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资讯中心 > 综合新闻 >

一带一路”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前所未有的机遇

2017-07-18 | 编辑:中机教育网 | 来源:中国工业新闻网--中国工业 | 浏览量:

一带一路”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前所未有的机遇

  当前,“一带一路”已经从中国的倡议变成了全球共识,“一带一路”代表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合作的行动指南。国际产能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我国在国际产能合作方面已经取得了很明显的成效。在7月15日召开的第十三届中国工业论坛“一带一路”与国际产能合作主题论坛上,商务部对外投资和经济合作司副司长周学文、中国工经联企业社会责任促进中心主任王晓光、信达文莱董事长袁平、中国工经联中国工业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智库专家李文、中国诚信信用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助理张英杰围绕中国企业如何践行“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企业如何在国际产能合作中履行社会责任、加强风险防范意识等方面进行了互动和交流。主题论坛由中国科学院教授、“一带一路”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刘卫东主持。 
  践行“丝路精神” 
  在今年5月举办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以及“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提倡发挥各国优势,实现资源高效配置。 
  在本次论坛上,与会专家就丝路精神以及“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刘卫东表示,中国企业须以全球视野、全球资源整合能力,解决全球性问题。若能实现这种全球担当,中国企业将不仅能被世界接受,更会赢得世界的尊重。国际产能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非常重要的内容,践行“丝路精神”要把握好“互利共赢”,企业“走出去”必须履行社会责任。 
  王晓光认为,“一带一路”的提出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创造了战略机遇,搭建了国际化大平台。中国企业在海外购买制造业企业实际上是一种合作,要与海外当地民众达成充分共识,在此过程中,“丝路精神”非常关键。针对不同国家情况,中国企业“走出去”要把握对方需求,发挥自身优势,要做好经济社会环境基础设施和制度的五个维度分析;要把产能跟当地真实需求相结合;要加强政府、社区、NGO等多方合作;要达到共赢,必须协调好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要树立品牌,提高品牌认可度,只有这样就可以把“丝路精神”很好地落实下去。 
  周学文介绍,这些年来我国在国际产能合作方面已经取得了很明显的成效,比如中国中车,到2015年末,在全球83%有铁路的国家都有中车的产品。目前中国企业在36个国家在建合作区77个,其中在20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建合作区56个,累计投资185.5亿美元,入区企业1082家,总产值506.9亿美元,上缴东道国税费10.7亿美元,为当地创造就业岗位17.7万个,对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工业化进程、产业升级和双边经贸关系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推进国际产能合作是保持我国经济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的重大举措,是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增强国际竞争优势的重要内容。“一带一路”对我国对外投资的引领作用显著。“一带一路”倡议日益得到相关国家认同和响应,与我国加强投资合作的意愿不断增强,我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和对外承包工程快速增长。可以说,“一带一路”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机遇。 
  但与此同时,海外投资的固有风险依然存在,而且因为“一带一路”沿线诸多国家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误解和分歧在所难免,因此“走出去”过程中的商业、法律和政治等风险不容忽视。 
  一是从海外投资环境看,中国企业与西方跨国公司相比有明显的“后发劣势”,大部分只能到投资环境差、风险高的国家和行业去寻找机会,有的市场看似空间巨大,实则有效需求不足,盲目进入将带来高风险。 
  二是从企业管理能力看,我国海外投资起步较晚,企业不熟悉国际市场、缺乏海外投资经验,以及会计、律师、咨询等中介机构发展程度低、风险评估能力弱等问题比较突出。海外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复杂多变,语言文化、商业规则、法律体系、行业标准等与国内截然不同,对企业的适应能力和管理水平提出更高要求。 
  三是从协调支持机制看,走出去的中国企业还面临着信息不对称、资源碎片化、恶性竞争等问题,既不利于力量整合统筹,也容易造成资源重复浪费。此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金融环境并不完善,对中国企业的金融支持有限。 
  刘卫东提出,我国在推进国际产能合作过程中,不断加强政府引导推动,出台一系列财税、金融、投融资、保险等促进政策,一批重要项目陆续开工,很多务实合作取得积极成效。“一带一路”建设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难得的契机,但也充满了挑战,需要有强烈的风险防范意识,未雨绸缪。 
  那么,在一系列的投资过程中,如何将企业的风险降到最低,信用产业服务公司将帮助企业把控风险。张英杰介绍,中国诚信信用管理公司是一家做信用产业的公司,服务内容包括信用金融体系,公司会进行风险识别,对企业起到指导作用。企业的风险在主权风险的框架下需要考虑以下方面,一是当地的投融资环境风险;二是经营风险,要考虑到当地的文化;三是企业的现实问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法律制度存在巨大差异,中国企业走出去时必须高度重视防范风险,提高海外投资利益的保障能力,实现与当地社会、文化、法治的良性融合。张英杰表示,企业“走出去”要与海外当地民众互相理解,履行社会责任、防范风险、沟通互信实现共同利益。 
  此外,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还需要注重文化之间的冲突。“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近几年进军文莱的中国企业明显增多,给文莱市场带来活力,文莱经济社会面貌也因此发生很大变化。袁平表示,作为东南亚的小国,文莱主张国无大小,一律平等,对外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到文莱做投资的时候对风险方面感触最深的还是文化之间的冲突,文莱国内大多数群众信奉伊斯兰教,伊斯兰教规对文莱社会生活的影响渗透很深,所以文化冲突、文化风险也是“一带一路”过程中企业对外投资的焦点问题。 
  针对企业风险问题,周学文介绍,商务部从五方面发挥政府职能:一是定期提供公共服务的产品,如每年将发布对外投资的国别指南,对外投资的发展报告,对外投资的统计公报,还有境外合作区的服务规范的指南等公共产品。二是不断地完善“走出去”的公共服务平台,除了商务部的网站,还包括省级和市级的商务部门的一些网站,对“走出去”的方针政策进行介绍以外,近期国际电子商务中心还专门开通了一个“走出去”的导航网,为即将“走出去”的企业提供一些服务。三是加强投资这方面的工作宣传,利用各种展会活动宣传对外合作相关的政策措施,为企业开展一些项目提供指导。四是加强有关商业组织的合作,指导建立了近百家的中资企业,为“走出去”的企业提供咨询和服务。五是注重人才培养,经常开展一些对企业和“走出去”人员的培训。周学文表示,下一步根据企业需求,围绕企业“走出去”这项工作继续加强指导和服务。 
  发挥企业主体作用 
  当前,如何以“一带一路”为契机,引导和推动更多中国企业“走出去”已成为我国政府全面深化改革、谋求更大发展的当务之急。 
  刘卫东表示,中国企业要有勇气抓住当前“一带一路”的重大历史机遇,更要有能力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风险和挑战。政府要加强引导,以市场化方式来运作“一带一路”建设项目,要使企业成为建设主体和支撑,注重引入民营资本参与,促进与沿线国家的企业合作。调动各方积极性,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参与建设。 
  要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李文表示,“一带一路”带来了中国参与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在此过程中,中国的企业全面参与了全球化的经济发展,参与的企业多元化,除了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之外,中小企业正在全面的参与到国际经济合作当中。 
  李文认为,中国企业要实现成功“走出去”,一定要有全球化视野,要更多的树立一种逻辑思维,实施本地化行动。要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市场发展趋势。从需求端来看,企业要迎合海外市场需求,提供适销对路的产品和服务,参与大众化的竞争。从供给侧来看,企业更要引领市场潮流,具备独特的竞争优势,提供更超前的产品、服务和技术,特别是具有创造新需求的能力。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中国企业要有意识地将发展方式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将产品服务从劳动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 
  与会嘉宾表示,“一带一路”是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秉持开放的区域合作精神,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顺应了当今世界经济、政治、外交格局的新变化。“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应当广泛探寻国际经济合作机会,加强同各国政府、金融机构、企业的交流互动,为把握“一带一路”发展机遇、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去”做出新的贡献。


 

 

 

    X关闭
    X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