度高的硅,提出并采用电子纯抛光液替代进口抛光液,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并使零件加工成本大幅降低;针对贵重的锗晶体材料精密抛光,提出并采用多个等级金刚石微粉实现了快速抛光,有力保障了研制生产工作。由王东江参加的新材料工艺摸索工作,指导并采用创新加工方法,使硒化锌、砷硒锗等新型材料较快应用于多个关键型号光学零件生产。

  由于业绩突出,王东江工作室先后被天津市总工会授予“天津市劳模(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先进典型”;被天津市国防工业工会授予“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被航天科工三院授予“王东江技能大师工作室”荣誉称号。获第二批天津市人才发展特殊支持计划——技能大师资金特别资助。

  技术攻关成果显著

  这些年,通过王东江的努力,先后解决了多型产品红外光学零件的生产难题,最早在国内实现了最大的Ge窗口等导弹整流罩的研制,并批量装备部队。在承担某型号关键件大直径薄型锗透镜研制加工工作中,由于该零件直径超出普通零件,厚度薄,同时面形精度要求高,加工难度和风险极大,原来的工艺水平不稳定,加工效率较低。王东江通过潜心研究,精心操作,较好地完成了研制加工任务,并使生产效率提高5倍。

  新形势下,面对国家重点工程民用专项某大视场光学载荷中粗糙度、面形精度、表面疵病指标等综合指标国内最严格的红外光学零件研制任务,王东江知难而进,与设计、工艺人员充分结合,提出了完整翔实和切实可行的技术方案,带领团队圆满完成了初样阶段的研制任务,为该专项任务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王东江不断攻坚克难,创新技术,积极培养后备力量,带领团队圆满完成以飞航导弹、“嫦娥”等民用航天项目为代表的多个重大型号的研制和批产任务,取得优异的成绩,为我国航天事业和光学加工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得到各级领导和同事的高度评价。

  技术传承与发展

  这些年,王东江积极带领团队紧密围绕“二次创业、跨越发展”的战略目标,以提高光学加工队伍素质和技能为宗旨,积极提升红外光学零件的加工技术水平。几年来培养高级技师1人、技师多人,整体技术水平得到了提高,绝活、绝技也得到了传承与发展。同时,发挥高级技能人才团队传、帮、带作用,探索实践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围绕科研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充分发挥集体智慧,通过交流研讨、授课指导等形式,对绝活、绝技和先进操作法进行推广,提升了全体人员的整体技术水平。

    X关闭
    X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