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资讯中心 > 企业动态 >

红峰公司新型惯组追梦誓言

2019-01-20 | 编辑:中机教育网 | 来源: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机经 | 浏览量:

        难忘,高枫顶着胃痛改程序,流着泪还在调试;邓卫林几次温补板归零,白了半个头;难忘,车工刘庆军不厌其烦地加工各种工装,深夜还留一句“不行再来,我等你!”;振动技师罗兵陪我熬最深的夜,陪我抽最苦闷的烟。捷报传来,红峰公司设计师胡琪波在朋友圈真情留言。
         “红峰五种控制系统产品通过了考核,特别是某新型惯组首次实验表现完美,这对红峰公司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红峰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柯尊智激情满怀,对红峰的未来充满信心。
        风雨逐梦人。“保卫惯组技术阵地!”这是红峰惯组项目组的铮铮誓言,他们在巨大的竞争压力中一诺千金,闯字当头,新字当先,苦干实干,用辛勤的汗水、默默的耕耘抢占前沿技术阵地,在竞争的风雨逆水行舟,开辟一片新天地。

 逆水行舟
        竞标,几年前还是一个新词,现在已经是红峰人的常用词汇。2015年12月,九部总体设计的新型惯组参加方案竞标首战告捷。红峰公司负责惯组的工程化,副总师周承平和同事们一样,感受到了巨大的危机:“在两次实物比测中,我们的产品在细节上不成熟,排名逐渐落后。”市场的风雨,把红峰人逼到了悬崖边缘,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红峰人把巨大的压力化作前进的动力。
        实物比测,九部和红峰公司设计师集中办公,这是一个跨单位、跨部门、跨专业的年轻团队。项目组每天早晨对着投影讨论设计方案,意见统一后再画图。设计师边画图,工艺师边理解消化,同时也对加工工艺性提出自己的看法,边画图边讨论边工艺审查,效率大幅提高。很多工装和非标几乎是在和设计图纸并行设计,大协作高效率,带来的是技术上的大突破。
        新型惯组专用试验室墙上的白板上,是红色大字“同心协力齐头并进,保卫惯组技术阵地!”,大字下面是项目组成员的签名。由陆俊清、吕江涛等人组成的九部红峰“惯组突击队”,从此24小时奋战在试验室里。振动精度超差,三天三夜,陆俊清、吕江涛一直在振动现场,振动、数据分析交替进行,故障复现、故障定位、故障排除,每个细节都不放过。他们奋战的身影,无声地鞭策着红峰的每一位攻关者。
        新型惯组攻关中,项目组都按 “惯组”作息时间,凌晨睡觉,白天正常上班。装配车间每晚都是灯火通明, “这种通宵加班已经持续几个月了。”主管调度员苏杭手里拿着该新型惯组生产计划表。这份计划按小时安排,24小时没有间歇,各岗位按时间表接力。“不管什么时间,即使是深夜,也是在岗的,大家都很齐心!”苏杭说话的时候有些感动,眼圈发红。
        副主任设计师胡琪波说:“1:00睡觉说明今天很顺利,不顺利的时候是通宵。” 胡琪波虽然只负责产品中的锁紧机构的设计,但振动精度超差有多种原因。在集智分析中,故障树分析有16个因素,这些因素要一个个排除,胡琪波带着团队,振动试验超过1000次。振动试验每次1分30秒,白天振动台没空,大多都排在晚上,试验通宵达旦已经成为常态。 
“跨”出高精度
        环境适应性是制约高精度光纤陀螺工程化应用的关键因素。高精度陀螺的攻关,让红峰跻身于陀螺技术先进行列。
        陀螺“跨条纹”让设计师高枫伤透了脑筋。寒冬腊月,一次次振动冲击触发摸底,高枫总算完成了算法的初稿编制,还来不及分享成功的喜悦,冲击前后陀螺输出变化量出现超差。长时间的奋战没有结果,反而出现更多问题,高枫的心情一下跌到谷底,甩门而出,吹一阵寒风,让自己冻透,清醒清醒,再含着眼泪回到试验现场。她从误差源分析、仿真计算、冗余设计、风险规避等多个方面对算法进行了近十轮优化,她说,这叫真正的“呕心沥血”。
         “鸡腿” “长草”这都是项目组成员对不合格陀螺输出的谑称。试样阶段,产品突然集中爆发精度超差问题。副总设计师彭志强带领大家重新梳理排故过程后,要求对装配、调试所有环节再次确认。慢工出细活,陀螺设计师徐文强、张庆伟从大量的调试参数与信号比对中,终于摸清规律,解决了输出异常的问题。
        转位机构作为新型惯组的执行机构,其性能对整个产品的精度十分重要,其中转动平稳性是一个重要的指标,也是调试过程中最难、耗时最长的一步。汪东政分析结构机理、姜见龙分析数据、王娜修改软件、熊著清调整装配工艺、龚玉军调整装配方法,几个人通力合作。周末两个休息日,他们指导师傅们装配、调试,从早8:00到晚8:00。姜见龙调侃道:“我们常常很‘充实’地过着周末。”产品带给这群攻关者的是一个个不眠之夜,姜见龙说:“满脑子都是产品,在梦里都在想解决问题的思路。”
        试验摸底阶段,“卡”成为了转位机构的代名词,转位卡滞、解锁卡死成为研制例会的重点讨论问题。为了摸清产品在高低温状态下的尺寸变化,在结构副总师蔡建军的带领下,汪东政、熊著清、龚玉军三位项目组人员在低温-40℃和高温+50℃的条件下对产品各零件反复测量,终于摸索出产品零件在随温度变化的数据,最终使产品能够在全温度环境下可靠工作。飞试前,转位机构经受了20000次转动验证,真正做到万无一失。
 
        惯组装配间,装配培训已经展开,龚玉军和陈华两位大师毫无保留地讲解装配要点,示范装配要领,为产品批量生产做准备。惯组阵地上,两种新型惯组攻关同时在试验室里进行着,保卫惯组技术阵地的技术人员,又投入到新的攻关之中,追逐新的梦想。 (邓顺英)

    X关闭
    X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