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行业新动能、新业态、新标杆 2018中国汽车企业创新安亭指数正式发布
2018-12-10 | 编辑:中机教育网 | 来源:中国汽车报 | 浏览量:
12月8日,由汽车评价研究院主办的2018年中国汽车企业创新大会暨中国汽车企业创新安亭指数发布会在上海举办。虽然这几日上海频繁降雨,天气格外寒冷,但论坛的现场却无比热烈,近百家车企高管、数十位汽车和经济领域专家、近800多位代表集聚一堂,不仅见证了“2018中国汽车企业创新安亭指数”的发布,还对当前车企的新形势、新常态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董扬
对于中国汽车产销量的负增长,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世界汽车组织第一副主席董扬在大会上表示,是市场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但同时,他也指出,2018年中国汽车产业发展也取得了不少成绩,新能源汽车发展形势向好,三电技术发展有所突破、充电桩数量也在增加;自主创新投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顶峰;而中国品牌的表现更是可圈可点。董扬表示,中国汽车产业必将实现由大变强的转变。
中国汽车创新安亭指数首创于2017年,旨在通过分析国内汽车产业创新现状,科学评测出国内汽车企业的创新指数,促进中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引领中国汽车产业加快转换发展动力、向生产服务化、个性化,产品电动化、智能化,使用共享化方向发展。
刘平均
自安亭指数推出以来,除了激发了我国汽车企业的创新意识,也增强了其对于品牌建设的认识。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理事长刘平均认为,打造品牌是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环节。从2011年开始,中、美、德三国进行了深入交流,最终确定了评价品牌价值的“五要素”,即质量、服务、技术创新、有形自资产、无形资产。“中国品牌发展需要国际合作,世界品牌发展需要中国力量。”刘平均表示希望通过对中国品牌价值的评估,能够更好地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推动供需结构产业升级,树立中国品牌良好形象,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品牌发展道路。
今年的中国汽车企业创新评价,延续了首届的方式,分为两个系列,即中国汽车企业创新综合排名、中国汽车企业创新单项排名。专家评审组经过实地走访及听取企业现场答辩等方式,几经考察、热烈讨论后,选出了2017年度中国汽车(乘用车)企业创新TOP20,其中包括自主企业TOP10、合资企业TOP10,中国汽车(卡车)企业创新TOP10,中国汽车(客车)企业创新TOP10,中国零部件企业TOP50,其中包括经济规模TOP10、研发经费投入TOP10、有效发明专利TOP10、利润率TOP10、成长性TOP10。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中国乘用车创新企业的TOP20主要聚集于长三角和珠三角,这一群体虽然整体稳定,但也有小幅调整,呈现出了自主企业与合资企业创新竞争势均力敌的趋势,且有些自主企业创新产品更新率更高。但合资企业在研发投入上比自主企业多,所以自主企业在技术研发创新方面还需要加大投入,方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更多优势。
面对当前的激烈竞争,长城汽车高级副总裁、光束汽车董事长赵国庆认为“开放是创新的土壤”,企业想要持续的创新就必须要开放,用开放的理念思考问题,用开放的心态对待问题,用开放的模式制定战略,用开放的举措处理问题,用开放的胸怀包容问题。赵国庆承诺,长城未来将更加进一步开放,以实现在竞争中“与狼共舞”。
谭本宏
当前,汽车行业正在面临转型,但在这一过程中,不免出现了一些违背客观规律的做法,重庆长安汽车执行副总裁谭本宏指出,在新能源领域,短时间高计量资本进入的同时,需要注意产生更大的泡沫。
创新是国家和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础、市场制胜的途径就是创新。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形成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的理念下,汽车评价研究院创立了“中国隐形独角兽企业”研究评价项目,该项目希望通过评选发现行业新星,并搭建平台予以孵化,使其成为中国创新型企业的标杆,为科技创新型企业登录国内外资本市场服务,支持我国供给侧改革和新经济发展。
郭铁成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中国汽车企业创新“安亭指数”首席专家郭铁成认为,汽车研发投入已经进入了双千亿的时代,但中国汽车产业总体的研发投入强度低于全球汽车的研发投入,好在本次安亭指数筛选出的企业均属于研发投入比较好的,这表明中国汽车产业的先头部队与国际创新保持了同步性。他判断,汽车独角兽创新集群喷薄欲出,而替代能源、无人驾驶、智能网联则是引领未来的三架技术马车。
在这样的标准指导下,汽车评价研究院从100余家候选企业中经过资格审查、初选、答辩和投票环节,遴选出首批中国汽车行业的15家“隐形独角兽企业”。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创新环境和改革力度是隐形独角兽企业诞生的基础,在本次入围的15家企业中,2家为中外合资企业,13家为民营企业,主要集中在电动化、轻量化、智能化领域。通过分析,能够成为隐形独角兽的企业必须掌握独特的、颠覆性技术,拥有难以复制的商业模式,有突出的主营业务并拥有巨大市场空间。
上一篇 上一篇:超级电容核心电极材料大规模量产取得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