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中国农业机械技术进步及产业升级
2018-09-19 | 编辑:中机教育网 | 来源: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机经 | 浏览量:
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简称中国农机院)成立于1956年。六十多年来,秉承“器利农桑”的历史使命,经历了创业之艰难、文革之动荡、发展之蓬勃,见证了中国农业机械化事业和现代农机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见证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波澜壮阔的时代,而今迈步创新引领的改革发展新时代,致力于推动中国农业机械技术进步及产业升级。
成长——我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中流砥柱
中国农机院成立伊始定位于全国农业机械化综合性的科研机构,主要任务是解决我国农业机械化的科学技术问题。新中国成立之初,为推进农业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在整合人畜力农具的改进推广、机力农机具的引进试验和研究设计工作力量的基础上,1956年10月一机部成立了农业机械研究所;1957年8月农业部成立了中国农科院农业机械化研究所;1962年7月,经周恩来总理批准,一机部农业机械研究所和中国农科院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合并成立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由农机部、农业部共同领导,以农机部为主。从一机部农业机械研究所到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至今,先后隶属于一机部、农业机械部、农业部、八机部、机械工业部、机械委、机电部、国家机械工业局、中央企业工委、国务院国资委。1998年12月,原机械工业部呼和浩特牧机所并入;1999年7月,中国农机院整体转制为中央直属科技企业;2000年5月,在国家工商局领取了企业法人营业执照;2000年10月,原机械工业部第十设计研究院(洛阳)和机械工业部第三勘察研究院(武汉)整体并入;2001年1月,中国包装和食品机械总公司并入;2011年11月,重组国机集团所属中国收获机械总公司、洛阳中收机械装备有限公司;2013年11月,重组国机集团所属长春机械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60多年来,中国农机院的发展经历四个重要时期:一是创建与发展期(1956-1985年),构建了农业机械、畜禽机械、农机化、运用与修理、材料工艺、电气化与技术试验鉴定、技术情报等研究领域;二是改革与调整期(1986-1999年),成为国家科研体制改革试点单位,率先实行三年事业费削减到位,开始由单纯科研型向科研经营型转变;三是成长与壮大时期(2000-2008年),转制为企业后,对科研体制、人事管理制度、经济分配政策、职能管理机构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深化改革,走科技与经济结合的发展道路;四是改革发展新时期(2009年至今),逐步建立完善的产学研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形成了以农业工程、食品科学、机械工程为重点的学科布局,形成了以高端装备、农业工程、信息技术与服务为核心板块的研究、制造、贸易、服务等全产业链的业务布局。
60多年来,中国农机院承担了2500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制修订1400多项国家、行业标准,获得550多项国家及省部级奖励,拥有700多项国内国际专利,为我国农业生产提供了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农产品加工、农业运输、可再生能源等门类3200多种先进适用农业机械,为我国现代农机工业发展提供80%以上技术和产品,服务于80%以上的企业,为推动我国农业农村和农机工业的发展做了重大贡献,成为了我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中流砥柱。
改革——走科技产业协同发展的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转制以后,中国农机院一直坚持“领先半步”的科技产业发展思路与体制机制创新的探索实践相结合,走在了科研院所改革的前列。
改革之初,针对科研体制改革的特点和要求,确立了“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科研立院、人才兴院、依托行业、服务农业”的指导思想,探索实施了内部研究所(中心)公司化、科研成果孵化企业、横向科研有偿合同制、技术经济责任制、干部聘任制、骨干入股等一系列的大胆改革,在科技与经济结合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的制度突破,科技水平和自我发展能力得到提高,实现了从求生存到求发展的转变,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形成了适合自身发展的科技成果研发转化一体、产供销一体、技工贸一体的多样化科技与产业发展模式。
进入新世纪,中国农机院以“领先半步”思路推进系统改革和创新发展,以加强自主创新能力为纲领,坚持“科研立院、人才兴院、发展产业、服务农业”的方针,“自主创新、领先半步”的发展战略,建成统筹院与行业发展、院与所属企业两级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可持续的系统保障能力。现代企业制度改革方面,建立了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母子公司制集团管理体制,成为全资、控股、参股、直属研究所(中心)不同产权和多种股本结构并存、跨区域分布、跨行业融合的大型科技企业。机构改革上,充分发挥院总部的“大脑和心脏”功能,按照职能拓展、人员精减的原则,改革职能管理部门,实现业务准确对接、决策快速反应、管理精细高效。管理机制上,发挥投资决策、目标管理、资金财务、人才管理“四个中心”的作用,实行管住资产权、强化监督权、放开经营权的“三权”管理。人才制度上,实施“用好现有人才、留住关键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培养未来人才”的人才凝聚战略,推行管理、经营、科技人员分类分层及岗位动态管理,建立基于业绩与能力的薪酬分配体系,建立与市场相接轨的选人用人机制。实现了技术创新带动产业发展,产业回馈科研的良性循环,走出了一条科研院所转制为企业的创新发展之路。
近年来,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新要求,中国农机院坚持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深化改革攻坚,围绕打造农业机械领域战略策源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产品辐射中心和国际交流中心,推进发展理念由强调规模扩张向重视发展质量转变,发展方式由粗放增长向持续稳健转变,发展动力由依靠要素投入向创新驱动转变,运营模式由重资产运营向轻资产运营转变,资源配置由相对分散向聚焦主业转变,以农业机械化技术研究与开发为核心,着力打造“技术+资本”双引擎,发展高端装备、农业工程、信息技术与服务三个板块,聚焦农牧业装备、特种装备、汽车配套、农产品与食品工程、冷链与环境工程、勘察设计与施工、信息技术与精准农业、标准与检测、出版传媒等领域,形成了集团式发展的产业格局,成为了我国农机行业一流研究机构、重要骨干企业,并致力于打造成为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农业装备研究基地和集高新技术研发、高端装备制造、工程项目承包为一体、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型企业。
创新——引领产业科技进步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计划经济时代,面向集体农业、个体承包农业等小规模农业和高度计划的工业体系,形成了公益性研发模式,成为行业企业产品技术的供给源,满足农业生产需要。科技体制改革以后,逐步走向市场,形成了研发与成果转化结合模式,既服务行业又发展自身产业。进入新世纪,因应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趋势,围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科技竞争力,突出科技创新的市场取向和价值定位,以国家级科研平台为核心构建形成了适应院情、科产融通、创新驱动、支撑发展的应用基础、技术研发、产业转化、辐射扩散“四位一体”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形成了以土壤植物机器系统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业生产机械装备国家工程实验室为应用基础和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平台,以国家农业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草原畜牧业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平台,以农业机械生产力促进中心、国家农机具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全国农业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农机工业中小企业技术服务示范平台等为产业创新服务平台,以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食品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饲草料生产科技创新联盟等为产学研合作纽带的科技创新格局,实践形成了纵向一体化创新链的协同创新模式、横向一体化产业链的协同创新模式,推进重大产业技术及产品创新。中国农机院在长期的发展和改革实践中,始终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凝聚形成推动稳定、健康、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机院承担了1300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获得国家及省部级科技奖励500多项,取得了一批批代表领先水平的重大科技成果。播种机械方面,形成了从2行、4行、6行、12行、19行、24行到48行、60行大型精量播种机系列化成果;喷灌机械方面,形成了平移式、圆形、卷盘式等系列喷灌机组;植保机械方面,形成了牵引式植保机械、悬挂式植保机械、自走式高地隙植保、无人机植保机械、水田植保机械等系列成果;收获机械方面,形成了4kg/s、6kg/s、8kg/s、10kg/s喂入量谷物联合收割机系列化成果,形成了背负式玉米收获机、籽粒直收、穗茎兼收、摘穗自走式玉米收获机和青贮饲料收获机等系列化成果,形成了3行、5行、6行采棉机系列化成果,并拓展马铃薯、油菜、甘蔗、西红柿、甜菜、葡萄、红枣、橡胶等优势经济作物收获机械;秸秆收集及处理装备方面,形成了大中小型方捆型打捆机、圆捆型打捆机等系列化成果;畜禽养殖机械方面,形成了饲料加工、高效饲喂、废弃物综合利用等成套工艺装备;农产品及食品加工方面,形成了农产品干燥加工、分等分级加工、油脂加工、屠宰加工、粮油加工、果蔬加工等成套工艺及装备。成果应用转化和辐射扩散,不断丰富和完善我国农机产品结构,推动我国农机工业从小到大、由弱向强,为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做了重大贡献。
中国农机院长期坚持发展自身科技产业与引领服务行业有机结合。“九五”期间,组织实施了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关键技术装备研制》、国家重点开发项目《主要农副产品深加工关键技术与成套装备研制》、《水稻干燥机关键技术与成套设备产业化开发》等,总投入1.37亿元,其中国家拨款6370万元。2007年,在科技部等部委推动下,中国农机院牵头,联合15家行业骨干企业、优势高校和科研院所组建了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为新型的技术创新组织,经过多年发展,成为了我国农机行业重大技术创新组织推进及实施主体,“十一五”期间,依托联盟形成产学研结合的体制机制,组织实施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多功能农业装备与设施研制”、“大型农用动力与作业装备研制”,以及国家863计划“秸秆收集固化成型关键技术及装备”、“现代农机智能装备与技术研究”等重大项目,总投入4.71亿元,其中国家拨款1.61亿元。“十二五”期间,组织实施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现代多功能农机装备制造关键技术研究”、“农业与食品行业制造与自动化生产线关键技术与示范”、“现代节能高效设施园艺装备研制与产业化示范”、“农产品产地商品化处理关键技术与装备”,以及国家863计划“智能化农机技术与装备”等重大项目,总投入8.68亿元,其中国家拨款3.93亿元。“十三五”期间,牵头提出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农机装备”重点专项,总投入19.3亿元,其中国家拨款9.8亿元。一批重大技术创新项目组织实施,凝聚形成了3000多人我国农业装备研发核心队伍,为行业提供了1000多项的农业装备数字化设计、信息化及智能化关键共性技术,以及1000多种重大农业装备产品,农业装备信息化、智能化等关键技术紧跟国际前沿,大型拖拉机、大型智能联合收割机、精量植保机械、变量施肥播种机械、大型秸秆打捆机、农产品智能分选装备、精细饲喂装备等技术水平与国际平齐,引领带动产业整体技术水平提升,进入智能化发展新阶段。
发展——终生立志于此
民以食为天,国以农为先,“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农业装备技术发展从机械替代人畜力的机械化阶段,以电控技术为基础实现自动化阶段,进入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化阶段,呈现高效化、网联化、绿色化发展新趋势,推进农业生产由传统粗放式向装备智能化、资源高效化、作业精细化、管理智慧化的智能生产方式转变。
围绕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制造强国、科技强国、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中国农机院将不断深化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面向世界农业装备科技前沿,立足我国全程全面机械化和农机工业转型升级的重大需求,准确把握当前农业装备与农业机械化发展面临的精细生产、装备智能、高效绿色机械化等重大科技问题,围绕粮经饲、农林牧渔、种养加等领域,着力推进土壤、动植物、环境及机器感知与调控为重点的农机农艺融合新原理、信息化与智能化新技术、装备新材料与新工艺结构等应用基础研究,推进构建农业全程信息化和机械化技术体系;着力推进农机、制造、信息深度融合,发展农业装备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着力发展智能育制种、耕整、栽植、播种、施肥、植保、喷灌、收获等智能作业装备,畜禽、水产等智能养殖设备,种子、粮食、果蔬、棉花及畜禽等农产品切割清理、分等分级、安全包装、品质监测、溯源等智能加工装备,推进实现农业生产全过程的“信息感知、定量决策、智能控制、精准投入、高效作业”的智能生产;着力推进高效绿色农业机械化生产模式和解决方案、集成技术、适宜装备等研发,促推全程全面农业机械化发展。形成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行业服务的产业链协同创新布局,不断推进农业装备前瞻性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为农业装备行业提供高水平科技供给。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再一次回望发展和改革历程,从事业单位到全民所有制企业,从农机而延伸拓展,从科研而科产融通,不变是中国农机院的庄严使命,不变是中国农机人“终生立志于此”的朴实追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农机院将继续秉承“推动中国农业机械技术进步及产业升级”的历史使命,以“价值型农机院”为引领,致力于建设“创新农机院、智慧农机院、幸福农机院”,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征程中作出更大的贡献,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再立新功!
上一篇 上一篇:东汽,新时代改革再出发
下一篇 下一篇:锐意创新、硕果累累,推动行业技术进步